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9月7日第4版
记者刘慧
本报讯 每年演出场次在120场以上,连续3年演出收入超过1500万元,舞剧《十里红妆女儿梦》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对大剧团来说,这也许不是一份漂亮的成绩单,但对于一个只有90名演职员工的小院团来说,已实属不易。宁波市歌舞团院团改制7年来“大变脸”,曾经无戏可演的院团如今好戏连台,实现精品剧目创作与演出市场开拓双赢。
先走改制路
这些天,宁波歌舞团的演职员们带着舞剧《十里红妆女儿梦》,正在苏州、青岛等地巡回演出,下一站,他们将去北京的国家大剧院。去年,这个舞剧已在浙江主要城市以及德国、波兰等地演出71场。
宁波歌舞团的经历就像一场现实版的女儿梦。六七年前,歌舞团平均每个月只有两三场演出,演员工资只有600元一个月。“为了生存四处走穴,我完全没了艺术理想。”演员白鹏飞回忆说。
不只是白鹏飞如此,有的演员甚至选择了离开,宁波歌舞团陷入生存困境。直到2001年,白鹏飞看到了一线希望,这一年6月,宁波小百花越剧团的副团长邹建红接掌歌舞团。
邹建红把剧团原先单一的演出经营模式,改为多种艺术相结合的综合表演模式,舞蹈与器乐结合,舞蹈与杂技结合,声乐与小品结合,为找市场作准备。
2003年6月,宁波市决心“断臂求生”,对歌舞团实行股份制改革、企业化运营。国有股宁波市艺术剧院控股54.5%,经营者和员工持股38%,社会资源股7.5%。
脱离了老体制的众多束缚,新公司大刀阔斧搞改革——在保留44名老演职员编制和身份的同时,推行全员聘任制,打破原先事业单位的工资结构,演员待遇与演出业务水平、演出场次结合,让人才在竞争中充分展现才华。
进团不到3个月的舞蹈演员,月收入超过老演员;灯光设计、舞美等紧缺岗位人才,月收入更高。多年来“以身份论身价”的格局终结,老演员不再摆架子,富余人员不再等饭吃,年轻演员争着上场子。
人气一顺,群策群力。改制后,宁波歌舞团有限责任公司从过去以承担演出班底为主,转变为全面策划、组织和演出的独立承办主体。几年下来,歌舞团在宁波演艺市场打出了名气,演员的平均月收入在三五千元。接踵而至的演出机会,不仅使他们占领了宁波市80%以上、省内30%以上的歌舞演出市场,而且将演出网络扩展到长三角地区,甚至全国和国外的舞台。
再创精品剧
“南征北战”演出,使院团有了立足市场之本。但一家有着深厚舞台艺术传统的院团,一定要有艺术立身的看家戏。
邹建红一直在寻觅、策划一部代表宁波文化精髓的精品剧目。遵循着“全国招标、名家加盟、宁波创制”的经营理念,舞剧《十里红妆女儿梦》、音乐舞蹈史诗《跨越》等脱颖而出。
为了能高标准地打造精品剧目,他们邀请国内一流专家组成主创班子。在创排音乐舞蹈史诗《跨越》时,邀请了多次荣获文化部文华大奖的邢时苗担任总导演,央视资深策划人朱海担任总撰稿。借助国内一流的创作团队打造精品剧目的方式,既保证了作品的艺术性,又锻炼了自身的创作队伍。
《十里红妆女儿梦》在进入排练前,邹建红就确定,原则上所有演员都在歌舞团内部解决,只有这样,才能让精品剧目能够走市场。青年舞蹈演员白鹏飞和程琳分别代替原先的两位外聘主演。
“真是难以相信,我们的艺术青春竟然在这里大放光彩。”程琳说,有人认为,走精品路线必然会与走市场相冲突,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精品是艺术创作要求,不管剧目也好,晚会也好,都要求精品,归根到底,精品是为演出市场服务的。
编辑: 赖小惠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