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十一五”规划执行总体情况
稿源:   2010-11-25 19:29:00报料热线:81850000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0年11月25日)

  “十一五”时期是宁波发展史上极不寻常的时期。面对历史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国内经济发展不确定性和极端自然灾害天气等的影响,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主动应对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深入实施“六大联动,六大提升”战略,既立足当前保增长,又着眼长远调结构,不断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按照浙江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测算,2009年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综合评价指数达94.64%,预计到2010年可达97.61%以上,小康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纲要》确定主要指标进展良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社会发展、资源环境等指标基本可以如期完成;规划确定的主要任务执行良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取得了全面进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

  (一)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坚持把贯彻中央的宏观调控政策与地方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全力以赴“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稳定”,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一是经济综合实力显著提升。2009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329.3亿元,是2005年的1.77倍,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GDP达76012元,按平均汇率折算为11128美元,为2005年5386美元的2.07倍,为全国(3640美元)和全省(6490美元)的3.06和1.71倍。2010年预计将突破5000亿元大关。二是主要经济指标保持良好增长态势,2009年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进出口总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规模以上工业总值分别达到966.2亿元、1434.4亿元、608.1亿美元、2004.2亿元、8272.8亿元,四年年均增速分别为20%、17.22%、16.1%、9.97%、14.0%。三是一批事关宁波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四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833亿元,杭州湾跨海大桥、甬台温铁路等建成通车,宁波钢铁、大乙烯项目等成功投产,梅山保税港区成功获批并封关运作,宁波轨道交通、杭甬客运专线等顺利开工建设,显著提升了宁波的核心竞争力和后续发展能力。四是城市综合竞争力连续数年跻身全国十强,所辖县市悉数进入全国百强。2005年被授予首批“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2008年成功蝉联。2007年、2008年、2009年宁波连续三次入选“最具幸福感城市”,并获2009年度“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金奖”。

  (二)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坚持“保增长”和“调结构”有机结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结构调整迈出实质性步伐。一是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先后出台了工业“两创倍增”计划、服务业跨越式发展行动纲要等政策举措,经济发展逐步由二产为主向一二三产协调推动转变,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由2005年的5.4:54.83:39.77调整为2009年的4.24:54.56:41.2。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2009年服务业增长13.3%,对GDP的贡献率达到63.9%,运输物流、金融服务、软件信息等优势行业和新兴行业增长迅速;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成效显著。石化、能源、钢铁、造纸、修造船等临港工业支柱产业基本形成;农业“一区二十园百基地”布局基本成型。二是需求结构逐步优化。200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34.4亿元,是2005年762.2亿元的1.9倍,年均增速17.1%,预计2010年将超过1700亿元,汽车、商品房、文化休闲等成为消费热点,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2004.2亿元,是2005年的1.5倍,年均增长10.7%,预计2010年将达到2200亿元左右,三产投资比重达60.5%,比2005年提高15个百分点,结构更加优化。外贸方面,2009年实现自营进出口总额608.1亿美元,其中出口386.5亿美元,进口221.6亿美元,分别为2005年的1.82、1.74、1.97倍,预计2010总额将超过800亿元。三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稳步推进。2009年全市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47%,比2005年的0.88%提高了67%。专利授权量达到15824件,是2005年4倍,年均增长35%。11个县(市)区悉数进入全国科技强县行列。2010年1月,我市被科技部授予全国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进入“中国城市综合创新能力城市” 50强。四是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两型”社会建设成效显著,2009年万元GDP综合能耗、SO2、COD排放量分别比2005年下降16.2%、38.7%和14.7%;城镇污水处理率、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81.3%、100%,均已提前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宁波首创的餐厨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模式,被全国推广;积极推进生态环境保护,2009年,宁波生态公益林建成面积达218.3万亩,废弃矿山治理率达91%,森林覆盖率达到50.2%,建城区绿地率34%,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7.5%,人均公园绿地10.12平方米。2010年,宁波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三)统筹发展迈出新步伐。坚持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全面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城乡区域统筹协调发展。一是新型城镇化积极推进,“中提升”战略深入实施,东部新城、鄞州新城、东钱湖旅游度假区等十大功能区块建设有力推进,宁波大都市区框架全面拉开,中心城区集聚辐射功能不断提升。2009年市区建成区面积达250.9平方公里,是2005年的2.1倍,城市化率达63.7%,比2005年提高了7.7个百分点。二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四年来,新增全面小康示范村326个,是“十五”期间新增小康示范村数额的4.35倍,环境整治合格村2142个,农村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三是“东扩、北联、南统筹、中提升”区域战略深入实施,象山港区域保护力度加大,生态经济型港湾建设取得成效;统筹余慈地区步伐加快,重新调整了宁波杭州湾新区管理体制,努力打造宁波大都市区北部中心。我市城乡差距和区域发展差距也均有所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005年的2.229:1缩小为2009年的2.165:1。农民消费支出持续增长,改善幅度高于城市居民。

  (四)港口发展实现新突破。坚持港口硬件建设与管理提升并重的方针,积极推进港桥海联动战略,现代化国际枢纽港建设步伐加快。一是港口地位进一步提升。2009年宁波港区货物吞吐量达到3.8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042.3万标箱,分别是2005年的1.43倍和2倍,年均分别增长9.0%和18.9%。位居全球第四位、第八位,2010年预计可以超过1200万标箱。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通航,集装箱航线已累计增长到210条,其中远洋干线118条,并在省内外9个城市建立了无水港,国际一流深水枢纽港和集装箱远洋干线港的地位进一步提升。二是港口开发开放力度加大。梅山保税港区正式封关运作,将成为宁波港口发展新的引擎。镇海大宗货物海铁联运物流枢纽港、北仑集装箱海铁联运枢纽中心等一大批港口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深入实施,《宁波舟山港总体规划》获得国家交通运输部和省政府的联合发布。2009年宁波-舟山港的货物吞吐量超过上海港成为全国第一大港,集装箱吞吐量列全球第八。三是港口管理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产业服务平台、口岸信息服务平台和口岸管理服务平台建设不断健全,港口服务能力和效率进一步提升,海关出口通关作业时间减少到1小时、进口平均作业时间缩减到不足12小时,口岸效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五)改革开放取得新成效。坚持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有机结合,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不断增强。一是开放型经济水平不断提高。2009年宁波的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608.1亿美元,为2005年的1.8倍。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2009年,宁波完成对外承包劳务合作营业额8.8亿美元,增长17.5%。二是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新进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顺利开展。行政审批职能归并改革全面完成。现代市场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工业用地“招拍挂”制度深入实施,阶梯式水价、差别电价改革试点加快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大力推进。扩权强镇建城改革试点、农村住房制度改革、社区直选试点改革等走在全国前列。三是国内合作不断深化。四年来,宁波积极推动“山海协作”工程和浙东经济合作区联动发展、主动接轨大上海、积极融入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积极参与中西部开发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努力拓宽港口、产业、科技、文化、教育、人才等国内区域经济技术合作领域,仅在成都、重庆两地举行的三次“宁波周”活动,共签定合作项目121个,协议投资额256.2亿元。

  (六)社会民生得到新改善。坚持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有机结合,全面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得到实惠明显增多,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和谐社会建设走在全国全省前列,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和最具幸福感城市。一是城乡就业取得新进展,成为全国最容易就业的城市之一,并被评为全国再就业先进城市。四年新增就业岗位53.5万个,实现就业再就业25.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均保持在4%以下。2009年为3.16%,比2005年下降了0.29个百分点。积极推进创业平台建设,全社会创业创新活力增强。二是城乡人民的生活更加殷实,2009年,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7368元和12641元,“十一五”以来,名义年均增长12.0%和12.8%,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从2005年的36.7%下降至2009年的35.4%,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从2005年的41%下降至2009年的38.7%。住房、汽车、电子信息产品成为消费热点,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继续增加。三是教育卫生文化事业发展进程明显加快。服务型教育体系日趋完善,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施,预计到2010年全市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0.5年。文化大市、文明城市建设成就巨大,2009年有3部作品获“飞天奖”。天一阁博物馆等10家单位被公布为国家二、三级博物馆。2008年,成功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称号,2009年又获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称号。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第一医院、第二医院和妇女儿童医院等一批重大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在建或建成投入使用,每千人医院卫生床位数从2005年的3.21张增加到2009年的4.00张。平安宁波建设取得新的实质性成效。群体性事件、信访事件、刑事案件、安全生产事故等总量指标逐年下降,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进一步增强。据《2009年建设“平安浙江”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率调查报告》,宁波人民群众2009年度的总体安全感满意率达到95.76%。四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成效显著,财政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持续大幅增加,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标准不断提升。2009年,企业基本养老保险、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344.3万人、251.8万人、173.2万人、214.9万人和177.6万人。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参保人数达到55.7万人,社会保障整体水平走在全国前列。

  可以说,这五年取得成绩来之不易。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十一五”规划执行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经济发展模式总体仍呈粗放型,大量中小型民营企业总体上仍然沿袭“低、小、散”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主要依靠贴牌生产、低价竞争,大多处于全球价值链和供应链的低端,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较大,临港工业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矛盾比较突出;二是经济结构调整比较缓慢,存在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整体水平相对滞后、产业间协同互动能力不高等产业结构性问题,也存在过度依靠工业、依靠出口、依靠投资等需求结构性问题,科技创新能力总体不强;三是区域均衡协调发展的大格局没有完全形成,象山港区域和余慈地区统筹发展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四是社会发展仍然滞后于经济发展,城乡区域收入差距扩大趋势没有得到根本缓解,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的长效机制还未健全,保持社会稳定压力加大;五是改革攻坚任务艰巨,体制机制先发优势逐步丧失,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仍未到位,制约发展的各种深层次矛盾和因素进一步显现。

  “十二五”时期,我们要认真学习和领会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强化“十二五”规划统筹谋划,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六大联动、六大提升”战略,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新型城市化为主导,以改革创新和开放合作为动力,以改善民生为立足点,更加注重港口产业城市联动,更加注重生产生活生态协调,更加注重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统筹,着力构建转型升级新格局,着力形成城乡空间新布局,着力再创产业发展新优势,着力完善城乡公共服务新体系,着力实现科学和谐新发展,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把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推向一个新阶段。

编辑: 赖小惠纠错:171964650@qq.com

宁波市“十一五”规划执行总体情况

稿源: 2010-11-25 19:29:00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0年11月25日)

  “十一五”时期是宁波发展史上极不寻常的时期。面对历史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国内经济发展不确定性和极端自然灾害天气等的影响,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主动应对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深入实施“六大联动,六大提升”战略,既立足当前保增长,又着眼长远调结构,不断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按照浙江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测算,2009年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综合评价指数达94.64%,预计到2010年可达97.61%以上,小康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纲要》确定主要指标进展良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社会发展、资源环境等指标基本可以如期完成;规划确定的主要任务执行良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取得了全面进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

  (一)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坚持把贯彻中央的宏观调控政策与地方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全力以赴“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稳定”,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一是经济综合实力显著提升。2009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329.3亿元,是2005年的1.77倍,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GDP达76012元,按平均汇率折算为11128美元,为2005年5386美元的2.07倍,为全国(3640美元)和全省(6490美元)的3.06和1.71倍。2010年预计将突破5000亿元大关。二是主要经济指标保持良好增长态势,2009年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进出口总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规模以上工业总值分别达到966.2亿元、1434.4亿元、608.1亿美元、2004.2亿元、8272.8亿元,四年年均增速分别为20%、17.22%、16.1%、9.97%、14.0%。三是一批事关宁波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四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833亿元,杭州湾跨海大桥、甬台温铁路等建成通车,宁波钢铁、大乙烯项目等成功投产,梅山保税港区成功获批并封关运作,宁波轨道交通、杭甬客运专线等顺利开工建设,显著提升了宁波的核心竞争力和后续发展能力。四是城市综合竞争力连续数年跻身全国十强,所辖县市悉数进入全国百强。2005年被授予首批“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2008年成功蝉联。2007年、2008年、2009年宁波连续三次入选“最具幸福感城市”,并获2009年度“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金奖”。

  (二)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坚持“保增长”和“调结构”有机结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结构调整迈出实质性步伐。一是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先后出台了工业“两创倍增”计划、服务业跨越式发展行动纲要等政策举措,经济发展逐步由二产为主向一二三产协调推动转变,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由2005年的5.4:54.83:39.77调整为2009年的4.24:54.56:41.2。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2009年服务业增长13.3%,对GDP的贡献率达到63.9%,运输物流、金融服务、软件信息等优势行业和新兴行业增长迅速;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成效显著。石化、能源、钢铁、造纸、修造船等临港工业支柱产业基本形成;农业“一区二十园百基地”布局基本成型。二是需求结构逐步优化。200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34.4亿元,是2005年762.2亿元的1.9倍,年均增速17.1%,预计2010年将超过1700亿元,汽车、商品房、文化休闲等成为消费热点,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2004.2亿元,是2005年的1.5倍,年均增长10.7%,预计2010年将达到2200亿元左右,三产投资比重达60.5%,比2005年提高15个百分点,结构更加优化。外贸方面,2009年实现自营进出口总额608.1亿美元,其中出口386.5亿美元,进口221.6亿美元,分别为2005年的1.82、1.74、1.97倍,预计2010总额将超过800亿元。三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稳步推进。2009年全市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47%,比2005年的0.88%提高了67%。专利授权量达到15824件,是2005年4倍,年均增长35%。11个县(市)区悉数进入全国科技强县行列。2010年1月,我市被科技部授予全国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进入“中国城市综合创新能力城市” 50强。四是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两型”社会建设成效显著,2009年万元GDP综合能耗、SO2、COD排放量分别比2005年下降16.2%、38.7%和14.7%;城镇污水处理率、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81.3%、100%,均已提前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宁波首创的餐厨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模式,被全国推广;积极推进生态环境保护,2009年,宁波生态公益林建成面积达218.3万亩,废弃矿山治理率达91%,森林覆盖率达到50.2%,建城区绿地率34%,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7.5%,人均公园绿地10.12平方米。2010年,宁波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三)统筹发展迈出新步伐。坚持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全面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城乡区域统筹协调发展。一是新型城镇化积极推进,“中提升”战略深入实施,东部新城、鄞州新城、东钱湖旅游度假区等十大功能区块建设有力推进,宁波大都市区框架全面拉开,中心城区集聚辐射功能不断提升。2009年市区建成区面积达250.9平方公里,是2005年的2.1倍,城市化率达63.7%,比2005年提高了7.7个百分点。二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四年来,新增全面小康示范村326个,是“十五”期间新增小康示范村数额的4.35倍,环境整治合格村2142个,农村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三是“东扩、北联、南统筹、中提升”区域战略深入实施,象山港区域保护力度加大,生态经济型港湾建设取得成效;统筹余慈地区步伐加快,重新调整了宁波杭州湾新区管理体制,努力打造宁波大都市区北部中心。我市城乡差距和区域发展差距也均有所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005年的2.229:1缩小为2009年的2.165:1。农民消费支出持续增长,改善幅度高于城市居民。

  (四)港口发展实现新突破。坚持港口硬件建设与管理提升并重的方针,积极推进港桥海联动战略,现代化国际枢纽港建设步伐加快。一是港口地位进一步提升。2009年宁波港区货物吞吐量达到3.8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042.3万标箱,分别是2005年的1.43倍和2倍,年均分别增长9.0%和18.9%。位居全球第四位、第八位,2010年预计可以超过1200万标箱。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通航,集装箱航线已累计增长到210条,其中远洋干线118条,并在省内外9个城市建立了无水港,国际一流深水枢纽港和集装箱远洋干线港的地位进一步提升。二是港口开发开放力度加大。梅山保税港区正式封关运作,将成为宁波港口发展新的引擎。镇海大宗货物海铁联运物流枢纽港、北仑集装箱海铁联运枢纽中心等一大批港口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深入实施,《宁波舟山港总体规划》获得国家交通运输部和省政府的联合发布。2009年宁波-舟山港的货物吞吐量超过上海港成为全国第一大港,集装箱吞吐量列全球第八。三是港口管理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产业服务平台、口岸信息服务平台和口岸管理服务平台建设不断健全,港口服务能力和效率进一步提升,海关出口通关作业时间减少到1小时、进口平均作业时间缩减到不足12小时,口岸效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五)改革开放取得新成效。坚持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有机结合,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不断增强。一是开放型经济水平不断提高。2009年宁波的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608.1亿美元,为2005年的1.8倍。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2009年,宁波完成对外承包劳务合作营业额8.8亿美元,增长17.5%。二是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新进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顺利开展。行政审批职能归并改革全面完成。现代市场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工业用地“招拍挂”制度深入实施,阶梯式水价、差别电价改革试点加快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大力推进。扩权强镇建城改革试点、农村住房制度改革、社区直选试点改革等走在全国前列。三是国内合作不断深化。四年来,宁波积极推动“山海协作”工程和浙东经济合作区联动发展、主动接轨大上海、积极融入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积极参与中西部开发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努力拓宽港口、产业、科技、文化、教育、人才等国内区域经济技术合作领域,仅在成都、重庆两地举行的三次“宁波周”活动,共签定合作项目121个,协议投资额256.2亿元。

  (六)社会民生得到新改善。坚持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有机结合,全面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得到实惠明显增多,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和谐社会建设走在全国全省前列,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和最具幸福感城市。一是城乡就业取得新进展,成为全国最容易就业的城市之一,并被评为全国再就业先进城市。四年新增就业岗位53.5万个,实现就业再就业25.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均保持在4%以下。2009年为3.16%,比2005年下降了0.29个百分点。积极推进创业平台建设,全社会创业创新活力增强。二是城乡人民的生活更加殷实,2009年,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7368元和12641元,“十一五”以来,名义年均增长12.0%和12.8%,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从2005年的36.7%下降至2009年的35.4%,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从2005年的41%下降至2009年的38.7%。住房、汽车、电子信息产品成为消费热点,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继续增加。三是教育卫生文化事业发展进程明显加快。服务型教育体系日趋完善,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施,预计到2010年全市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0.5年。文化大市、文明城市建设成就巨大,2009年有3部作品获“飞天奖”。天一阁博物馆等10家单位被公布为国家二、三级博物馆。2008年,成功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称号,2009年又获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称号。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第一医院、第二医院和妇女儿童医院等一批重大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在建或建成投入使用,每千人医院卫生床位数从2005年的3.21张增加到2009年的4.00张。平安宁波建设取得新的实质性成效。群体性事件、信访事件、刑事案件、安全生产事故等总量指标逐年下降,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进一步增强。据《2009年建设“平安浙江”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率调查报告》,宁波人民群众2009年度的总体安全感满意率达到95.76%。四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成效显著,财政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持续大幅增加,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标准不断提升。2009年,企业基本养老保险、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344.3万人、251.8万人、173.2万人、214.9万人和177.6万人。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参保人数达到55.7万人,社会保障整体水平走在全国前列。

  可以说,这五年取得成绩来之不易。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十一五”规划执行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经济发展模式总体仍呈粗放型,大量中小型民营企业总体上仍然沿袭“低、小、散”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主要依靠贴牌生产、低价竞争,大多处于全球价值链和供应链的低端,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较大,临港工业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矛盾比较突出;二是经济结构调整比较缓慢,存在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整体水平相对滞后、产业间协同互动能力不高等产业结构性问题,也存在过度依靠工业、依靠出口、依靠投资等需求结构性问题,科技创新能力总体不强;三是区域均衡协调发展的大格局没有完全形成,象山港区域和余慈地区统筹发展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四是社会发展仍然滞后于经济发展,城乡区域收入差距扩大趋势没有得到根本缓解,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的长效机制还未健全,保持社会稳定压力加大;五是改革攻坚任务艰巨,体制机制先发优势逐步丧失,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仍未到位,制约发展的各种深层次矛盾和因素进一步显现。

  “十二五”时期,我们要认真学习和领会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强化“十二五”规划统筹谋划,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六大联动、六大提升”战略,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新型城市化为主导,以改革创新和开放合作为动力,以改善民生为立足点,更加注重港口产业城市联动,更加注重生产生活生态协调,更加注重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统筹,着力构建转型升级新格局,着力形成城乡空间新布局,着力再创产业发展新优势,着力完善城乡公共服务新体系,着力实现科学和谐新发展,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把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推向一个新阶段。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赖小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