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时期“平安宁波”建设成就
稿源:   2010-12-02 14:15:39报料热线:81850000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记者:我们不少宁波市民,现在比较关心这个比如说,电动车被盗、公交车上扒窃这样一类的侵财性案件,那么我想请问警方对这类涉及民生的案子是否有一些创新的举措?

  王伟标:好,谢谢这位媒体朋友,你刚才提的那个问题,确实是宁波广大市民受侵害比较多的一些案子。以你提到的电动自行车被盗案件为例,我们有这么一些数据,每年的侵财性案件占所有刑事案件立案比例在90%左右;在这些案件中,电动自行车,包括摩托车占到了其中的三分之一,是广大市民中碰到最多的,对老百姓来说危害也是比较深的。公交车上的扒窃案件,虽然最近几年经过努力有所下降,但乘客手机被窃、包被割等案子还是时有发生。过去,我们公安机关坚持的是“多破案,多打击”。但在“十一五”期间,我们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思路观念有了调整,就是涉及老百姓的事情,无论大小,都要作为重大事情来对待。因此,我们坚持按照“群众最痛恨什么犯罪就严厉打击什么犯罪、什么治安问题最突出就着力解决什么问题、哪里治安最混乱就集中整治哪里”的原则,对“两抢一盗”进行了重点打击、专项治理,在市委、市政府和市委政法委的领导下,发案连年下降,电动自行车被盗案件下降35.22%,扒窃案件下降3.14%。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电动自行车身份认证难。一边是大量的案件在发生,另一边公安机关又因为收缴的电动自行车没有登记而无法发还失主,同时由于无法证明电动自行车的来源而让违法犯罪分子有了可趁之机。因此,近年来我们也一直在研究探索电动自行车管理的新办法、新手段,重点解决其信息登记问题,也推出了几种方法。第一种就是鄞州区推广的对电瓶车免费喷漆,给辖区所有的电动自行车一个身份,在显要位置喷上某某居委会、某某街道字样及设定的编号,仅2个月时间就喷了35万辆。第二种就是目前正在进行中的,由省公安厅组织推开的全省超标电动自行车防盗备案登记,我们这里要求不管是不是超标电动自行车,只要你没有牌证或登记信息,一律要到当地公安机关进行登记备案。第三种就是我们根据市委、市政府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总体要求,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推广射频识别技术,通过在电动自行车上安装识别标志,起到身份认证的作用;而且将在全市主要街道、市场等安装射频识别仪器,只要你这辆电动自行车被盗报案了,该仪器就会报警,我们会派警力进行拦截查处。目前,这项技术在江东一些小区搞试点,今后还将会同质监、工商等部门,将安装射频识别标志作为电动自行车行业准入门槛。我相信,随着这些手段的不断推出和完善,全市电动自行车被盗案件将会大幅下降。

  关于公交车上扒窃问题,我们已经在全市343条线路、4132辆公交车上安装了视频监控探头,在全国处于前列。公交车动态视频监控系统无线实时传输工程别列入今年市政府实事工程进行建设。一旦这个工程完工,公安机关就可以利用3G无线传输手段,对流动的公交车辆内部进行全程监控。所以无论公交车上发生扒窃案件或是其他事件,都可以及时发现,也可以事后比对,相应的案件也会大幅下降。

  新华社记者:我想问一下市公安局的王局长,现在互联网越来越普及了,很多网民喜欢在网上发帖子什么的,我想问一下对于互联网上的虚拟社区,我们公安局有什么好的管理办法?

  王伟标:谢谢这位记者朋友。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我国网民数量日益庞大,随之带来的互联网管理工作也面临着非常大的压力。一开始互联网创办的目的非常明确,主要是传递信息,为现实社会提供方便。但在整个社会进步的同时,一些不良信息、网络违法犯罪活动充斥网上,比如上网发布有毒有害的淫秽色情信息、欺诈欺骗信息,甚至是一些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的信息,通过这种行为,来实现实体社会上难以实现的目的,老百姓对此意见很大。

  前几年,我局成立了公安机关最新的警种,就是网络警察,专门负责打击查处互联网上的犯罪活动。现在,我们有虚拟的网上警务室,有虚拟的刑警,不断在网络上发现有害信息,对于那些明显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虚假信息立即调查,一旦发现已经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而且我们还通过各类媒体,提醒广大群众现在网上有哪些虚假、有害信息,出现了哪些新的违法犯罪活动,防止老百姓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当然,由于现在法律法规上对这些新出现的网络违法犯罪还有些滞后,但我们通过与检察、法院等沟通联系,对证据统一认定等问题正逐步取得一致,将为打击各类网络违法犯罪活动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撑保障。同时,我们在下一步还将加大科技手段投入力度,研究探索新的管理措施、手段,切实加强互联网的管理。

  此外,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广大网络从业者要遵守自身的职业道德。比如今年破获的一起网络诈骗,就是从业人员不讲职业操守,为了丁点小利帮助犯罪嫌疑人实施违法活动。所以业者这一块非常重要。从事这个行业的人,本身要有职业底线,要受国家的法律法规规定。随着网络犯罪这几年的增长,我们在法律法规上面的建设,包括网络上面打击手段方法,现在不断在跟进,在提升,可能在下一步要加大科技手段的投入,新的措施方法上面,公安在研究,确实当前也研究出了一些新的手段和办法,针对网上的犯罪。

  总之,我们在互联网的管理上,重点做好安全监管工作,就是合法的要维护,违法的要取缔,犯罪的要打击。

  宁波日报记者:“十一五”期间,宁波连续4年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平安市”,请问宁波在平安创建过程中有哪些特色的抓手,“十二五”期间在“平安宁波”建设方面有哪些新的思路和举措?

  蒋朝栋:“十一五”期间,我们按照省委、省政府有关平安建设的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各项制度,创新工作载体,不断深化平安宁波建设,不少特色工作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成为亮点。一是连续四年在全市实施基层和谐促进工程。市委市政府就实施基层和谐促进工程连续发了两个文件,并多次进行具体部署。这几年通过强化基层基础建设,动员组织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平安建设上来,行成强大的社会合力。目前,在社区的楼道墙门,农村的村居小组、企业的班组车间、建立了有17万多人的和谐促进员队伍,这些和谐促进员成为了解社情民意、化解矛盾纠纷、宣传法律法规、提供社会服务,推进基层民主的重要力量,成为宁波的“品牌”,也被浙江省委、省政府列入平安建设考评的一项内容。二是大力构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大调解格局。针对社会矛盾大量涌现、各种利益群体不断增多的特点,加大工作创新,成立了各类专门调解委员会,如以公安为主的交通事故调解委员会,以司法、卫生部门为主的医疗纠纷调解,以总工会、劳动部门为主的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以及社区的物业调解等等。这些专业性的调解组织,使基层群众在发生一些利益纠纷时,能够及时妥善得到解决。目前已经成为了“宁波解法”、“宁波模式”。三是强化了社会矛盾的源头治理。在重大建设工程、重大政策出台和重大活动举办前,实行重大事项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对可能会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环境污染等不稳定因素进行事前评估,并制定针对性的应对方案。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的建立,为保障群众切实利益、预防不稳定因素的发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十一五”期间,我市还投入近十亿元用于建设和完善社会治安动态视频监控系统等技防设施,目前在全市城乡主要道路、公共场所安装了12余万个视频监控探头,不仅为人民群众提供了安全感,也直接防范打击违法犯罪活动。

  当然,平安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我市虽然连续四年获得“平安市”荣誉,但人民群众对平安和谐的需求在提高,在追求幸福生活的同时,需要有一个安定的生活、工作环境,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还需要有稳定和谐的环境来保障,所以我们在规划“十二五”平安建设时,认真总结现有经验,充分利用坚实基础,继续勇于创新、勇于实践,深化拓展:

  一是深化“社会管理创新工程”。按照中央、省委的总体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开展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的要求,创新完善8大体系建设,着力抓好12个重点项目的推进,全面落实38项工作任务。计划到2011年上半年初步达到试点项目要求,2012年底前,初步形成完善配套的社会管理体系。通过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切实加强我市的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全面实现平安建设的目标任务。

  二是深化“基层和谐促进工程”。进一步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培育管理主体,完善管理机制,转变管理方式,在基层构建完善以党组织为领导,综治组织具体实施,和谐促进会等社会融合组织为依托,和谐促进员为主体的基层和谐促进工程体系,实现基层和谐促进工作网络在全市所有村居、社区、企业、外来人口集居区、新社会组织、新经济组织的全覆盖。

  三是深化“基层系列平安创建工程”。从组织推动、规范运作、机制建设入手,进一步拓展创建载体、深化创建内容、创新创建举措、完善创建机制。重点抓好平安边界、平安景区、平安工地、平安林区、平安渔场、平安宗教场所、平安文化场所等系列平安创建活动。建立健全平安宣传工作的组织机制、工作机制和保障机制,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主阵地作用,全面宣传平安建设的先进典型,动员组织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身参与平安创建,形成人人参与、共建共享平安成果的良好局面。

  四是深化“社会治安防控工程”。建立健全严打整治长效工作机制,依法严厉打击暴力犯罪和黑恶势力犯罪,集中力量开展命案攻坚,开展对群众反映强烈、影响社会稳定的治安混乱地区和突出治安问题的专项整治,重点打击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和多发性侵财性犯罪,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加强特殊人群的帮教管理,完善政策措施,落实管控责任。建立健全群防群治队伍,整合资源,加强管理,广泛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平安建设;研究制定社会治安防控工程“十二五”规划,启动实施社会治安动态视频监控系统二期工程,努力构建点线面结合、人防物防技防措施完善的社会治安防控网络。

  五是深化“民生保障工程”。进一步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完善风险预警评估体系,健全“大调解”工作体系,探索社会矛盾多元化调处模式,提高矛盾纠纷化解整体效能;强化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健全完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加强实战演练,切实提高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推动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加大对社会保障事业的投入,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进一步做好就业、就学、就医、住房保障等公共服务;加强交通秩序管理,有效缓解“出行难”、“停车难”等问题,开展环境整治,加强市容市貌建设,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宁波晚报记者:刚刚发言人讲到,2005年有94.2%的受访群众认为宁波是安全的,2009年上升到95.76%,而现在老百姓直观的感受是刑事案件越来越多,而满意度的测评却越来越高,请给我们解释一下?

  蒋朝栋:对平安建设,省委、省政府检验标准里专门有一项是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安全感主要是群众对公共的安全感,满意度主要是对整个社会运行、包括对平安建设的满意程度。统计部门每年要进行两种方式的测评,一种是实地抽查,组织有关人员到农村、社区、市场、学校、企业随机进行问卷调查本地区治安、平安建设情况。第二种是电话抽查,通过随机拨打电话对受访者进行问卷调查,最后根据这两个数据进行汇总,选择一定的比例,最终得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数据。

  浙江之声记者:请把“和谐促进员”这一名词具体解释一下?

  蒋朝栋:和谐促进员的发源地是慈溪市,它的组织形式是经民政部门备案的社会组织—“和谐促进会”,建立这个组织的初衷是考虑到慈溪市是经济发达地区,外来务工人员多,以前这些外来务工人员经常和本地人员发生一些矛盾,引发较多社会不稳定因素和治安问题,而这么多的外来人员在宁波,又没有固定的组织形式,因此需要建立一个平台让他们尽快融入社会、融入当地,于是就建立“和谐促进会”。“和谐促进会”会员以本地基层干部群众为主,吸收一部分外来务工人员参加,按照章程进行选举,产生理事会和会长等领导机构,开展文化体育、帮扶救困、治安巡逻等活动。通过这个组织平台进行互相交流、沟通,及时发现和解决双方之间的一些矛盾纠纷,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在生活和工作方面的一些困难。这一组织形式,在实际工作中发挥明显作用,之后在全市全面推行,进一步营造本地人与外地人、外地人与外地人、本地人与本地人之间和睦相处的良好环境。

  截至10月底,全市和谐促进员队伍已达17万多名,其中有外来人员8.2万名,有12900多名担任理事以上职务,这些人员在掌握民情、化解矛盾、帮困济贫和公益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和谐促进员是基层和谐促进工程的主体,是组织依靠群众参与社会服务管理的一种重要形式和途径,也是“十二五”期间我们必须深化拓展的一个重点。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编辑: 赖小惠纠错:171964650@qq.com

“十一五”时期“平安宁波”建设成就

稿源: 2010-12-02 14:15:39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记者:我们不少宁波市民,现在比较关心这个比如说,电动车被盗、公交车上扒窃这样一类的侵财性案件,那么我想请问警方对这类涉及民生的案子是否有一些创新的举措?

  王伟标:好,谢谢这位媒体朋友,你刚才提的那个问题,确实是宁波广大市民受侵害比较多的一些案子。以你提到的电动自行车被盗案件为例,我们有这么一些数据,每年的侵财性案件占所有刑事案件立案比例在90%左右;在这些案件中,电动自行车,包括摩托车占到了其中的三分之一,是广大市民中碰到最多的,对老百姓来说危害也是比较深的。公交车上的扒窃案件,虽然最近几年经过努力有所下降,但乘客手机被窃、包被割等案子还是时有发生。过去,我们公安机关坚持的是“多破案,多打击”。但在“十一五”期间,我们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思路观念有了调整,就是涉及老百姓的事情,无论大小,都要作为重大事情来对待。因此,我们坚持按照“群众最痛恨什么犯罪就严厉打击什么犯罪、什么治安问题最突出就着力解决什么问题、哪里治安最混乱就集中整治哪里”的原则,对“两抢一盗”进行了重点打击、专项治理,在市委、市政府和市委政法委的领导下,发案连年下降,电动自行车被盗案件下降35.22%,扒窃案件下降3.14%。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电动自行车身份认证难。一边是大量的案件在发生,另一边公安机关又因为收缴的电动自行车没有登记而无法发还失主,同时由于无法证明电动自行车的来源而让违法犯罪分子有了可趁之机。因此,近年来我们也一直在研究探索电动自行车管理的新办法、新手段,重点解决其信息登记问题,也推出了几种方法。第一种就是鄞州区推广的对电瓶车免费喷漆,给辖区所有的电动自行车一个身份,在显要位置喷上某某居委会、某某街道字样及设定的编号,仅2个月时间就喷了35万辆。第二种就是目前正在进行中的,由省公安厅组织推开的全省超标电动自行车防盗备案登记,我们这里要求不管是不是超标电动自行车,只要你没有牌证或登记信息,一律要到当地公安机关进行登记备案。第三种就是我们根据市委、市政府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总体要求,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推广射频识别技术,通过在电动自行车上安装识别标志,起到身份认证的作用;而且将在全市主要街道、市场等安装射频识别仪器,只要你这辆电动自行车被盗报案了,该仪器就会报警,我们会派警力进行拦截查处。目前,这项技术在江东一些小区搞试点,今后还将会同质监、工商等部门,将安装射频识别标志作为电动自行车行业准入门槛。我相信,随着这些手段的不断推出和完善,全市电动自行车被盗案件将会大幅下降。

  关于公交车上扒窃问题,我们已经在全市343条线路、4132辆公交车上安装了视频监控探头,在全国处于前列。公交车动态视频监控系统无线实时传输工程别列入今年市政府实事工程进行建设。一旦这个工程完工,公安机关就可以利用3G无线传输手段,对流动的公交车辆内部进行全程监控。所以无论公交车上发生扒窃案件或是其他事件,都可以及时发现,也可以事后比对,相应的案件也会大幅下降。

  新华社记者:我想问一下市公安局的王局长,现在互联网越来越普及了,很多网民喜欢在网上发帖子什么的,我想问一下对于互联网上的虚拟社区,我们公安局有什么好的管理办法?

  王伟标:谢谢这位记者朋友。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我国网民数量日益庞大,随之带来的互联网管理工作也面临着非常大的压力。一开始互联网创办的目的非常明确,主要是传递信息,为现实社会提供方便。但在整个社会进步的同时,一些不良信息、网络违法犯罪活动充斥网上,比如上网发布有毒有害的淫秽色情信息、欺诈欺骗信息,甚至是一些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的信息,通过这种行为,来实现实体社会上难以实现的目的,老百姓对此意见很大。

  前几年,我局成立了公安机关最新的警种,就是网络警察,专门负责打击查处互联网上的犯罪活动。现在,我们有虚拟的网上警务室,有虚拟的刑警,不断在网络上发现有害信息,对于那些明显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虚假信息立即调查,一旦发现已经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而且我们还通过各类媒体,提醒广大群众现在网上有哪些虚假、有害信息,出现了哪些新的违法犯罪活动,防止老百姓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当然,由于现在法律法规上对这些新出现的网络违法犯罪还有些滞后,但我们通过与检察、法院等沟通联系,对证据统一认定等问题正逐步取得一致,将为打击各类网络违法犯罪活动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撑保障。同时,我们在下一步还将加大科技手段投入力度,研究探索新的管理措施、手段,切实加强互联网的管理。

  此外,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广大网络从业者要遵守自身的职业道德。比如今年破获的一起网络诈骗,就是从业人员不讲职业操守,为了丁点小利帮助犯罪嫌疑人实施违法活动。所以业者这一块非常重要。从事这个行业的人,本身要有职业底线,要受国家的法律法规规定。随着网络犯罪这几年的增长,我们在法律法规上面的建设,包括网络上面打击手段方法,现在不断在跟进,在提升,可能在下一步要加大科技手段的投入,新的措施方法上面,公安在研究,确实当前也研究出了一些新的手段和办法,针对网上的犯罪。

  总之,我们在互联网的管理上,重点做好安全监管工作,就是合法的要维护,违法的要取缔,犯罪的要打击。

  宁波日报记者:“十一五”期间,宁波连续4年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平安市”,请问宁波在平安创建过程中有哪些特色的抓手,“十二五”期间在“平安宁波”建设方面有哪些新的思路和举措?

  蒋朝栋:“十一五”期间,我们按照省委、省政府有关平安建设的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各项制度,创新工作载体,不断深化平安宁波建设,不少特色工作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成为亮点。一是连续四年在全市实施基层和谐促进工程。市委市政府就实施基层和谐促进工程连续发了两个文件,并多次进行具体部署。这几年通过强化基层基础建设,动员组织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平安建设上来,行成强大的社会合力。目前,在社区的楼道墙门,农村的村居小组、企业的班组车间、建立了有17万多人的和谐促进员队伍,这些和谐促进员成为了解社情民意、化解矛盾纠纷、宣传法律法规、提供社会服务,推进基层民主的重要力量,成为宁波的“品牌”,也被浙江省委、省政府列入平安建设考评的一项内容。二是大力构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大调解格局。针对社会矛盾大量涌现、各种利益群体不断增多的特点,加大工作创新,成立了各类专门调解委员会,如以公安为主的交通事故调解委员会,以司法、卫生部门为主的医疗纠纷调解,以总工会、劳动部门为主的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以及社区的物业调解等等。这些专业性的调解组织,使基层群众在发生一些利益纠纷时,能够及时妥善得到解决。目前已经成为了“宁波解法”、“宁波模式”。三是强化了社会矛盾的源头治理。在重大建设工程、重大政策出台和重大活动举办前,实行重大事项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对可能会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环境污染等不稳定因素进行事前评估,并制定针对性的应对方案。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的建立,为保障群众切实利益、预防不稳定因素的发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十一五”期间,我市还投入近十亿元用于建设和完善社会治安动态视频监控系统等技防设施,目前在全市城乡主要道路、公共场所安装了12余万个视频监控探头,不仅为人民群众提供了安全感,也直接防范打击违法犯罪活动。

  当然,平安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我市虽然连续四年获得“平安市”荣誉,但人民群众对平安和谐的需求在提高,在追求幸福生活的同时,需要有一个安定的生活、工作环境,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还需要有稳定和谐的环境来保障,所以我们在规划“十二五”平安建设时,认真总结现有经验,充分利用坚实基础,继续勇于创新、勇于实践,深化拓展:

  一是深化“社会管理创新工程”。按照中央、省委的总体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开展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的要求,创新完善8大体系建设,着力抓好12个重点项目的推进,全面落实38项工作任务。计划到2011年上半年初步达到试点项目要求,2012年底前,初步形成完善配套的社会管理体系。通过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切实加强我市的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全面实现平安建设的目标任务。

  二是深化“基层和谐促进工程”。进一步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培育管理主体,完善管理机制,转变管理方式,在基层构建完善以党组织为领导,综治组织具体实施,和谐促进会等社会融合组织为依托,和谐促进员为主体的基层和谐促进工程体系,实现基层和谐促进工作网络在全市所有村居、社区、企业、外来人口集居区、新社会组织、新经济组织的全覆盖。

  三是深化“基层系列平安创建工程”。从组织推动、规范运作、机制建设入手,进一步拓展创建载体、深化创建内容、创新创建举措、完善创建机制。重点抓好平安边界、平安景区、平安工地、平安林区、平安渔场、平安宗教场所、平安文化场所等系列平安创建活动。建立健全平安宣传工作的组织机制、工作机制和保障机制,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主阵地作用,全面宣传平安建设的先进典型,动员组织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身参与平安创建,形成人人参与、共建共享平安成果的良好局面。

  四是深化“社会治安防控工程”。建立健全严打整治长效工作机制,依法严厉打击暴力犯罪和黑恶势力犯罪,集中力量开展命案攻坚,开展对群众反映强烈、影响社会稳定的治安混乱地区和突出治安问题的专项整治,重点打击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和多发性侵财性犯罪,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加强特殊人群的帮教管理,完善政策措施,落实管控责任。建立健全群防群治队伍,整合资源,加强管理,广泛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平安建设;研究制定社会治安防控工程“十二五”规划,启动实施社会治安动态视频监控系统二期工程,努力构建点线面结合、人防物防技防措施完善的社会治安防控网络。

  五是深化“民生保障工程”。进一步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完善风险预警评估体系,健全“大调解”工作体系,探索社会矛盾多元化调处模式,提高矛盾纠纷化解整体效能;强化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健全完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加强实战演练,切实提高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推动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加大对社会保障事业的投入,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进一步做好就业、就学、就医、住房保障等公共服务;加强交通秩序管理,有效缓解“出行难”、“停车难”等问题,开展环境整治,加强市容市貌建设,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宁波晚报记者:刚刚发言人讲到,2005年有94.2%的受访群众认为宁波是安全的,2009年上升到95.76%,而现在老百姓直观的感受是刑事案件越来越多,而满意度的测评却越来越高,请给我们解释一下?

  蒋朝栋:对平安建设,省委、省政府检验标准里专门有一项是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安全感主要是群众对公共的安全感,满意度主要是对整个社会运行、包括对平安建设的满意程度。统计部门每年要进行两种方式的测评,一种是实地抽查,组织有关人员到农村、社区、市场、学校、企业随机进行问卷调查本地区治安、平安建设情况。第二种是电话抽查,通过随机拨打电话对受访者进行问卷调查,最后根据这两个数据进行汇总,选择一定的比例,最终得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数据。

  浙江之声记者:请把“和谐促进员”这一名词具体解释一下?

  蒋朝栋:和谐促进员的发源地是慈溪市,它的组织形式是经民政部门备案的社会组织—“和谐促进会”,建立这个组织的初衷是考虑到慈溪市是经济发达地区,外来务工人员多,以前这些外来务工人员经常和本地人员发生一些矛盾,引发较多社会不稳定因素和治安问题,而这么多的外来人员在宁波,又没有固定的组织形式,因此需要建立一个平台让他们尽快融入社会、融入当地,于是就建立“和谐促进会”。“和谐促进会”会员以本地基层干部群众为主,吸收一部分外来务工人员参加,按照章程进行选举,产生理事会和会长等领导机构,开展文化体育、帮扶救困、治安巡逻等活动。通过这个组织平台进行互相交流、沟通,及时发现和解决双方之间的一些矛盾纠纷,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在生活和工作方面的一些困难。这一组织形式,在实际工作中发挥明显作用,之后在全市全面推行,进一步营造本地人与外地人、外地人与外地人、本地人与本地人之间和睦相处的良好环境。

  截至10月底,全市和谐促进员队伍已达17万多名,其中有外来人员8.2万名,有12900多名担任理事以上职务,这些人员在掌握民情、化解矛盾、帮困济贫和公益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和谐促进员是基层和谐促进工程的主体,是组织依靠群众参与社会服务管理的一种重要形式和途径,也是“十二五”期间我们必须深化拓展的一个重点。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赖小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