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兴在“辉煌60年·和美宁波”新闻发布会现场与各位见面。首先,我代表宁波市交通局对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我市交通运输事业发展的新闻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宁波交通事业发展突飞猛进,交通状况得到了根本改善,并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宁波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一、经过6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不懈努力,宁波港口从一个地处海防前哨、设施简陋的区域性内河小港迅速崛起成为一个世界级的现代化国际深水大港,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目前,宁波港口货物、集装箱吞吐能力分别达到2.9亿吨、584万标箱。2008年港口实现货物吞吐量3.62亿吨、集装箱1084.6万标箱,货物吞吐量是1949年的8518倍。
宁波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宋元时代全国著名的对外贸易大港,近代“五口通商”口岸之一,但新中国建国前夕,宁波港口仍局限于甬江北岸三江口至下白沙一隅,破旧码头泊位11座,最大可靠泊1000吨级船舶,码头装卸搬运主要工具是扁担、箩筐,主要方式是肩挑背驮,工班效率为5吨左右,货种基本为件杂货。1949年,港口货物吞吐量仅4.25万吨。此后,宁波抓住1979年6月口岸对外开放和1989年9月被交通部列为我国大陆沿海重点开发建设的国际深水中转港等历史机遇,坚定不移地贯彻市委、市政府“以港兴市,以市促港”的发展战略,港口生产建设呈现快速发展崛起态势。至2008年,码头泊位数量增长26倍,最大靠泊船舶吨级增长441倍,配备了国际一流的装卸设备,集装箱桥吊单机装卸效率达到136.66自然箱/小时的领先水平,主要货种拓展到集装箱、铁矿石、原油、煤炭、液体化工等领域,货物吞吐量增长8516倍。宁波港口已发展成为一个集内河港、河口港和海港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的现代化深水大港,是我国沿海主要港口和国家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枢纽,集装箱干线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重要组成部分。一是港口建设跨越发展,自身实力不断提高。1978年3月,浙江省北仑港建设指挥部成立,从此宁波港口进入大规模开发建设时期。宁波利用得天独厚的港口资源,积极推进深水化、大型化、专业化、现代化的码头建设,率先在国内建成了10万吨级、20万吨级矿石码头,25万吨级原油码头,第六、第七代超大型集装箱码头等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深水泊位群。截至2008年底,宁波港口共有泊位298个,其中1000吨级以上泊位164个,含万吨级以上大型泊位67个,是中国大陆大型和特大型深水泊位最多的港口。二是港口航线覆盖全球,经济腹地不断拓展。目前,宁波港口与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有贸易往来,形成了覆盖全球的集疏运网络,为“中国制造”走向世界打开了一个个“窗口”。全球排名前20位的班轮公司都已“登陆”宁波港口,集装箱航线达216条,其中国际干线114条,近洋支线50条,月航班超过950班,干线数量在总航线中的比重达53%,干线箱量占外贸箱量的比例达到80%,大大高于同类港口的指标。众多世界级的超大型船舶靠泊宁波港,已成为世界上水深条件最好的国际集装箱远洋干线港。在不断巩固浙江经济腹地的基础上,港口间接腹地已拓展到皖、鄂、湘、川、渝等省市;直接腹地延伸至浙赣两省,并在义乌、金华、绍兴、衢州、江西上饶、鹰潭等地投资建设了无水港,开通了宁波到义乌、衢州、江西上饶、鹰潭等地的集装箱海铁联运班列,立足浙江,服务长三角,辐射中西部的港口腹地格局正在形成。三是港口生产蒸蒸日上,国际地位不断提升。1949年港口货物吞吐量为4.25万吨。至1978年年货物吞吐量仅为214万吨。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宁波港口生产经营呈跳跃式上升。1978年港口货物吞吐量仅214万吨。1985年至1991年,每隔3年上一个千万吨台阶。2006年,宁波港口成为中国大陆唯一一家入围世界集装箱“五佳港口”之列的港口,跻身于国际一流大港行列。到2008年,港口货物吞吐量已达到3.62亿吨,居大陆港口第2位,全球第4位;集装箱吞吐量达1084.6万标准箱,居大陆港口第4位,全球第8位;矿石吞吐量7165万吨,原油吞吐量5430万吨,煤炭吞吐量4673万吨,液体化工吞吐量850万吨。目前,宁波港口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国际深水枢纽港和集装箱远洋干线港,是中国大陆主要的集装箱、矿石、原油、液体化工中转储存基地和华东地区主要的煤炭、粮食等散杂货中转和储存基地,全国最大的海上原油中转港之一,全国最大的液体化工产品中转基地。
二、经过6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不懈努力,宁波交通逐步建立起了海陆空立体成网、公铁水四通八达的集疏运网络,实现了由“瓶颈制约”到“基本适应”的转变。2008年,全市公路总里程达9572公里,是1949年的28倍,万人拥有公路里程17公里;铁路里程达到187公路,末端地位彻底改变;民航实现从无到有、从国内干线机场到4E级国际机场的转变。
建国初期,全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几乎为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4年以来,宁波交通投资成为全省第一,达到102.8亿元。此后,连续5年保持全省交通投资总额第一。2009年,宁波交通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和市委、市政府扩内需、保增长、促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加大交通基础设施投入,预计全年完成交通投资总额将创纪录地达到170亿元。交通投资的迅速增长,极大地改善了宁波的内外交通条件,逐步建立起了发达的集疏运网络。一是公路密度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1949年建国时,宁波通车公路里程仅为347公里。建国以后,通过政府拨款、民办公助等形式修筑公路,到1978年,宁波公路里程达到1921公里。改革开放以来,充分运用“四自公路”的政策优势,先后实施了三轮大交通建设,新建高速公路366公里、一级公路712公里、改建拓宽国省道784公里,县乡道2600公里,新建县乡道2000多公里,新建村道3600多公里,新建沥青混凝土路面1900公里,新建水泥混凝土路面6500公里,完成境内乡道以上公路全部硬化。建成了以杭州湾跨海大桥及南连接线、杭甬高速、甬台温高速、甬金高速、绕城高速西段等为代表的一批国家重点工程,实现了从“瓶颈制约”到“明显缓解”再到“基本适应”的三级跨越。至2008年底,全市公路总里程达9572公里,路网密度突破100公里/百平方公里,所有行政村均已通达硬化公路;公路等级不断提高,高速公路达366公里,一、二级公路达1530公里,基本形成了以高速公路为骨架、国省道为支撑、农村公路为脉络的公路网。二是宁波铁路末端地位彻底改变。今年9月28日,全长282.4公里的甬台温铁路(宁波境内93.3公里)建成通车,彻底改变宁波铁路末端地位,挤入了中国50个铁路枢纽城市,改写了奉化、宁海无铁路的历史,标志宁波一举跨入了高铁、枢纽和动车时代。2007年11月铁道部和宁波市政府签署了《关于加快宁波地区铁路建设与发展会谈纪要》,宁波掀起了铁路建设的高潮,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主要建设项目有杭甬客专、货运北环线、宁波南站改建、北站迁建、北仑集装箱海铁联运中心站、镇海大宗货物海铁联运枢纽站,还有跨杭州湾铁路、甬金铁路、甬舟铁路等规划项目。这些铁路建成后,我市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铁路枢纽和全国性的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三是民航事业开创新纪元。建国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宁波一直没有民用机场。1985年8月7日,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宁波民航机场建设项目,开创了宁波民航从无到有的新局面。1990年6月30日,浙江省第一个独立的民用航空机场——宁波栎社机场建成并投入运营。2000年,机场二期扩建,停机坪由5.5万平方米增加至14.5万平方米,跑道由2500米延长至3200米。2002年10月,宁波栎社机场新航站楼正式启用,成为展示宁波城市形象的又一亮丽窗口。2005年11月,栎社机场升格为国际机场,成为长三角地区继上海、南京、杭州之后第四个国际机场,正式对外籍飞机开放。2006年4月,首条国际航线宁波至韩国首尔航线开通。今年,机场又升格为4E级国际机场,可满足波音747型等大型飞机起降。8月31日,实现宁波台湾空中直航。空港物流中心建设加快推进,以空港为中心,临空经济发展迅速,宁波机场正在朝成为区域性枢纽机场和长三角南翼航空国际货运集散中心的目标大踏步迈进。省级重点扶持物流基地—宁波空港物流园区一期建成投运,全省首批保税物流中心—宁波栎社保税物流中心获批设立,计划还要启动机场三期建设项目,宁波民航将迎来新的发展时期。
三、经过6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不懈努力,宁波交通逐渐构筑起以港口为龙头,公路、铁路、水路、航空多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的“大交通”综合运输体系。2008年,全社会客运量、旅客周转量、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分别为1949年的200倍、476倍、239倍、8227倍。其中,全社会客运量3.16亿人次,客运周转量123.56亿人公里,旅客平均运距40公里,相当于宁波人均每年出行55次或运送一个人在地球与太阳之间往返80趟。
建国以后,宁波交通运输经历了由粗放到集约、由传统到现代、由单一到多样、由落后到便捷的发展历程,实现了公路运输由弱到强,水路运输由小到大,铁路运输从末端到枢纽,航空运输从无到有的深刻变化,有力地支撑着国民经济向前发展。目前,宁波不仅是国内拥有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管道多种运输方式最为齐全的少数城市之一,而且是大交通综合协调和运行管理较为成熟领先的城市之一,宁波交通运输的供给能力处于全国前列水平。一是公路运输占据主导,多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公路交通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增强。2008年,全市道路运输行业完成公路客运量3亿人次、客运周转量123亿人公里,货运量1.35亿吨、货运周转量85.6亿吨公里。公路客货运量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比重分别达到95%和54%,占有绝对优势。近年来,随着铁路、民航的高速发展,原先发展不平衡的综合运输体系结构调整日趋合理,形成多种运输方式之间竞争合作、你追我赶、协调发展的格局。二是运力结构不断改善,运输能力迅速增强。目前,全市营运客货车辆达到6.8万辆,为1978年的17倍。营运载客汽车1万辆、13.9万个客位,分别为建国初期的106倍和41倍,每万人拥有客位244个,中高档客车成为客运主流。营运载货汽车5.5万辆、36.6万吨。厢式货车、专用货车、重型货车从无到有,发展迅速。公路集装箱运力占全省总数的60%,成为我市公路运输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水运由建国初期的内河航运占优势发展为沿海和远洋运输唱主角。1978年,宁波水路运力仅为3.4万载重吨,且老旧船舶多,吨位小,2008年突破300万载重吨,增长89倍,连续数年居全省首位。“老、旧、小”船舶纷纷淘汰,“大、特、新”船舶投入市场,万吨轮成为主力军。铁路牵引机车不断更新换代,实现了从蒸汽机、内燃机、电力机到动车组的“四级跳”,运行速度由每小时60公里提高到250公里。2008年,宁波铁路发送旅客916万人次,到发货物1305万吨,分别是建国初期的16倍和44倍。宁波机场拥有过夜基地飞机12架,波音737和空客A320成为主要机型。通航25年来,旅客吞吐量从1985年仅1万人次,到1996年首次突破100万人次,之后不断跨上新台阶。2005年突破200万人次,2007年突破300万人次,2008年达到357.44万人次,是中国民用航空业发展速度最快的机场之一,迈入了国内较大规模机场行列。三是运输网络便捷畅通,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上世纪90年代以来,宁波交通运输市场逐步走上了公司化、集约化和规模化运营轨道,运输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已基本实现“人便其行、货畅其流”的目标。全市客运班线总数达到1147条,客车可通往市域各县(市)区、省内各地市和全国300多个重要城市。城乡客运一体化加快推进,农村客运班线从无到有,市区到县(市)的一级客运网络改造基本完成,县城至乡镇、乡镇至行政村的二级客运网络已经形成。全市行政村中除海岛、高山村外全部通客运班车。汽车南站3561班被评为宁波市最具影响力的旅客出行服务品牌,成为宁波服务业的标杆。全国首支以全国劳模命名的夏慧星文明车队被评为宁波市最具影响力的城市公共交通服务品牌。随着公路、铁路的快速发展,海上客运的“百年老线”—上海至宁波航线2001年已正式退出营运舞台。之前,从宁波乘轮船到上海要整整一个晚上,如今乘汽车走杭州湾大桥只要2小时。上世纪80年代,宁波到杭州只有一条国道,经常大堵车,汽车至少要开五、六个小时。后来有了杭甬高速公路,花上1个半小时就够了,现在杭甬高速班车每天有100多班,几乎每五分钟就发一趟车。1978年,宁波铁路客车每日仅开行4对,目的地最远至上海。现在,宁波铁路始发和通过的图定客车达到36对,可以通达东北、东南、西南、华南等地区。甬台温铁路动车组开行,宁波至温州仅需1个半小时,去福州可以实现当天往返。杭甬铁路客运专线建成后,宁波到杭州只需要26分钟。栎社国际机场已成为华东地区重要的航空口岸和全国重要干线机场,10多家航空公司加盟运营,开通国内大中城市40多条航线和香港、韩国首尔等地区、国际航线,每周的航班量超过700架次,基本形成了以宁波为中心、辐射国内主要城市的航空网络。四是现代物流茁壮成长,运输行业加快转型升级。今年3月,宁波被国务院列为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宁波掀起了大物流建设高潮。四方物流市场建成投入运营,开创了我国物流发展的创新模式,目前拥有注册会员企业2000多家,并被认定为浙江省交通物流网上交易市场。海铁联运、甩挂运输等先进高效的运输组织方式成为新的亮点。在全国城市中首个成立现代物流规划研究院,综合物流示范基地部省共建和龙头企业扶持培育也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交通推进大物流建设的地位作用得到基本确立。
宁波作为我国重要的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交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着关键性作用,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宁波的支柱产业。改革开放以来宁波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为宁波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一是凸显了宁波市经济区位优势,推动了宁波城市地位显著提高。交通事业的发展使宁波的区位优势更加明显,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的地位更加巩固,彻底改变了宁波江南小城的城市地位。港口经过30年的开发建设,已成为国际一流的现代化深水良港,大大提高了宁波城市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对外大通道迅速打通,特别是杭州湾跨海大桥的贯通,沟通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我国三大经济增长极的沿海大通道将逐步形成,宁波交通枢纽地位正在加快确立。随着时空距离的进一步缩短和拉近,宁波融入了上海2小时交通圈,以上海、杭州、宁波为中心的“金三角”效应日益显现,宁波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的区位优势得到了进一步增强。宁波交通发展,不仅为宁波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浙江省、长三角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二是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和空间布局的优化,保障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交通事业的发展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交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服务产业,是合理配置资源、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重要基础,是实现人员、货物、信息及技术流通的载体和纽带。首先,促进了宁波临港工业体系的形成和发展。随着宁波港的迅速发展,临港工业正在加速崛起,规模不断扩大,基本形成了以石化、钢铁、能源、机械、修造船、造纸六大行业为主体的临港工业体系,改变了宁波以商贸为主的传统经济体系。其次,支撑了宁波外向型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宁波凭借港口优势和发达的民营经济,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到2008年宁波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678.4亿美元,占浙江省外贸进出口总额三成,其中出口额达到463.3亿美元。其三,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交通运输业产值的增加将引起国民生产总值和劳动就业人数的乘数增长。根据国际通行计算,每1亿元交通运输业产值,提供约1万人的就业机会。三是加快了宁波城市化进程,促进了民生改善和和谐社会建设。交通运输为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做出了重要贡献,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交通运输的发展为人民群众出行提供了更加安全优质便捷的服务,彻底改善了宁波人民的出行条件。目前宁波已经基本实现了“213”交通圈,即到上海、杭州、金华、温州、台州、舟山2小时,全大市内1小时,城区内30分钟车程,到国内重要城市均有便捷的交通方式可供选择。发达的交通不仅缩短了宁波市区与各县(市)区之间的时空距离,沟通了城乡交流,更重要的是直接带动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改革事未已,发展路正长。展望未来,今后一段时期是宁波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推进“港航强市”等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宁波市要在新一轮竞争中继续走在前列,交通发展必须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优化网络、构建枢纽、提升功能、支撑发展、服务民生”的指导方针,继续推动交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目前,交通系统的广大干部职工和全市人民一道,正在为全面构建宁波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和长三角物流区域中心城市的目标而努力奋斗,到2011年彻底改变宁波交通末端地位,基本建成长三角南翼综合交通枢纽;到2020年,形成以港口为龙头、城市为中心,公路、铁路、水路、空路、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立体现代化交通运输网络体系,率先实现交通现代化。
编辑: 陈佳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