象山"小白礁Ⅰ号"水下考古暨央视直播活动
稿源:   2012-06-23 19:40:21报料热线:81850000

  宁波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孟建耀

  (2012年6月23日)

  各位媒体记者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现在我向大家介绍一下此次浙江宁波•象山“小白礁Ⅰ号”清代沉船遗址水下考古发掘的相关情况。

  一、沉船基本情况

  “小白礁Ⅰ号”清代沉船是迄今我市发掘的第五艘古代沉船,其遗址位于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石浦镇渔山列岛海域。这是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合作开展浙江沿海水下文物普查时,于2008年首次发现的,2009年又进行了重点调查。

  调查情况表明,“小白礁Ⅰ号”沉船是一艘以龙骨和肋骨为主要纵横构架的尖(圆)底木质海船,约下沉于清代道光年间。沉船目前埋藏于泥砂夹蚝壳的海床之下,遗址表面最低处水深20~24米(低平潮~高平潮),最高处水深18~22米(低平潮~高平潮)。船体残长约20.35、残宽约7.85米,遗址散布范围长约23米、宽约11.2米。船体上层和船舷等高出海床表面的构件由于海水侵蚀等原因已不存在,但龙骨、肋骨、隔舱板、船底板等主要构件依然保存较好且清晰可辨,经过专家的研究和判断,可复原程度较高。

  经初步研究,“小白礁Ⅰ号”沉船为一艘中等规模的远洋商贸运输船只,以运输宁波本地特产的梅园石材为主,兼运青花瓷器等商品。考古人员前期已采集出水了489件器物,除少量为船上生活用品和船体构件外,大部分为运输船货,器类主要包括瓷器、陶器、铜器、锡器、石器、木器等。瓷器器形见有碗、豆、盘、杯、器盖、罐等,多为青花,器底多篆书“道光年制”款,少量为“嘉庆年制”款;陶器器形有罐、壶和砖等;铜器主要为铜钱,包括“乾隆通宝”、“嘉庆通宝”、“道光通宝”及日本“宽永通宝”、越南“景兴通宝”等;另有“盛源合记”玉印、西班牙银币、锡盒等珍贵文物。这些出水文物多数器型规整、纹样精美、品相良好,具有较高的文物、科研和展示价值。

  二、考古发掘情况

  2011年4月,国家文物局批准浙江•宁波•象山“小白礁Ⅰ号”沉船遗址水下考古发掘项目立项,由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开展,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合作支持,并调集北京、安徽、江西、福建、海南、浙江等地水下考古队员共同参与,现场发掘人员35名左右(其中宁波本地水下考古队员6名)。这是我市和我省第一个正式获批立项的水下考古发掘项目,也是国家文物局确定的2012年度全国重点文物工作之一,填补了我市和我省水下考古发掘项目的空白。

  根据发掘工作计划,“小白礁Ⅰ号”沉船遗址拟分为2012和2013两个年度实施发掘。其中,2012年度主要完成船载文物发掘;2013年完成古船船体发掘。发掘工作完成后,还将向国家申报古船船体科技保护与复原项目,在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北仑)开展修复并展示。

  综合渔山海域每年的海况、水下能见度以及航运等综合因素,2012年度发掘工作自5月11日启动以来,经过前期人员集结、海上主要工作平台等设备的调运以及相关手续办理等准备工作,于6月4日开始正式进入潜水发掘阶段。截至6月22日,“小白礁Ⅰ号”水下考古工作队共派员潜水工作220余人次、总潜水时间超过10500分钟,完成纵横基线、水下探方、水上-水下通话扬声系统、水下监控摄像系统、水下照明灯阵等的布设,基本完成了遗址南部和中部约140平方米范围的揭露清理。发掘过程中新出水各类文物标本34件,其中青花瓷24件、五彩碗4件、陶缸2件、“康熙通宝”铜钱1枚,酱釉陶盖1件、紫砂壶1件、铜构件1件,并采集出水了部分沉船遗址堆积中各类包含物、船板残件等测试样品,与浙江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系合作制定了沉船遗址沉积物和水体检测分析方案。在本次水下考古工作中,还布设了水上—水下监控指挥系统,并将短基线运用于水下考古实践中,这在国内尚属首次。按照工作进度安排,预计本次水下考古发掘工作将于7月上旬结束。

  各位记者朋友们,宁波位于我国南北海运航线的中端,是“海上丝绸之路”东方始发港和中国大运河最南端的出海口。自1998年原中国历史博物馆在宁波设立了我国第一家水下考古工作站——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宁波工作站以来,在国家文物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国家博物馆、浙江省文物局等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经过10多年的努力,宁波水下考古在机构建设、人才储备与业务能力等方面走出了一条跨越式的发展道路,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强项和经验模式,多次参与国内外水下考古与水下遗产保护的重大项目,已成为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事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此次浙江•宁波•象山“小白礁Ⅰ号”沉船遗址的发现以及水下考古发掘工作的开展,更是对我市水下考古工作能力的一次全面检验,也进一步佐证了宁波作为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贸易港口的地位。

  最后,借此机会,我谨代表宁波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以及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各位新闻媒体朋友关注和支持我们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表示衷心的感谢!

[1]  [2]  下一页  尾页

编辑: 赖小惠纠错:171964650@qq.com

象山"小白礁Ⅰ号"水下考古暨央视直播活动

稿源: 2012-06-23 19:40:21

  宁波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孟建耀

  (2012年6月23日)

  各位媒体记者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现在我向大家介绍一下此次浙江宁波•象山“小白礁Ⅰ号”清代沉船遗址水下考古发掘的相关情况。

  一、沉船基本情况

  “小白礁Ⅰ号”清代沉船是迄今我市发掘的第五艘古代沉船,其遗址位于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石浦镇渔山列岛海域。这是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合作开展浙江沿海水下文物普查时,于2008年首次发现的,2009年又进行了重点调查。

  调查情况表明,“小白礁Ⅰ号”沉船是一艘以龙骨和肋骨为主要纵横构架的尖(圆)底木质海船,约下沉于清代道光年间。沉船目前埋藏于泥砂夹蚝壳的海床之下,遗址表面最低处水深20~24米(低平潮~高平潮),最高处水深18~22米(低平潮~高平潮)。船体残长约20.35、残宽约7.85米,遗址散布范围长约23米、宽约11.2米。船体上层和船舷等高出海床表面的构件由于海水侵蚀等原因已不存在,但龙骨、肋骨、隔舱板、船底板等主要构件依然保存较好且清晰可辨,经过专家的研究和判断,可复原程度较高。

  经初步研究,“小白礁Ⅰ号”沉船为一艘中等规模的远洋商贸运输船只,以运输宁波本地特产的梅园石材为主,兼运青花瓷器等商品。考古人员前期已采集出水了489件器物,除少量为船上生活用品和船体构件外,大部分为运输船货,器类主要包括瓷器、陶器、铜器、锡器、石器、木器等。瓷器器形见有碗、豆、盘、杯、器盖、罐等,多为青花,器底多篆书“道光年制”款,少量为“嘉庆年制”款;陶器器形有罐、壶和砖等;铜器主要为铜钱,包括“乾隆通宝”、“嘉庆通宝”、“道光通宝”及日本“宽永通宝”、越南“景兴通宝”等;另有“盛源合记”玉印、西班牙银币、锡盒等珍贵文物。这些出水文物多数器型规整、纹样精美、品相良好,具有较高的文物、科研和展示价值。

  二、考古发掘情况

  2011年4月,国家文物局批准浙江•宁波•象山“小白礁Ⅰ号”沉船遗址水下考古发掘项目立项,由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开展,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合作支持,并调集北京、安徽、江西、福建、海南、浙江等地水下考古队员共同参与,现场发掘人员35名左右(其中宁波本地水下考古队员6名)。这是我市和我省第一个正式获批立项的水下考古发掘项目,也是国家文物局确定的2012年度全国重点文物工作之一,填补了我市和我省水下考古发掘项目的空白。

  根据发掘工作计划,“小白礁Ⅰ号”沉船遗址拟分为2012和2013两个年度实施发掘。其中,2012年度主要完成船载文物发掘;2013年完成古船船体发掘。发掘工作完成后,还将向国家申报古船船体科技保护与复原项目,在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北仑)开展修复并展示。

  综合渔山海域每年的海况、水下能见度以及航运等综合因素,2012年度发掘工作自5月11日启动以来,经过前期人员集结、海上主要工作平台等设备的调运以及相关手续办理等准备工作,于6月4日开始正式进入潜水发掘阶段。截至6月22日,“小白礁Ⅰ号”水下考古工作队共派员潜水工作220余人次、总潜水时间超过10500分钟,完成纵横基线、水下探方、水上-水下通话扬声系统、水下监控摄像系统、水下照明灯阵等的布设,基本完成了遗址南部和中部约140平方米范围的揭露清理。发掘过程中新出水各类文物标本34件,其中青花瓷24件、五彩碗4件、陶缸2件、“康熙通宝”铜钱1枚,酱釉陶盖1件、紫砂壶1件、铜构件1件,并采集出水了部分沉船遗址堆积中各类包含物、船板残件等测试样品,与浙江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系合作制定了沉船遗址沉积物和水体检测分析方案。在本次水下考古工作中,还布设了水上—水下监控指挥系统,并将短基线运用于水下考古实践中,这在国内尚属首次。按照工作进度安排,预计本次水下考古发掘工作将于7月上旬结束。

  各位记者朋友们,宁波位于我国南北海运航线的中端,是“海上丝绸之路”东方始发港和中国大运河最南端的出海口。自1998年原中国历史博物馆在宁波设立了我国第一家水下考古工作站——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宁波工作站以来,在国家文物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国家博物馆、浙江省文物局等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经过10多年的努力,宁波水下考古在机构建设、人才储备与业务能力等方面走出了一条跨越式的发展道路,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强项和经验模式,多次参与国内外水下考古与水下遗产保护的重大项目,已成为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事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此次浙江•宁波•象山“小白礁Ⅰ号”沉船遗址的发现以及水下考古发掘工作的开展,更是对我市水下考古工作能力的一次全面检验,也进一步佐证了宁波作为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贸易港口的地位。

  最后,借此机会,我谨代表宁波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以及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各位新闻媒体朋友关注和支持我们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表示衷心的感谢!

[1]  [2]  下一页  尾页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赖小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