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宁波新闻发布  >  传媒宁波
[浙江日报]宁波,迎接世界的目光
稿源: 浙江日报   2010-05-21 15:53:54报料热线:81850000

  本报记者张品方

  港口,连接着世界;港口,象征着开放。

  开放的姿态,一直是港城宁波向世人展示的最大魅力。而近日在宁波的所见所闻,令记者深切地感到——新一轮开发开放的大幕正在拉开。从承接国际高端产业转移的宁波杭州湾新区,到打造长三角资源配置中心的梅山保税港区;从推进临港工业循环发展,到培育港口现代物流等新兴产业,宁波市委、市政府高起点、大手笔对海洋经济进行谋篇布局,把海洋经济作为转型升级的战略空间和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努力创造宁波新的竞争力。

  宁波,又一次迎来世界的目光。

  大平台催生新优势

  3月29日,宁波在上海举行了融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推进会。13个高规格的金融、航运项目签约,包括宁波港集团与上海国际港务集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花旗银行在宁波设立分行协议等。令人感兴趣的还有,宁波港集团和上海国际港务集团共同投资的上海港航投资有限公司成立揭牌,两大港口集团首次进行资本合作。

  在上海“两个中心”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宁波是长三角城市中率先与上海开展类似推进活动的城市。

  “宁波主动融入上海‘两个中心’建设,依托的是优势独特的大平台。”省委常委、宁波市委书记巴音朝鲁告诉记者,宁波杭州湾新区和梅山保税港区,是宁波实现转型升级、培育新一轮竞争优势的两大重要平台,这也是宁波参与建设亚太地区重要门户和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筹码。

  “宁波杭州湾新区,要努力打造成浙江的‘浦东新区’!”这一美好愿景激发了宁波上下建设杭州湾新区的巨大热情。举全市之力,聚全民之智,高水平建设杭州湾新区,凸现了宁波强力打造新平台的勃勃雄心。

  “新区启动开发至今,累计投入近50亿元,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初具规模。”宁波杭州湾新区管委会负责人介绍说,工业区块基本建成35平方公里“九横十纵”主要道路框架,区内交通、电力、供水、供热、供气、通信、绿化等设施高标准配套,服务业区块首期10平方公里核心区已启动开发。

  大平台引来大项目、大企业。在宁波杭州湾新区,如今已建成欧洲工业园、医疗器械产业园、国家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基地金属新材料分基地。引进工业项目259个,总投资410亿元。其中,开工企业214家,投产企业189家,包括美国库柏、韩国SK、日本岛津等3个世界500强企业的投资项目,以及兆隆合金、金田铜业、雅迪车业等国内行业龙头企业和优质项目。这些大项目、大企业落户后,新区崛起了汽车制造及关键零部件、智能家电、新材料、新能源、医疗器械等新兴产业。

  与宁波杭州湾新区遥相呼应,梅山保税港区建设也热火朝天。在获得国务院批准设立保税港区后仅两年,一幢幢现代化写字楼就在这个昔日渔村小岛拔地而起,总投资近75亿元的支撑性重点工程全面推进,梅山大桥、首期集装箱码头、行政商务中心等基础设施完成主体工程;一批海关监管设施正在加快建设,今年6月将首期封关运作。

  “深水港口与保税物流的优势叠加,使梅山的前景十分看好。”站在梅山保税港区规划图前,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施金国信心十足。他说,梅山将发挥宁波—舟山港的优势,大力发展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国际转口贸易等业务,争取通过10至15年的努力,建成国内一流的“保税港”、“生态岛”、“临港城”和长三角的资源配置中心。

  大项目谋求大“变脸”

  在舟山通往宁波的跨海大桥上,刚过金塘岛,就可以看到宁波沿海岸线上布满了石化、电厂等大项目。这一绵延20多公里的临港工业带,集聚了石化、能源、钢铁、纸业、汽车、船舶等六大临港产业,是宁波最有份量的工业支柱。

  “对临港工业,现在要另眼相看了!”宁波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临港工业通过实施循环经济,正在实现“大变脸”。

  位于镇海的宁波化工区,就是宁波临港工业循环经济的成功样本。

  “我们迎来了大规模投资期。”宁波化工区管委会主任胡祖友兴奋地告诉记者,今年两个总投资分别为50亿元、60亿元的大项目即将动工兴建,目前园区已落户镇海炼化、LG甬兴化工、阿克苏诺贝尔项目等一批重化工项目,去年区域内工业产值近900亿元。

  而在前几年,宁波化工区却承受着招商“冷清”的压力。在7年时间里,园区致力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0多亿元实现了统一处理排放污水、统一供热供汽、统一环保处理固体废弃物。而对于招商引资,却自设高门槛,坚持对环保安全不达标的项目一律说“不”,并拒绝了数家包括上市公司在内的医药制造企业入园。

  在甬江南岸的北仑,占全区工业经济“半壁江山”的临港工业,也在发生着嬗变。

  北仑区工业局局长助理邬忠舫告诉记者,以企业小循环、产业中循环、区域大循环为内容的循环经济,正在改变临港工业“黑、大、粗”的形象。目前,8家企业已获得省绿色企业称号,94家通过或正在实施清洁生产,实现了企业小循环;已形成了石化、钢铁、电力建材等几条循环产业链,实现了产业中循环;以“生态北仑”为目标,构建了区域大循环。

  “能效对标”的创新做法,使北仑循环经济迈上了新台阶。北仑去年开始对钢铁、能源、石化、造纸、水泥五大行业25家重点企业开展“能效对标”,通过与国内外同行业先进企业能效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确定标杆,寻找差距,寻找破解之策。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对比数据显示,北电三期、开发区热电、宝新不锈钢、亚洲浆纸、逸盛石化等多家企业的产品单耗已居于国内先进水平,有的甚至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北仑区委书记陈利幸今年初在全区招商引资动员大会上宣布,全区去年在环保方面投入达23.6亿元,在全省率先完成“811”临港工业废气整治,关停了宁波热电厂,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1.2%,提高0.5个百分点。

  大产业助力大港口

  “做人家不能做的!”这是宁波龙星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伟国的经营理念。

  “龙星物流”是宁波保税区一家大型临港物流企业。从个体运输车队起家,到设立民营物流公司、拥有宁波最早的货架式仓储设施,再与世界物流巨擘马士基公司合资成立“龙星物流”,“龙星”的每一步,都紧跟着宁波集装箱远洋运输业的成长轨迹。

  在“龙星物流”的现代化货架式仓储里,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今年出口形势出人意料地好,公司每月4000标准箱的设计能力,已经无法满足出口企业的需要。”尽管生意兴隆,企业负责人并不沾沾自喜,反而感受到了更大的竞争压力。“临港物流业也要转型升级,我们今后要加大信息技术的运用,继续在行业内保持领先地位。”

  “龙星物流”的快速崛起,是宁波临港服务业茁壮成长的一个缩影。宁波市主要领导认为,建设国家物流节点城市,是宁波发展现代服务业、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今后若干年里,宁波要进一步拓展港口服务业新空间,积极发展航运服务、保税物流和离岸金融服务,打造国内重要的大宗散货物流枢纽港。

  在镇海区,重点推进的现代港口物流园区——宁波大宗货物海铁联运物流枢纽港,正在如火如荼地加紧建设。

  物流枢纽港是宁波打造“国家重要的区域性资源配置中心”的重点项目,它具有港口、公路、铁路、专业市场等四大区位优势。其中镇海港区拥有18座生产泊位,包括2座全国最大的5万吨级液体化工专用泊位;区域内形成了液化市场、金属园区、煤炭市场、钢材市场等六大生产资料专业市场,去年市场交易总额达350亿元。

  要把物流枢纽港建设成为大宗货物贸易、物流和信息中心。去年以来,镇海区与宁波港股份有限公司、宁波工程学院、深圳发展银行宁波分行、浙江物产集团等签署了一系列合作协议。目前,32家企业已落户。首钢浙金项目、港口配煤中心、钢材贸易中心、物流服务中心已经或即将运作,上海期交所黑色、有色金属指定期货交割库也动工建设。

  如果放眼全市,更能感受到这个港口城市加快发展临港服务业的迫切心情。今年,宁波正在安排50个规模较大、创新性和带动性强的服务业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841亿元,年内预计完成投资245亿元。其中包括宁波环球航运广场、宁波镇海大宗生产资料交易中心、梅山保税港区保税物流配送中心、宁波杭州湾新区“无水港”等12个物流项目。

  “要以发挥港口城市特色为抓手,打造有宁波特色的服务业,力争成为上海国际金融服务中心和国际航运服务中心的主要组成部分。”宁波市市长毛光烈的一段话,为方兴未艾的临港服务业提供了新的注脚。

  我们期待着,宁波能以更强大的海洋经济,为这个港口城市添上新的魅力。

编辑: 赖小惠纠错:171964650@qq.com

[浙江日报]宁波,迎接世界的目光

稿源: 浙江日报 2010-05-21 15:53:54

  本报记者张品方

  港口,连接着世界;港口,象征着开放。

  开放的姿态,一直是港城宁波向世人展示的最大魅力。而近日在宁波的所见所闻,令记者深切地感到——新一轮开发开放的大幕正在拉开。从承接国际高端产业转移的宁波杭州湾新区,到打造长三角资源配置中心的梅山保税港区;从推进临港工业循环发展,到培育港口现代物流等新兴产业,宁波市委、市政府高起点、大手笔对海洋经济进行谋篇布局,把海洋经济作为转型升级的战略空间和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努力创造宁波新的竞争力。

  宁波,又一次迎来世界的目光。

  大平台催生新优势

  3月29日,宁波在上海举行了融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推进会。13个高规格的金融、航运项目签约,包括宁波港集团与上海国际港务集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花旗银行在宁波设立分行协议等。令人感兴趣的还有,宁波港集团和上海国际港务集团共同投资的上海港航投资有限公司成立揭牌,两大港口集团首次进行资本合作。

  在上海“两个中心”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宁波是长三角城市中率先与上海开展类似推进活动的城市。

  “宁波主动融入上海‘两个中心’建设,依托的是优势独特的大平台。”省委常委、宁波市委书记巴音朝鲁告诉记者,宁波杭州湾新区和梅山保税港区,是宁波实现转型升级、培育新一轮竞争优势的两大重要平台,这也是宁波参与建设亚太地区重要门户和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筹码。

  “宁波杭州湾新区,要努力打造成浙江的‘浦东新区’!”这一美好愿景激发了宁波上下建设杭州湾新区的巨大热情。举全市之力,聚全民之智,高水平建设杭州湾新区,凸现了宁波强力打造新平台的勃勃雄心。

  “新区启动开发至今,累计投入近50亿元,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初具规模。”宁波杭州湾新区管委会负责人介绍说,工业区块基本建成35平方公里“九横十纵”主要道路框架,区内交通、电力、供水、供热、供气、通信、绿化等设施高标准配套,服务业区块首期10平方公里核心区已启动开发。

  大平台引来大项目、大企业。在宁波杭州湾新区,如今已建成欧洲工业园、医疗器械产业园、国家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基地金属新材料分基地。引进工业项目259个,总投资410亿元。其中,开工企业214家,投产企业189家,包括美国库柏、韩国SK、日本岛津等3个世界500强企业的投资项目,以及兆隆合金、金田铜业、雅迪车业等国内行业龙头企业和优质项目。这些大项目、大企业落户后,新区崛起了汽车制造及关键零部件、智能家电、新材料、新能源、医疗器械等新兴产业。

  与宁波杭州湾新区遥相呼应,梅山保税港区建设也热火朝天。在获得国务院批准设立保税港区后仅两年,一幢幢现代化写字楼就在这个昔日渔村小岛拔地而起,总投资近75亿元的支撑性重点工程全面推进,梅山大桥、首期集装箱码头、行政商务中心等基础设施完成主体工程;一批海关监管设施正在加快建设,今年6月将首期封关运作。

  “深水港口与保税物流的优势叠加,使梅山的前景十分看好。”站在梅山保税港区规划图前,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施金国信心十足。他说,梅山将发挥宁波—舟山港的优势,大力发展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国际转口贸易等业务,争取通过10至15年的努力,建成国内一流的“保税港”、“生态岛”、“临港城”和长三角的资源配置中心。

  大项目谋求大“变脸”

  在舟山通往宁波的跨海大桥上,刚过金塘岛,就可以看到宁波沿海岸线上布满了石化、电厂等大项目。这一绵延20多公里的临港工业带,集聚了石化、能源、钢铁、纸业、汽车、船舶等六大临港产业,是宁波最有份量的工业支柱。

  “对临港工业,现在要另眼相看了!”宁波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临港工业通过实施循环经济,正在实现“大变脸”。

  位于镇海的宁波化工区,就是宁波临港工业循环经济的成功样本。

  “我们迎来了大规模投资期。”宁波化工区管委会主任胡祖友兴奋地告诉记者,今年两个总投资分别为50亿元、60亿元的大项目即将动工兴建,目前园区已落户镇海炼化、LG甬兴化工、阿克苏诺贝尔项目等一批重化工项目,去年区域内工业产值近900亿元。

  而在前几年,宁波化工区却承受着招商“冷清”的压力。在7年时间里,园区致力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0多亿元实现了统一处理排放污水、统一供热供汽、统一环保处理固体废弃物。而对于招商引资,却自设高门槛,坚持对环保安全不达标的项目一律说“不”,并拒绝了数家包括上市公司在内的医药制造企业入园。

  在甬江南岸的北仑,占全区工业经济“半壁江山”的临港工业,也在发生着嬗变。

  北仑区工业局局长助理邬忠舫告诉记者,以企业小循环、产业中循环、区域大循环为内容的循环经济,正在改变临港工业“黑、大、粗”的形象。目前,8家企业已获得省绿色企业称号,94家通过或正在实施清洁生产,实现了企业小循环;已形成了石化、钢铁、电力建材等几条循环产业链,实现了产业中循环;以“生态北仑”为目标,构建了区域大循环。

  “能效对标”的创新做法,使北仑循环经济迈上了新台阶。北仑去年开始对钢铁、能源、石化、造纸、水泥五大行业25家重点企业开展“能效对标”,通过与国内外同行业先进企业能效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确定标杆,寻找差距,寻找破解之策。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对比数据显示,北电三期、开发区热电、宝新不锈钢、亚洲浆纸、逸盛石化等多家企业的产品单耗已居于国内先进水平,有的甚至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北仑区委书记陈利幸今年初在全区招商引资动员大会上宣布,全区去年在环保方面投入达23.6亿元,在全省率先完成“811”临港工业废气整治,关停了宁波热电厂,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1.2%,提高0.5个百分点。

  大产业助力大港口

  “做人家不能做的!”这是宁波龙星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伟国的经营理念。

  “龙星物流”是宁波保税区一家大型临港物流企业。从个体运输车队起家,到设立民营物流公司、拥有宁波最早的货架式仓储设施,再与世界物流巨擘马士基公司合资成立“龙星物流”,“龙星”的每一步,都紧跟着宁波集装箱远洋运输业的成长轨迹。

  在“龙星物流”的现代化货架式仓储里,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今年出口形势出人意料地好,公司每月4000标准箱的设计能力,已经无法满足出口企业的需要。”尽管生意兴隆,企业负责人并不沾沾自喜,反而感受到了更大的竞争压力。“临港物流业也要转型升级,我们今后要加大信息技术的运用,继续在行业内保持领先地位。”

  “龙星物流”的快速崛起,是宁波临港服务业茁壮成长的一个缩影。宁波市主要领导认为,建设国家物流节点城市,是宁波发展现代服务业、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今后若干年里,宁波要进一步拓展港口服务业新空间,积极发展航运服务、保税物流和离岸金融服务,打造国内重要的大宗散货物流枢纽港。

  在镇海区,重点推进的现代港口物流园区——宁波大宗货物海铁联运物流枢纽港,正在如火如荼地加紧建设。

  物流枢纽港是宁波打造“国家重要的区域性资源配置中心”的重点项目,它具有港口、公路、铁路、专业市场等四大区位优势。其中镇海港区拥有18座生产泊位,包括2座全国最大的5万吨级液体化工专用泊位;区域内形成了液化市场、金属园区、煤炭市场、钢材市场等六大生产资料专业市场,去年市场交易总额达350亿元。

  要把物流枢纽港建设成为大宗货物贸易、物流和信息中心。去年以来,镇海区与宁波港股份有限公司、宁波工程学院、深圳发展银行宁波分行、浙江物产集团等签署了一系列合作协议。目前,32家企业已落户。首钢浙金项目、港口配煤中心、钢材贸易中心、物流服务中心已经或即将运作,上海期交所黑色、有色金属指定期货交割库也动工建设。

  如果放眼全市,更能感受到这个港口城市加快发展临港服务业的迫切心情。今年,宁波正在安排50个规模较大、创新性和带动性强的服务业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841亿元,年内预计完成投资245亿元。其中包括宁波环球航运广场、宁波镇海大宗生产资料交易中心、梅山保税港区保税物流配送中心、宁波杭州湾新区“无水港”等12个物流项目。

  “要以发挥港口城市特色为抓手,打造有宁波特色的服务业,力争成为上海国际金融服务中心和国际航运服务中心的主要组成部分。”宁波市市长毛光烈的一段话,为方兴未艾的临港服务业提供了新的注脚。

  我们期待着,宁波能以更强大的海洋经济,为这个港口城市添上新的魅力。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赖小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