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宁波新闻发布  >  传媒宁波
[浙江日报]镇海:环境好坏百姓评说
稿源: 浙江日报   2010-06-24 14:34:33报料热线:81850000

  《浙江日报》6月8日第4版

  记者张品方报道组张霞

  “我们生活的环境质量好吗?”这几乎是人人关心的问题。但在许多地方,人们得到的答案,往往语焉不详。环保信息,成了人们心头的一个谜团。

  而在宁波市镇海区,居民每天可以从设在闹市的电子大屏幕上知晓当天空气中污染因子的含量,每个季度可以从定期召开的信息发布会上获取详细的环境质量报告,还可以随时要求环保部门回答自己的疑问。

  令人耳目一新的还有,定期公布大气特殊污染因子的监测月报,镇海开创全国环保系统的先河。曾经是“秘密”的环境质量报告,眼下已成为镇海区的公开信息。

  让人知情,使人放心

  岑国兴是镇海区环保局副局长,他还有一个身份:新闻发言人。

  今年4月10日,在招宝山街道会议室里,岑国兴带领局里的监测站、监测大队、法制宣教科等负责人,公布了今年第一季度全区环境质量报告。现场听取信息发布的,是由环保义务监督员、“环保民情日记”记录员、网民代表和新闻记者组成的30多名代表。从空气中30多种污染因子是否超标,到水库水质是否安全,从居民的信访投诉,到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报告人详尽地加以介绍分析,还认真解答了居民代表的问题。

  “把敏感的环境信息告诉公众,当初我们是有巨大压力的。”区环保局局长胡荣章直言不讳地说。他还清晰地记得,去年4月10日第一次公布环保信息后,环保局的值班电话被打爆了。许多市民反复询问同一个问题:“环保数据达标了,对我们身体还有没有损害?”

  “随着信息公开的制度化,群众的疑虑正在减少。”胡荣章告诉记者,让人知情,可以使人放心。

  在镇海区领导眼里,公开环保信息,则是政务公开的一项重要内容。区委书记马卫光说:“镇海区域里有大型化工区、电厂,环境状况一直是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因此政府应该尽可能地满足群众的知情权。”

  公开信息,是压力,更是动力。为给居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镇海区提出创建国家级生态区的目标,2008年和2009年,累计投入12亿元,实施了35个临港工业废气整治项目。目前,全区城市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43.06%和45.2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66平方米,城区空气环境优良率达到91.2%。

  市民用直观感受监督

  60多岁的退休教师徐瑞英,是镇海区环保局聘请的“民情日记”记录员。轮到她值班的月份,每天都要把对环境的直观感受一一记录。一旦发现空气中有异味,她还要用环保部门提供的“采样器”采集空气样本,然后通知值班人员前来取样。

  像徐瑞英一样的“民情日记”记录员,在镇海区共有30名。他们都是社区推荐的“环保人士”,分布在全区不同的居民小区。

  镇海区环保局负责人告诉记者,“民情日记”自去年推出后,每个季度选择一个月,所选月份一般为空气质量容易出问题的时间,记录员将每天不同时段的直观感受记下来,再由环保部门将有关数据统一录入系统软件,与环境监控中心提供的大气特殊污染因子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并向市民反馈有关信息。

  与此同时,环保部门还从社会各界征聘了一批热心人士参与环境监督,组成了20多名环保义务监督员队伍,通过明查暗访,对企业污染物排放情况进行监督。

  “这些记录员和义务监督员就是我们的‘耳目’。”胡荣章说,从去年开始,由于记录员和义务监督员的通风报信,环保部门及时制止和查处了数起违规排放案件。

  正是这些“耳目”,让政府的环保实事工程更加贴近民生。在今年初的一次信息发布会上,有群众提出,后大街社区有个垃圾中转站改造项目,居民反响强烈,要求迁址。群众的这一呼声被转到有关部门后,立即引起了区领导的重视。不久,这个垃圾中转站迁址项目被列入今年区实事工程,受到了居民的称赞。

  与“挑刺者”面对面

  在不少人眼里,“网民”往往是“挑刺者”的代名词。但在镇海区环保局领导眼里,“网民”的声音更代表着一种舆情。

  镇海新闻网的“梦幻都市”论坛里,活跃着“阮光军”、“胖胖”、“老木头”等网民,他们都是敢于直言的环保热心人士。“经常关注他们的言论,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真实的民情民意。”胡荣章说。

  有了这样的理念,就有了“网民面对面”的直接对话。

  去年上半年,20多位网民被邀请到环保局作客,网民毫不留情地抛出了一个个尖锐问题。“镇海居民直观的环境感受为什么跟监测数据不一致?”“大项目对环境是否造成了影响?”

  面对诸如此类的提问,局领导坦率地解释说:“环境数据的采集是科学的,但我国的环保标准与发达国家有差距,与市民的实际感受也存在一定的距离,所以有时会出现数据与人体感受不一样的情况。”

  去年隆冬时节的一个夜里,7位网民再次受邀,被分成三组跟随环保执法。不料当晚下起了大雨,网民们跟着执法人员冒着冬雨,爬楼上梯,一个个环保数据在严谨的调查活动后出来了。“有环保部门的严格把关,我们对生活的环境放心了!”网民们感慨地说。

编辑: 赖小惠纠错:171964650@qq.com

[浙江日报]镇海:环境好坏百姓评说

稿源: 浙江日报 2010-06-24 14:34:33

  《浙江日报》6月8日第4版

  记者张品方报道组张霞

  “我们生活的环境质量好吗?”这几乎是人人关心的问题。但在许多地方,人们得到的答案,往往语焉不详。环保信息,成了人们心头的一个谜团。

  而在宁波市镇海区,居民每天可以从设在闹市的电子大屏幕上知晓当天空气中污染因子的含量,每个季度可以从定期召开的信息发布会上获取详细的环境质量报告,还可以随时要求环保部门回答自己的疑问。

  令人耳目一新的还有,定期公布大气特殊污染因子的监测月报,镇海开创全国环保系统的先河。曾经是“秘密”的环境质量报告,眼下已成为镇海区的公开信息。

  让人知情,使人放心

  岑国兴是镇海区环保局副局长,他还有一个身份:新闻发言人。

  今年4月10日,在招宝山街道会议室里,岑国兴带领局里的监测站、监测大队、法制宣教科等负责人,公布了今年第一季度全区环境质量报告。现场听取信息发布的,是由环保义务监督员、“环保民情日记”记录员、网民代表和新闻记者组成的30多名代表。从空气中30多种污染因子是否超标,到水库水质是否安全,从居民的信访投诉,到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报告人详尽地加以介绍分析,还认真解答了居民代表的问题。

  “把敏感的环境信息告诉公众,当初我们是有巨大压力的。”区环保局局长胡荣章直言不讳地说。他还清晰地记得,去年4月10日第一次公布环保信息后,环保局的值班电话被打爆了。许多市民反复询问同一个问题:“环保数据达标了,对我们身体还有没有损害?”

  “随着信息公开的制度化,群众的疑虑正在减少。”胡荣章告诉记者,让人知情,可以使人放心。

  在镇海区领导眼里,公开环保信息,则是政务公开的一项重要内容。区委书记马卫光说:“镇海区域里有大型化工区、电厂,环境状况一直是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因此政府应该尽可能地满足群众的知情权。”

  公开信息,是压力,更是动力。为给居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镇海区提出创建国家级生态区的目标,2008年和2009年,累计投入12亿元,实施了35个临港工业废气整治项目。目前,全区城市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43.06%和45.2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66平方米,城区空气环境优良率达到91.2%。

  市民用直观感受监督

  60多岁的退休教师徐瑞英,是镇海区环保局聘请的“民情日记”记录员。轮到她值班的月份,每天都要把对环境的直观感受一一记录。一旦发现空气中有异味,她还要用环保部门提供的“采样器”采集空气样本,然后通知值班人员前来取样。

  像徐瑞英一样的“民情日记”记录员,在镇海区共有30名。他们都是社区推荐的“环保人士”,分布在全区不同的居民小区。

  镇海区环保局负责人告诉记者,“民情日记”自去年推出后,每个季度选择一个月,所选月份一般为空气质量容易出问题的时间,记录员将每天不同时段的直观感受记下来,再由环保部门将有关数据统一录入系统软件,与环境监控中心提供的大气特殊污染因子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并向市民反馈有关信息。

  与此同时,环保部门还从社会各界征聘了一批热心人士参与环境监督,组成了20多名环保义务监督员队伍,通过明查暗访,对企业污染物排放情况进行监督。

  “这些记录员和义务监督员就是我们的‘耳目’。”胡荣章说,从去年开始,由于记录员和义务监督员的通风报信,环保部门及时制止和查处了数起违规排放案件。

  正是这些“耳目”,让政府的环保实事工程更加贴近民生。在今年初的一次信息发布会上,有群众提出,后大街社区有个垃圾中转站改造项目,居民反响强烈,要求迁址。群众的这一呼声被转到有关部门后,立即引起了区领导的重视。不久,这个垃圾中转站迁址项目被列入今年区实事工程,受到了居民的称赞。

  与“挑刺者”面对面

  在不少人眼里,“网民”往往是“挑刺者”的代名词。但在镇海区环保局领导眼里,“网民”的声音更代表着一种舆情。

  镇海新闻网的“梦幻都市”论坛里,活跃着“阮光军”、“胖胖”、“老木头”等网民,他们都是敢于直言的环保热心人士。“经常关注他们的言论,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真实的民情民意。”胡荣章说。

  有了这样的理念,就有了“网民面对面”的直接对话。

  去年上半年,20多位网民被邀请到环保局作客,网民毫不留情地抛出了一个个尖锐问题。“镇海居民直观的环境感受为什么跟监测数据不一致?”“大项目对环境是否造成了影响?”

  面对诸如此类的提问,局领导坦率地解释说:“环境数据的采集是科学的,但我国的环保标准与发达国家有差距,与市民的实际感受也存在一定的距离,所以有时会出现数据与人体感受不一样的情况。”

  去年隆冬时节的一个夜里,7位网民再次受邀,被分成三组跟随环保执法。不料当晚下起了大雨,网民们跟着执法人员冒着冬雨,爬楼上梯,一个个环保数据在严谨的调查活动后出来了。“有环保部门的严格把关,我们对生活的环境放心了!”网民们感慨地说。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赖小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