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宁波新闻发布  >  发布会实录
宁波城乡统筹水平连续四年位居全省第一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09-09-25 17:21:56报料热线:81850000

  宁波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超过85%,城市化率达到63%,城乡统筹水平综合测评得分连续四年位居全省第一。这是记者昨天从市政府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的。纵观宁波的“三农”发展历程,三大改革创新构成了宁波“三农”发展三个重要时期。一是土地改革,实现“耕者有其田”。1950~1952年,我市成功完成土地改革,300万宁波农民获得土地和必要的生产资料,生产热情高涨,迎来了我市农业发展的第一个高潮。二是家庭联产承包,促进农村经济大发展。1979年冬,宁海县桑洲公社桑洲大队社员联名签字画押,率先实行分田到户,掀开宁波家庭联产承包序幕。1982年到1984年家庭联产承包基本完成。三是统筹城乡发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十六大”以来,我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把农村与城市、农业与工业、农民与市民作为一个整体通盘谋划,实施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一体的协调发展,持续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深化农村改革,出台惠农政策,开创了“三农”发展全新局面。2002年,北仑区作为全省农业税改革试点,率先免除农业税,2004年全市全面实施。

  农民纷纷“洗脚上田”,文化素质全面提升。解放初期,宁波共有农业人口300万人,农村劳动力几乎全部从事农耕生产,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存在一大批文盲、半文盲。而今,许多农民已完全改变了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告别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向黄土背朝天”的单纯依赖土地维系生计的历史。全市现有农业户籍人口369.6万人,其中85%以上农村劳动力已转移到二、三产业就业,单纯从事第一产业的比例降至约10%,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极大丰富。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升,农产品越来越丰富。2008年全市水稻平均亩产达到454公斤,比1949年175公斤(粮食)增长了1.5倍。2006年,宁波“甬优6号”被农业部确认为全国第一个籼粳杂交超级杂交稻,2007年,“甬优8号”亩产达903.3公斤,创造我国稻麦两熟水稻单产最高记录。我市已有11个“甬优”新品种通过省级以上审定,“甬优”系列杂交稻已累计推广种植20万公顷,增产粮食1.5亿公斤。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已达到263.3亿元,比1949年的3.2亿元增长81倍,比1978年增长23倍。主要农产品供给实现由长期短缺向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跨越。

  农村楼房鳞次栉比,农民居住条件发生质的飞跃。解放初期宁波农村房屋以草房、瓦房、平房为主,农民家徒四壁,根本没有一件象样的家俱。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小城镇、新农村建设加速发展,农村人口逐步向小城镇集聚,住房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如今,我市农村楼房成排,绿树成行,别墅处处见,多层公寓越来越多,并且农村住房布局更合理,配套更完善。电视、冰箱、微波炉等现代家俱,甚至汽车等高档消费品,纷纷进入了普通农民家庭。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55.86平方米,是1985年的2.5倍。

  农村经济日益繁荣,农民兄弟的口袋“鼓”了起来。解放初期农民生活温饱不足,脸呈菜色,家无余钱,人均年收入仅54元。而今农民生活向小康和初步富裕发展,农村“老板”越来越多。2007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2008年达到11450元,连续5年实现两位数的增长,连续多年稳居副省级城市首位。60年间农民收入增长了211倍,改革开放30年来农民收入增长了88倍。

编辑: 陈佳纠错:171964650@qq.com

宁波城乡统筹水平连续四年位居全省第一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09-09-25 17:21:56

  宁波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超过85%,城市化率达到63%,城乡统筹水平综合测评得分连续四年位居全省第一。这是记者昨天从市政府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的。纵观宁波的“三农”发展历程,三大改革创新构成了宁波“三农”发展三个重要时期。一是土地改革,实现“耕者有其田”。1950~1952年,我市成功完成土地改革,300万宁波农民获得土地和必要的生产资料,生产热情高涨,迎来了我市农业发展的第一个高潮。二是家庭联产承包,促进农村经济大发展。1979年冬,宁海县桑洲公社桑洲大队社员联名签字画押,率先实行分田到户,掀开宁波家庭联产承包序幕。1982年到1984年家庭联产承包基本完成。三是统筹城乡发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十六大”以来,我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把农村与城市、农业与工业、农民与市民作为一个整体通盘谋划,实施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一体的协调发展,持续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深化农村改革,出台惠农政策,开创了“三农”发展全新局面。2002年,北仑区作为全省农业税改革试点,率先免除农业税,2004年全市全面实施。

  农民纷纷“洗脚上田”,文化素质全面提升。解放初期,宁波共有农业人口300万人,农村劳动力几乎全部从事农耕生产,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存在一大批文盲、半文盲。而今,许多农民已完全改变了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告别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向黄土背朝天”的单纯依赖土地维系生计的历史。全市现有农业户籍人口369.6万人,其中85%以上农村劳动力已转移到二、三产业就业,单纯从事第一产业的比例降至约10%,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极大丰富。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升,农产品越来越丰富。2008年全市水稻平均亩产达到454公斤,比1949年175公斤(粮食)增长了1.5倍。2006年,宁波“甬优6号”被农业部确认为全国第一个籼粳杂交超级杂交稻,2007年,“甬优8号”亩产达903.3公斤,创造我国稻麦两熟水稻单产最高记录。我市已有11个“甬优”新品种通过省级以上审定,“甬优”系列杂交稻已累计推广种植20万公顷,增产粮食1.5亿公斤。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已达到263.3亿元,比1949年的3.2亿元增长81倍,比1978年增长23倍。主要农产品供给实现由长期短缺向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跨越。

  农村楼房鳞次栉比,农民居住条件发生质的飞跃。解放初期宁波农村房屋以草房、瓦房、平房为主,农民家徒四壁,根本没有一件象样的家俱。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小城镇、新农村建设加速发展,农村人口逐步向小城镇集聚,住房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如今,我市农村楼房成排,绿树成行,别墅处处见,多层公寓越来越多,并且农村住房布局更合理,配套更完善。电视、冰箱、微波炉等现代家俱,甚至汽车等高档消费品,纷纷进入了普通农民家庭。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55.86平方米,是1985年的2.5倍。

  农村经济日益繁荣,农民兄弟的口袋“鼓”了起来。解放初期农民生活温饱不足,脸呈菜色,家无余钱,人均年收入仅54元。而今农民生活向小康和初步富裕发展,农村“老板”越来越多。2007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2008年达到11450元,连续5年实现两位数的增长,连续多年稳居副省级城市首位。60年间农民收入增长了211倍,改革开放30年来农民收入增长了88倍。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陈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