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率先实现城乡全面融合
稿源:   2010-12-08 12:43:54报料热线:81850000

  宁波日报记者:请问任主任,“十一五”期间宁波中心镇培育发展的成效如何?“十二五”时期将有哪些新举措?

  市发改委主任助理任建成:“十一五”期间,宁波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提升城镇化水平作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战略举措,把加快中心镇培育作为推动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抓手。至今,我市已有22个镇列入省级中心村,其中今年12月新增5个省级中心镇。至2009年底,全市17个省级中心镇的区域面积近2000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平均每个中心镇5.9平方公里,比2007年增长了13%;户籍人口98万人,常住人口140万人,分别约占全市的1/5和1/6;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771.59亿元,占全市的15.8%;财政总收入56.29亿元,占全市的13.0%,平均达到3.31亿元。

  “十二五”时期,我市培育中心镇的主要举措有三点:一是培育特色产业,提升综合发展水平。大力培育“一镇一品”的块状经济,打造具有特色的先进产业基地,推动农村工业和服务业向中心镇工业园区集聚。二是深化改革创新,完善发展体制机制。加快城乡统一的资本市场、产权市场、技术市场、土地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等要素市场的培育和发展。三是优化发展环境,促进公共服务统筹发展。推进公共基础设施由城镇向农村延伸,按照“分步实施,先急后缓”原则,重点在农村联网公路、危桥改造、大管网供水、自来水厂扩建以及污水处理等建设一批生产生活基础设施。

  宁波电视台记者:请问任主任,宁波市在推进有条件的中心镇向卫星城市跨越发展,有哪些具体举措?

  市发改委主任助理任建成:为进一步提升中心镇在统筹城乡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建设城镇化大平台中的地位和作用,宁波市委、市政府提出推进一批发展潜力较好、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中心镇向卫星城市跨越发展,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宁波特点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力争通过5年左右的试点,将一批中心镇发展成GDP 60-100亿元、财政收入6-10亿元、常住人口8-15万人、人均收入2-3万元、规划建成区面积8-1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55%-70%,人口集中、产业集群、资源集约、社会和谐、生态文明、各具特色、充满活力、服务优质的现代化宜居宜业小城市。我市推进有条件的中心镇向卫星城市跨越发展的举措主要有:一是坚持高标准定位,科学规划建设卫星城市。把卫星城市作为城市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进行功能定位,从宁波大都市体系全局的高度,把握卫星城市的特殊地位和发展前景。坚持前瞻性和科学性,因地制宜、注重特色、品位做高、功能做优,在规划建设方面实现由城镇到城市的跨越式转变。二是坚持产业集聚和城市化相结合,提升卫星城市核心竞争力。按照“产业培育特色化、特色产业集群化”的思路,推进块状特色产业向现代产业集群发展,培育壮大主导和支柱产业,加快打造与卫星城市功能吻合、布局合理、业态先进的特色产业基地。三是坚持以落实“五权”为核心,创新卫星城市行政管理体制。原则上赋予卫星城市试点镇县一级的规划实施权、投资审批权、土地出让权、财政预算和财政政策制定权、城市综合执法权等权责。四是坚持以精简高效便民为重点,建立卫星城市社会服务机制。根据“小政府,大服务”原则,实行大部门制和综合执法机制,有效地解决城市管理中存在的“看得见、管不着”等问题。五是加强上下联动,加快卫星城市开发建设。完善卫星城市基础设施,加强卫星城市路网、电网、水网、气网、信息网和垃圾、污水处理管网建设,加快园林绿化、市政环卫、公共交通等城市公用设施建设,推进卫星城市与周边地区基础设施的内外对接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共建、共享。

  宁波电视台记者:请问周主任,宁波市农民的增收幅度处在怎么样的位置?

  市农办副主任周建飞:“十一五”时期,全市农民增收是历史上最好的时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已连续六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并超过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2009年农民收入达到12641元,分别比全省(10007元)及全国(5153元)平均水平高出2634元和7488元,增幅分别比全省(8.1%)和全国(8.2%)高了2.3和2.2个百分点。今年农民收入有望达到14000元左右,接近2005年农民收入2倍。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我市农民收入已连续多年位居首位;在长三角16城市中,我市农民收入仅次于苏州市和嘉兴市,位居第三;在全省11地市中,我市农民收入仅次于嘉兴市,位居第二。

  现代金报记者:老百姓非常关注食品安全问题,请问叶局长,宁波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情况如何?

  市农业局副局长叶显邦:现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已引起社会各届的高度关注和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这几年来,宁波各级政府和各级农业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保证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稳定和提高。国这家颁布了《食品安全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宁波市政府也颁布了《宁波市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办法》,我市农业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具体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今年种植业和畜牧业又制订了7个标准,并加强宁波主要农品标准化生产的覆盖;积极推进标准的实施,制作印发生产技术标准化模式图21个,使经营主体能够尽快适应使用标准化生产。去年始我市还开始实施上市农产品产地准入制度。二是大力推进农业品牌创建。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三品”建设,现全市已拥有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近1000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面积达176万亩。今年还开始宁波农业名牌评选工作,已确认首批15个农业名牌产品。三是切实加强农业投入品的监管。一年开展5次“绿剑”专项行动执法行动,加强对种子、化肥、农药、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投入品抽检,深入开展小农资店整治行动,确保了农资市场正常经营秩序。四是加大了对农产品质量的检验检测。今年开展农业部、省农业厅、市级对口部门、农安办等部门例行监测15次和蔬菜等专项检测5次,抽取样品近千个。6个县(市)区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中心,并都通过省级认证。五是全面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2009年,以规范生产管理、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核心,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年”活动,今年在活动的基础上又开展了深化整治年行动,加快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

  通过这几年的努力,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责任增强了,广大生产经营主体的意识增强了,农产品质量也保持稳定提高,宁波地产农产品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6%以上,是可以放心的。

首页  上一页  [1]  [2]  [3] 

编辑: 赖小惠纠错:171964650@qq.com

宁波市率先实现城乡全面融合

稿源: 2010-12-08 12:43:54

  宁波日报记者:请问任主任,“十一五”期间宁波中心镇培育发展的成效如何?“十二五”时期将有哪些新举措?

  市发改委主任助理任建成:“十一五”期间,宁波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提升城镇化水平作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战略举措,把加快中心镇培育作为推动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抓手。至今,我市已有22个镇列入省级中心村,其中今年12月新增5个省级中心镇。至2009年底,全市17个省级中心镇的区域面积近2000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平均每个中心镇5.9平方公里,比2007年增长了13%;户籍人口98万人,常住人口140万人,分别约占全市的1/5和1/6;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771.59亿元,占全市的15.8%;财政总收入56.29亿元,占全市的13.0%,平均达到3.31亿元。

  “十二五”时期,我市培育中心镇的主要举措有三点:一是培育特色产业,提升综合发展水平。大力培育“一镇一品”的块状经济,打造具有特色的先进产业基地,推动农村工业和服务业向中心镇工业园区集聚。二是深化改革创新,完善发展体制机制。加快城乡统一的资本市场、产权市场、技术市场、土地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等要素市场的培育和发展。三是优化发展环境,促进公共服务统筹发展。推进公共基础设施由城镇向农村延伸,按照“分步实施,先急后缓”原则,重点在农村联网公路、危桥改造、大管网供水、自来水厂扩建以及污水处理等建设一批生产生活基础设施。

  宁波电视台记者:请问任主任,宁波市在推进有条件的中心镇向卫星城市跨越发展,有哪些具体举措?

  市发改委主任助理任建成:为进一步提升中心镇在统筹城乡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建设城镇化大平台中的地位和作用,宁波市委、市政府提出推进一批发展潜力较好、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中心镇向卫星城市跨越发展,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宁波特点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力争通过5年左右的试点,将一批中心镇发展成GDP 60-100亿元、财政收入6-10亿元、常住人口8-15万人、人均收入2-3万元、规划建成区面积8-1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55%-70%,人口集中、产业集群、资源集约、社会和谐、生态文明、各具特色、充满活力、服务优质的现代化宜居宜业小城市。我市推进有条件的中心镇向卫星城市跨越发展的举措主要有:一是坚持高标准定位,科学规划建设卫星城市。把卫星城市作为城市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进行功能定位,从宁波大都市体系全局的高度,把握卫星城市的特殊地位和发展前景。坚持前瞻性和科学性,因地制宜、注重特色、品位做高、功能做优,在规划建设方面实现由城镇到城市的跨越式转变。二是坚持产业集聚和城市化相结合,提升卫星城市核心竞争力。按照“产业培育特色化、特色产业集群化”的思路,推进块状特色产业向现代产业集群发展,培育壮大主导和支柱产业,加快打造与卫星城市功能吻合、布局合理、业态先进的特色产业基地。三是坚持以落实“五权”为核心,创新卫星城市行政管理体制。原则上赋予卫星城市试点镇县一级的规划实施权、投资审批权、土地出让权、财政预算和财政政策制定权、城市综合执法权等权责。四是坚持以精简高效便民为重点,建立卫星城市社会服务机制。根据“小政府,大服务”原则,实行大部门制和综合执法机制,有效地解决城市管理中存在的“看得见、管不着”等问题。五是加强上下联动,加快卫星城市开发建设。完善卫星城市基础设施,加强卫星城市路网、电网、水网、气网、信息网和垃圾、污水处理管网建设,加快园林绿化、市政环卫、公共交通等城市公用设施建设,推进卫星城市与周边地区基础设施的内外对接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共建、共享。

  宁波电视台记者:请问周主任,宁波市农民的增收幅度处在怎么样的位置?

  市农办副主任周建飞:“十一五”时期,全市农民增收是历史上最好的时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已连续六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并超过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2009年农民收入达到12641元,分别比全省(10007元)及全国(5153元)平均水平高出2634元和7488元,增幅分别比全省(8.1%)和全国(8.2%)高了2.3和2.2个百分点。今年农民收入有望达到14000元左右,接近2005年农民收入2倍。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我市农民收入已连续多年位居首位;在长三角16城市中,我市农民收入仅次于苏州市和嘉兴市,位居第三;在全省11地市中,我市农民收入仅次于嘉兴市,位居第二。

  现代金报记者:老百姓非常关注食品安全问题,请问叶局长,宁波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情况如何?

  市农业局副局长叶显邦:现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已引起社会各届的高度关注和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这几年来,宁波各级政府和各级农业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保证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稳定和提高。国这家颁布了《食品安全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宁波市政府也颁布了《宁波市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办法》,我市农业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具体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今年种植业和畜牧业又制订了7个标准,并加强宁波主要农品标准化生产的覆盖;积极推进标准的实施,制作印发生产技术标准化模式图21个,使经营主体能够尽快适应使用标准化生产。去年始我市还开始实施上市农产品产地准入制度。二是大力推进农业品牌创建。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三品”建设,现全市已拥有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近1000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面积达176万亩。今年还开始宁波农业名牌评选工作,已确认首批15个农业名牌产品。三是切实加强农业投入品的监管。一年开展5次“绿剑”专项行动执法行动,加强对种子、化肥、农药、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投入品抽检,深入开展小农资店整治行动,确保了农资市场正常经营秩序。四是加大了对农产品质量的检验检测。今年开展农业部、省农业厅、市级对口部门、农安办等部门例行监测15次和蔬菜等专项检测5次,抽取样品近千个。6个县(市)区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中心,并都通过省级认证。五是全面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2009年,以规范生产管理、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核心,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年”活动,今年在活动的基础上又开展了深化整治年行动,加快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

  通过这几年的努力,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责任增强了,广大生产经营主体的意识增强了,农产品质量也保持稳定提高,宁波地产农产品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6%以上,是可以放心的。

首页  上一页  [1]  [2]  [3]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赖小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