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共宁波支部和中共宁波地委成立
1919年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宁波传播,并逐渐同日益发展的宁波工人运动相结合,这为中共宁波地方组织的成立准备了思想条件、组织条件和干部条件。
1924年7月13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宁波地方执行委员会成立。至年底,团员周天僇等人转为中共党员。1925年二三月间,中共上海地方执行委员会根据党的四大关于在全国建立和加强党组织的决定精神,在醋务桥启明女子中学成立中共宁波支部,共有党员周天僇、许汉城、杨眉山、谢传茂、石德濂(石愈白)5人,周天僇任书记。同年8月,中共宁波支部改为中共宁波独立支部(简称“宁波独支”),隶属中共上海区委(也称中共江浙区委)领导,支部驻地随着启明女中校址迁至南大路丝巷弄17号星云坊。9月底,宁波独支扩建为中共宁波支部联合干事会(简称“宁波支联”),书记杨眉山。1925年冬,中共上海区委提出:督促杭州、宁波二处于最短期内成立地方委员会。宁波支联根据这一指示,积极发展党员,扩大党的组织。至年底,宁波支联下辖4个支部,连同鄞县、镇海、象山等地,共有党员60余人。
1926年1月中旬,上海区委派徐梅坤来宁波组建中共地方执行委员会,同时调原中共杭州独立支部书记华林(华挺生)来宁波任职。16日,在徐梅坤主持下,召开宁波各党支部联席会议,拟定中共宁波地委人选。17日,召开中共宁波全地方第一次大会,到会18人,会议举行新党员宣誓仪式,华林作政治报告、党务报告和职工运动报告。会议选举地委领导机构,通过了由支部联席会议提议的4名地委委员人选,并加推陈逸僧(女)为妇运委员,产生中共宁波地方执行委员会。当晚,召开宁波地委第一次会议,通过委员会及各委员权责”、“组织各项运动委员会”和“关于目前工作”三项议决案。组建了地委工人运动委员会、农民运动委员会、国民运动委员会和妇女运动委员会(党、团合组)4个工作机构(简称“工委”、“农委”、“国委”、“妇委”),分别由卓兰芳、竺清旦、陈国咏、陈逸僧任书记;提出了组织党员训练班,发展党组织,调查工人、农民、渔民状况,以及开展工人、农民、学生等群众运动的任务。宁波地委负责筹建和管辖宁(波)属的鄞县、慈溪、镇海、定海、象山、奉化6县党的组织。二、中共浙东区委的成立和浙东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开辟浙东抗日根据地是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它的创建是在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领导下,先由新四军第六师师长兼政委谭震林负责,后主要由以谭启龙为书记的中共浙东区委组织实施。
1941年5月起,中共浦东工委领导的武装南渡杭州湾到达浙东敌后,开辟了三北抗日游击根据地,拉开了创建浙东抗日根据地的序幕。南渡部队是开辟根据地的一支重要力量。当年4月起,沦陷区的浙东党组织先后组建地方武装开展抗日游击活动。与南渡部队建立联系后,浙东党组织在各方面大力支持部队,为建立和发展根据地创造有利条件。浙东党组织及其组建的抗日游击武装是开辟根据地的又一支重要力量。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陆续派来浙东包括谭启龙在内的一批批干部,担任了浙东党政军各级领导职务,是创建根据地的重要骨干力量。
1942年7月28日,以谭启龙为书记的中共浙东区委在慈北宓家埭成立,统一领导浙东抗日斗争,为根据地创建提供了重要组织保证。8月19日,成立浙东军政委员会,何克希任书记,对浙东部队实行统一领导。同月,在慈北鸣鹤场成立第三战区三北游击司令部,何克希(更名何静)任司令员,统一领导浙东抗日武装,并整编浙东主力部队为第三、四、五支队,后又成立浦东支队和金萧支队。这是开辟根据地的骨干力量。
浙东敌后军民在浙东区党委领导下,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建立起以四明山为中心,包括三北、四明、金萧、淞沪的浙东抗日根据地,从而成为抗日战争时期全国19个抗日根据地之一。
三、宁波地区的解放
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占领南京之后,第三野战军第7兵团奉命实施战略追击,解放杭州。其第22军沿杭甬公路开始进军浙东,其第21军第61师则与第22军协同,向新昌、嵊县、奉化地区进击。5月21日拂晓,22军65师、66师全部渡过曹娥江,集结后于22日凌晨分两路向余姚进击。22日上午10时许,浙东游击纵队第五支队与65师先头部队193团,在姚南筀竹岭胜利会师。23日晨,第66师196团抵达余姚,与22日晚上先期到达的第65师193团在余姚城关会师,余姚解放。余姚成为宁波地区第一个获得解放的县城。
5月24日,22军三个师分三路从余姚向宁波进击。第66师沿铁路旧基以北三七市、二六市、汶溪市向宁波东北插进,以切断甬江航路。第65师沿铁路旧基向慈溪疾进,占领慈溪县城(今江北区慈城镇),慈溪解放。当日下午,该师进达宁波江北地区,后遇敌一部破坏新江桥以抗击,195团即组织部队从白沙渡江插入江东区,直取灵桥。第64师沿铁路旧基以南向东南直插,黄昏抵达宁波西郊,该师190团于晚上22时攻入市区。5月25日拂晓,以第65师195团与第64师190团在市区的会合为标志,浙东的历史名城——宁波解放。
向宁波进击的22军66师的先头部队197团于5月25日上午进驻骆驼桥。下午进至镇海城郊,随即渡甬江进占小港,以切断敌南逃之退路。该师198团于25日下午进至镇海城西中官路一带,歼敌一个排。26日晨进占镇海县城,镇海解放。
22军进军浙东时,21军61师向嵊、新、奉地区进击。24日,21军61师进入奉化,25日,奉化解放。
从7月3日起,22军三个师和21军61师分三路向象山半岛进击,发起宁象战役。7月4日,宁海解放;8日拂晓,未发一弹,进入县城,象山解放。之后,人民解放军发起定海战役,到1950年5月17日、19日,先后占领定海县城和舟山群岛(当时均属宁波地区),宁波地区全部解放。
宁波解放后,5月29日,经中共中央批准,成立中共浙江省第二地方委员会(11月改称中共宁波地方委员会),丁秋生任书记。6月5日,成立浙江省第二区专员公署(11月改称浙江省人民政府宁波专员公署),苏展任专员。6月24日,成立宁波市人民政府,隶属省人民政府和第二区专员公署双重领导,苏展兼任市长。8月7日,浙江省委决定成立中共宁波市委员会,由省委和二地委双重领导,陈伟达兼任市委书记。至10月21日,宁波下辖各区县党政组织也全部成立。
四、社会主义制度在宁波的建立
1953年,中国共产党根据国内经济、政治条件及国际形势的变化,正式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中国开始了实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推进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1953年11月16至23日,中共宁波市委召开市第五次党代表会议,贯彻省第四次党代表会议精神。会议听取了市委书记韩少伊关于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总任务的传达报告,讨论了市委关于对私营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方案(草案)。11月26日,宁波市委制定《关于对私营工商业、交通运输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方案》,决定对全市297个私营工厂分批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正式开始了宁波市的“一化三改造”。1954年7月15日至19日,宁波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会议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出浙江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2人,由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宁波正式实行。
1956年1月16日,宁波市委根据省委指示,连续召开一系列会议,大张旗鼓的宣传加快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意义和北京市改造工作的经验,并抽调1100多名干部组成工作队到全市各个改造行业进行工作。至19日,全市14个工业行业、80个商业行业、5个交通运事业及建筑业的私营座商共3988户,除零散摊贩外,全部实行公私合营;3869户个体手工业者组成了28个生产合作社筹备委员会;郊区7012户农民组成了27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入社农户占总农户数的96.3%。
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和人民代表大会制等政治、文化制度的确立,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宁波的建立,宁波开始进入社会主义。
五、毛泽东称赞“宁波是个英雄的城市”
1960年2月下旬至3月初,毛泽东在广州审定《毛泽东选集》第4卷。3月9日,《毛选》审读工作结束的第二天,毛泽东离开广州,乘专列经衡阳、株洲、金华、杭州北上。途经浙江时,毛泽东先是于3月14日在金华视察,随后乘专列到杭州,召集华东地区6省1市的省(市)委第一书记在专列上开会。
3月15日,列车向宁波方向行进,傍晚抵达宁波市郊庄桥。浙江省委第一书记江华召集宁波地委书记处书记兼宁波市委第一书记阎世印,宁波市委书记处书记、市长葛仲昌等地委、市委领导同志上了专列,向他们传达了毛泽东要了解宁波农业情况并实地考察大小麦、油菜和绿肥生产情况的指示。为此,宁波地委、市委领导安排镇海骆驼附近靠近公路的一个生产队,迎候毛主席来视察。但由于天气变化,毛泽东没有到那里去察看。
3月16日会议结束时,毛泽东提出看宁波市容。当天下午6时许,毛泽东在宁波火车南站下了专列,亲切接见了地委、市委部分在家的领导和驻军代表。然后在省、地、市领导同志陪同下,乘车巡视宁波市容。在车上,毛泽东询问了宁波城市的规模、人口数量、群众生活情况和社会治安情况等一系列问题,陪同人员一一作了汇报。巡视车队经共青路过陆殿桥,到镇明路转入中山西路、中山东路到东门口,向南从江厦街直到灵桥边,再回灵桥路、长春路返回火车南站。
据当时任省公安厅厅长、陪同毛主席视察宁波的王芳回忆:“我陪毛泽东主席视察宁波市容后,毛主席说:‘宁波是个英雄的城市,总算到了五口通商的地方了’。这句话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毛泽东与宁波有着不解之缘。大革命时期,他对1926年9月发生的慈北闹荒暴动作了深刻的评述;解放前夕,他在亲手起草给南下大军的电令中要求部队不能破坏蒋介石的住宅、祠堂及其他建筑物;1955年,他对余姚县龙南乡(今属慈溪市横河镇)互助合作网和慈溪县五洞闸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经验,作了批示;三年困难时期,作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毛泽东,在日理万机的情况下,亲临宁波,视察市容,时间虽然短暂,但体现了对宁波的关心和关注。
六、“四大工程”建设
宁波“四大工程”,是指依托宁波港区位优势,国家和浙江集中在镇海县(现分为镇海、北仑两区)兴建的宁波港(老港区扩建和镇海新港区建设)、浙江炼油厂(现为中国石化镇海炼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镇海发电厂和镇海清水浦渔业基地等4个大中型工程,基建总投资达8亿元,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和浙江首次以宁波为中心开展大规模建设的开端。
1974年底,宁波“四大工程”相继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批准并先后开工建设。1976年6月8日,省委为加强对“四项工程”建设的领导,专门成立了以省委副书记陈伟达任组长的“四项工程”建设会战领导小组。11月8日,宁波地委成立了宁波地区革委会支援四项工程建设办公室。宁波港和镇海清水浦渔业基地是国家统一规划布局的定点项目,1977年11月,宁波镇海港竣工。浙江炼油厂和镇海发电厂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省重点项目,1978年11月20日,浙江炼油厂建成投产;1978年12月25日,镇海发电厂第一台125MW燃油机组投产。宁波港、浙江炼油厂和镇海发电厂3个项目实现了滚动、持续发展,清水浦渔业基地则于1980年被列入国家停缓建项目,只投产了年产3000吨的渔业钢丝绳厂。
宁波“四大工程”建设,带动了宁波滨海炼油、化工、发电、造纸、钢铁和修造船等六大临港产业群和第三产业的大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浙江特别是宁波经济社会发展,是改革开放后浙江和宁波经济腾飞的重要基石之一。
七、宁波港对外开放
1979年6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宁波港正式对外开放。这意味着外籍轮船可以出入宁波港,世界各地货物可以通过宁波港往来运输。曾经作为“五口通商”口岸的宁波港,从这一刻起重新向世界敞开了胸怀,宁波对外开放由此启航。
1973年2月,周恩来总理提出“三年改变我国港口面貌”。3月,国务院成立港口建设领导小组。7月,领导小组组长粟裕到宁波考察港口情况。1978年2月和9月,为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对外贸易发展的需要,根据新建宁波港镇海港区和扩建宁波港三区的进展情况,浙江省先后两次打报告给国务院,报告认为,宁波港对外开放不仅条件已成熟,而且有建设北仑港的紧迫需要,建议批准宁波港于当年下半年正式对外开放。
1978年12月4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浙江省关于开放宁波港的报告,要求浙江省抓紧推进对外开放的各项准备工作,同时明确待准备工作就绪后,由浙江省确定开放日期,并告交通部对外公布。在宁波海关、商检、边防、港务监督、外运、船货代理、保险等涉外管理和服务机构建立健全后,次年5月16日,浙江省确定宁波港6月1日对外开放。
开放后的宁波港,港口规模不断壮大,管理水平日益提高。进出口的便利给宁波乃至浙江及周边区域的外贸带来转机,而对外贸易的兴起,又拉动了外贸加工业的蓬勃发展。2010年,宁波港货物吞吐量突破4亿吨,完成4.1亿吨,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2.0亿吨。集装箱吞吐量完成1300.4万标准箱,增幅位居我国8大港口和全球30大港口之首,吞吐量排名打破了连续6年位居大陆港口第4的格局,首次跃居第3位,并进入世界港口前6强。
宁波港对外开放拉开了宁波市对外开放的序幕,推动了宁波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合作,扩大了商品流通,加快了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带动了配套服务业和集疏运网络发展,从而为宁波经济注入了活力。
八、邓小平提出“把全世界的‘宁波帮’都动员起来建设宁波”
1984年4月,宁波被列为14个进一步对外开放沿海城市之一。同年8月27日至28日,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委员谷牧,国家经贸部顾问卢绪章在杭州听取宁波、温州两市对外开放工作汇报时,传达了邓小平同志8月1日在北戴河谈话中对宁波开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邓小平说:宁波的民航机场问题要解决,附近的军用机场可以拿出来交地方使用;要派卢绪章同志去宁波,帮助那时搞好对外开放工作;把全世界的“宁波帮”都动员起来建设宁波;同意宁波市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时任市委书记葛洪升和市委副书记、市长耿典华等市领导参加了汇报会。9月2日,市委召开市、县(区)领导干部会议,传达了邓小平同志对宁波对外开放工作的重要指示和谷牧同志的重要讲话。
为落实邓小平的重要指示精神,1985年10月,国务院在宁波召开加快宁波经济发展现场办公会。11月,国务院成立宁波经济开发协调小组,谷牧任组长,时任国家计委副主任的陈先任副组长,小组成员由中央有关部委和浙江省、宁波市的领导组成。小组还聘任包玉刚先生(后增加卢绪章)为顾问。
邓小平的关于动员“宁波帮”建设宁波的指示,极大地鼓舞了海内外宁波人,成为宁波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战略思想和指导方针,对宁波经济的腾飞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截至2010年底,海外“宁波帮”给家乡的捐资已超过14亿元人民币,加上在全国其他省、市捐资兴办的各类公益事业,海外“宁波帮”捐资总金额达到了82亿元人民币。
九、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通车
杭州湾跨海大桥是国道主干线——沈海高速跨越杭州湾的便捷通道。大桥北起嘉兴市海盐郑家埭,跨越宽阔的杭州湾海域后止于宁波市慈溪水路湾,全长36公里,是由我国自行设计、自行管理、自行建造、自行投资的,目前世界上已建成的最长的跨海大桥。大桥设南、北两个航道,其中北航道桥为主跨448米的钻石型双塔双索面钢箱梁斜拉桥,通航标准35000吨;南航道桥为主跨318米的A型单塔双索面钢箱梁斜拉桥,通航标准3000吨。除南北航道桥外,其余引桥采用30-80米不等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结构。大桥按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设计,设计时速100公里,设计使用年限100年,总投资约138亿元。大桥工程于2003年11月14日开工建设,2008年5月1日建成通车。杭州湾跨海大桥以其250多项技术创新成果、9大系列自主核心技术、5项世界第一,成为世界桥梁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杭州湾跨海大桥的通车,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引发了一片建设潮。杭州湾跨海大桥沟通的不仅仅是沪、杭、甬三个城市,而是整个长三角地区的15个城市。杭州湾跨海大桥的通车,不但使宁波从长三角交通末梢一跃成为海陆交通枢纽和节点城市,还改变了整个长三角地区的交通格局,15个城市群的空间距离更加接近,从而催生一个国际级都市圈的加速形成。
杭州湾跨海大桥的通车,影响了整个长三角的区域经济格局。宁波因跨海大桥而成为长三角核心副中心,和南京、杭州、苏州一起,与上海形成功能匹配。长三角除现有“沪宁杭”经济走廊外,还因杭州湾跨海大桥而形成贯穿南通、上海、宁波的“沪甬通”经济新走廊。杭州湾跨海大桥成为宁波经济发展新的助推器。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125.82亿元,实现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171.7亿元。
十、宁波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20世纪80年代,我市开展了文明小区试点工作。20世纪90年代,我市提出创建港城文明,重点由创建文明小区向创建文明社区、文明城区到文明城市活动拓展。2001年初,我市成为首批省级文明城市。市委第十次党代会和市第十二届人代会明确提出,要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全市性的工作目标。2003年8月,中央下发评选表彰全国文明城市的有关通知后,我市立即召开创建工作动员大会,建立强有力的创建工作领导班子和工作班子。全市上下扎实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同时大力改善市民生活环境,构建“10分钟服务圈”,服务内容涉及“婚、生、幼、教、孤、贫、老、病、丧”,深入到居民上学、就业、住房、医疗、福利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至2004年,市区所有街道都建立了劳动救助、保障服务机构,八成左右的社区建立了服务站,基本实现了“10分钟生活服务圈”、“10分钟卫生服务圈”和“10分钟文体活动圈”的目标。2005年10月26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全国文明城市(区)表彰大会上,宁波从116个参评城市中胜出,与全国其他9个城市和3个城区一起被命名为首批全国文明城市(区)。
2008年下半年,第二批全国文明城市推荐评选工作全面开始,包括宁波在内的首批全国文明城市参加了复评。复评城市与申报新城市是同样的测评标准、考核办法、检查程序和工作要求。面对挑战,市委、市政府全面实施“富民”、“育民”、“惠民”、“便民”、“健民”、“安民”等六大民生工程,先后启动了“我与文明同行”、“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志愿服务等系列主题活动,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在文明城市创建中的主体作用,积极营造了“文明城市人民建、创建成果人民享”的良好社会氛围,进一步优化了全市的人居环境、创业环境、投资环境和发展环境,市民生活品质全面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2009年1月20日,宁波再度荣膺全国文明城市称号。获得并蝉联文明城市称号,为宁波高水平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为社会结构转变和改革营造了良好环境,也为建设一流的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奠定了扎实基础。
编辑: 赖小惠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