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请黄主任介绍一下智慧城管的建设现状?
答:根据《宁波市建设创新型城市主要责任分解》(甬党办发〔2008〕17号)文件精神,我局主要职责是“加快城市管理数字化建设,促进交通、治安、卫生、规划等管理资源共享,提高城市管理的智能化水平。”现就我局实施的智慧城管建设情况介绍如下。
一、突出高端定位,推进智慧城管系统建设
我市于2007年筹建“数字城管”,2008年9月完成市、区两级系统平台并成功对接投入运行。自投入运行以来,取得了一定成效,初步形成了信息采集、受理处置和监督评价的多层面回路系统,但同时也暴露出政府管理缺位、部门职责不明、综合效能不高、信息不对称、缺乏有效的监督评价机制等深层次的问题,一定程度削弱了数字城管的应有作用,严重影响了“第一时间解决问题”目标的落实。为此,亟需深化城市管理数字化建设,推进智慧技术应用体系建设,构建我市智慧城管系统,进一步量化城市管理对象和细化管理行为,完善城市管理运行机制,为我市城市管理工作提供全方位支撑。
智慧城管作为数字城管的提升和革新,采取了一些卓有成效的举措,通过成立宁波市智慧城管工作领导小组,代表市政府全面行使智慧城管指挥、监督、协调、考核、评价、奖惩等职能。通过组建智慧城管协同网络,将与我市城市管理有关的市直部门、行业主管单位和县(市)、区政府、管委会列为智慧城管协同网络单位,根据“属地为主、按责处置”原则,落实维护责任,处置解决问题,进一步形成分工明确、指挥有力、统一协调的工作格局。通过构建公众服务平台,立足于城市管理综合业务,向各级职能部门、各区局乃至公众提供服务的全市公共管理服务大平台。同时在技术应用上,加强监控设备建设,扩大智能分析能力,进一步加强对重点、难点的问题的预警分析、趋势分析、区域分析,实现城市管理从传统城管到数字城管再到智慧城管的跨越。从而使我市城市管理工作实现了从“小城管”向“大城管”转变,从被动向主动转变,从分散向合力转变,从经验向科学转变,从粗放向精细转变,从突击向常态转变,促进城市管理和谐发展。
二、完善工作标准,着力落实智慧城管建设任务
按照智慧城管运行管理的实际情况和《宁波市智慧城管信息采集规范要求》,进一步明确了智慧城管相应配置标准,主要包括:
一是信息采集员配备标准。中心城区每0.5平方公里配备1名,周边区域每1平方公里配备1名,经测算各区需配置155名信息采集员。目前,中心城区已配备信息采集员211名,其中海曙、江东、鄞州区已超过核定标准。
二是终端设备配置标准。单兵设备配置标准为网格化覆盖范围内的每个中队配备2套单兵设备;车载视频配置标准为网格化覆盖范围内的每个中队至少配备1套车载视频;车载GPS设备配置标准为网格化覆盖范围内的每辆执法车配备1台GPS设备;城管通设备配置标准为按信息采集员数量1:1对应配备;处置通设备配置标准为原则上每个协同处置单位配备1台处置通,根据各协同处置单位的实际需求进行配备;执法通设备配置要求除内勤及科室人员外,万米网格化管理实施范围内每个执法队员配置1台执法通,并将对出勤率进行严格考核;指挥通设备主要用于领导督查使用,各区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配备。经测算,中心城区共需配置城管通、执法通、考评通、指挥通、车载视频、车载GPS、单兵装备等终端设备968部。目前,全市智慧城管已配置城管通等各类终端设备1200余部,其中海曙、江东、鄞州、镇海区已完成配置任务。
三、扩大采集渠道,切实提升城市管理发现问题能力
积极拓展案件采集渠道,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完善投诉受理、视频监控、案件审核等工作机制,充分运用视频监控、智能分析等科技手段,加大发现力度,提升采集总量,初步实现人机结合主动发现问题的管控模式。11月1日至15日,累计受理案件18665件,占上月全月案件总数的77.46%,日均采集量较上月增加467件,问题主动发现率达94.02%。11月16日全市案件达2146件,21日全市案件接近3000件,努力实现“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的工作目标。同时,11月以来,通过固定视频和智能分析上报案件达1088件,占到同期总案件数的6%,初步实现了我市城市管理在问题发现手段上的新突破。
四、破解运行难题,加快智慧城管平台技术攻坚
加强市区两级平台技术对接,强化调研排摸,并将技术人员派驻至各区,进行一对一蹲点指导,及时发现解决各类技术问题。截止目前,各区城管部门共上报系统问题163个,其中137个问题已得到整改,解决率达到90%。未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系统平台性能不稳定、视频控件兼容性局限、GPS定位偏差、报表统计不符需求、地图版本过低等模块问题。现已拟定后续解决措施及时间表,市智慧城管中心将督促开发单位尽快解决,避免同类问题重复出现。在此基础上,加快软件研发,完善终端应用,目前已完成城管通、处置通的mobile版和安卓版双版系统研发工作,并已投入使用。同时,为确保执法通、指挥通等终端在后续应用的全面性和拓展性,根据我市城管执法的实际需要,结合阳光执法平台,预留相关端口,进行重点研发,将于12月完成测试并投入使用。
五、注重协同共享,加速推进协同处置运行模式建设
《宁波市智慧城管协同处置运行实施方案》自10月25日出台以来,得到了多数市级协同网络单位的大力支持。目前,项目一期已建成由全市245家单位组成的市、区两级智慧城管协同网络,已整合共享包括公安视频在内的监控资源4600余个,工商企业征信资源46万余条,全大市机动车车辆信息资源100余万条,初步实现跨部门资源的共享共用。同时,为完善智慧城管核心业务流程,11月9日,市智慧城管中心对市级协同处置单位进行了模拟案件派遣处置。截止12月初,已有34家协同单位登录系统完成了案件测试工作,从部分单位反馈情况来看,基本情况良好。
六、下一步工作打算
智慧城管建设管理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工作。在下一步工作中,我局将根据工作职责,全力以赴,加强对接,加大工作推进力度,继续按照“以最小投入,实现最大效益”的思路,充分借鉴杭州等先进城市经验,结合宁波特点,加快构建全市统一的智慧城管平台,逐步形成“覆盖全面、信息融合、运转高效、全国领先”的宁波智慧城管系统,确保做到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处置问题和解决问题,并以智慧城管为抓手,建立综合协调机制,理顺管理体制,加强工作保障,为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整体水平,全力助推“六个加快”战略实施做出更大的贡献。
4.请高新区崔主任介绍一下IBM研发中心及智慧物流产业园进展情况?智慧城市软件研发基地建设进展情况如何?
答:智慧物流是智慧城市“两大区域、两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试点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一是设立IBM中国宁波开发中心。2011年5月,IBM中国开发中心(宁波)及IBM中国开发中心物流行业解决方案中心正式落户宁波国家高新区,成为IBM在中国大陆继北京、上海、西安之后设立的第四个研发基地,主要从事行业软件开发、咨询、测试、培训等经营项目。通过搭建这一平台,IBM将国际领先的顶尖技术带到宁波,重点引入“物流云”等物流技术,借助其在软件、信息技术等方面强大的研发实力,引领物流及相关行业不断走向智慧化、现代化和信息化,宁波5000多家物流企业将直接受益,为宁波加快打造国际强港提供有力支持。目前,该中心已有近百名研发人员入驻,物流操作管理第一版及云运行环境建设已完成,第一家客户于12月份上线试运行。
二是全面推进国际智慧物流产业园建设。产业园选址于高新区中央商务区,项目占地面积约220亩、总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总投资约30亿元,已于今年5月开工建设。该项目是高新区近年来继研发园之后开发的投资量、建筑体量和影响力最大的项目。项目建成后,将集聚各类软件企业100家以上,软件人才5000人以上,其中,IBM中国宁波开发中心从业人员不少于300人,年营业总额达到5亿美元的规模,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智慧物流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基地。
三是加快智慧物流关联企业的集聚。宁波是一个世界大港,在物流方面有相当独特的需求,这将给IBM构造的物流云计算平台提供了一个检验环境;IBM需要广大的合作伙伴,共同打造一个生态系统,提升整个行业信息化水平。IBM与宁波政府和企业开展深入合作,重点引入IBM智慧的“物流云”等基于全球顶级的云计算、物联网技术,宁波当地的物流行业和企业成为“智慧物流”创新技术的首批受益者,其中以宁波智能物流云平台和富邦智慧物流运作管理平台最为引人关注。为提升我市物流企业供应链管理水平,在市政府的支持下,基于IBM物流行业解决方案的宁波物流云平台正式成立。该平台以供应链的可视化为核心,为我市物流业的货主企业及第三方物流提供了优质的物流解决方案。宁波富邦物流实现了与全球先进理念平台的有效对接,在三个月的时间里,IBM顾问团队结合富邦公司实际需求,建立了一整套智慧物流运作管理平台,提升了企业的物流管理效率与服务水平。
为进一步提升物流产业的信息化水平,实现最大范围的资源整合,高新区已全面启动实施IBM合作伙伴企业招商工作,邀请由30多家知名IT企业的欧美信息技术服务外包考察团来宁波考察。7月,高新区和商务部所属机构共同主办了中国(宁波)国际智慧物流大会,吸引了国内外100多家物流信息化企业参加,高新区发布在国内外寻求10家“核心战略合作伙伴”,共同参与宁波智慧物流建设,已有部分大型综合性物流企业达成落户意向。
总之,高新区将借助智慧物流平台,计划通过5年左右的时间的努力,吸引100家企业加入高端智慧物流平台并实现在线交易;实现年线上物流业务交易额500亿元、平台年收入2亿元,从而建成覆盖华东、国内知名的智慧物流信息服务平台,打造物流业的“阿里巴巴”。
软件研发与推广产业基地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环节,担负着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大脑”支持的重任。目前,软件研发与推广产业基地建设已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一是完成《宁波智慧城市软件研发推广产业基地建设实施方案》。方案于2011年10月被智慧办正式批复实施,方案明确:基地重点建设智慧城市规划标准发展研究院、行业应用公共服务平台、信息基础设施支撑平台等“八大载体”,建成软件研发基地、软件应用示范推广基地、软件产业人才培养基地等“三大基地”,培育行业智慧应用产业、物联网产业、云计算与云服务产业等“三大产业”。引进和培育从事行业智慧应用系统解决方案研发企业250家以上,集聚各类专业研发和管理经营创新人才20000名以上,智慧产品销售与服务收入超过100亿元,把软件研发基地建设成为布局科学、功能配套、设施完善的国内一流和国际先进的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和软件出口基地。
二是完成智慧城市软件研发推广产业基地城建规划。规划部门今年8月对高新区2平方公里原行政预留区块用地规划进行了调整,明确院士路以东、创苑路以西、腊梅路以北、甬江以南约678亩地块作为软件基地建设用地,总建筑面积80-100万平方米。软件基地初步分成四大区块,即10个左右专业园区块、8个公共服务平台区块、若干个企业集团总部区块和配套中高端人才公寓区块。该基地计划2012年开工建设,目前,相关的拆迁等工作已经启动。
三是全力推进重大项目落地。目前,在谈的较大项目20余个,部分已签约落户。华为智慧健康研究院正式揭牌成立,首期人员将于2012年1月到位。该项目的建成,将为我市智慧健康产业提供重要技术支撑,为全国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发挥样板示范作用。曙光云计算中心项目已完成合作协议文本,该项目总投资3亿元,规模为200万亿次/秒超算和云计算中心,目标是打造曙光公司华东区域云计算基地。由美国两院院士陈世卿博士主导的比天云计算中心项目总投资1亿元,一期建设规模为30万亿次超级计算和300TB存储的云计算数据中心将于本月底建成,成为我市第一个投入应用的云计算与服务平台。印度最大的财团之一——塔塔集团,已于6月8日与市政府签订合作备忘录。就具体落户我区事宜,双方已达成一致意见。中智科技集团总部等项目也在积极推进之中。
2012年是智慧物流产业园、智慧城市软件研发与推广产业基地建设的关键之年。我们将以市委提出的“六个加快”战略部署为指导,围绕智慧城市建设和发展智慧产业目标要求,加快试点和基地建设各项工作,努力实现到2014年基本建成智慧物流产业园、软件研发与推广产业基地,到2015年形成上规模的智慧产业基地的奋斗目标,为将宁波建设成为具有国际港口城市特色的智慧城市奠定基础。
编辑: 庄伊岚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