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6月22日第一版
本报记者汪成明通讯员闫拥洲
让村委会里积满灰尘的电脑重新动起来,为村民建立网上农副产品交易平台,通过各种渠道帮助农民吆喝“农家乐”……“80后”女大学生沈李利,就这样与农民打成一片。毕业于浙江工业大学浙西分校物流管理专业,2006年参加余姚市首批大学生村干部招考,如今她已经担任余姚梁弄镇后陈村党总支部委员。
像沈李利一样,宁波市共有2321名大学生到村级基层组织任职,其中76名会干事、肯干事的大学生党员,通过选举进入村两委班子,成了宁波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新鲜血液。
打破农村党组织地域限制,实施农村党支书异地交流,把高素质的大学生和农民工优秀党员充实到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队伍中……悄然发生在宁波农村党组织的三个喜人变化,不仅让农民兄弟切切实实得到了实惠,农村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也更强了。
从“单兵作战”到“联合舰队”
养殖水域面积达1万亩的群英塘,是宁海县境内规模最大的养殖基地,横跨多个村,600名养殖户中三分之一是由棉农转过来的,由于缺乏养殖技术,效益不好,加上群英塘养殖配套设施不完善,养殖户经常因为排水、放水发生口角,甚至打架斗殴。有一段时间,群英塘闸门需要公安民警维持秩序才能放排水。
面对矛盾,宁海县越溪乡于2003年8月率先建立了该县第一个先锋基地,18名来自全国各地、在此务工的党员成立了基地党支部,在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中设立党小组。养殖经验丰富的党员被筛选出来,义务担任致富示范、技术咨询等先锋岗,并每人联系5至10名有技术困难的群众,老党员则被选派担任治安调解员……有了党支部这个坚强核心,群英塘的面貌很快发生了变化,养殖户都获得了好收成。越溪乡小林村村民徐堂法感慨地说:“如果没有联合党支部和党员的无私帮助,群英塘养殖发展肯定没有这样快。”
科学设置农村基层党组织,是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转型发展的基础。宁波市委根据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在按照地域、单位设置党组织的基础上,把区域化党建理念引入农村,探索务实、管用的党组织设置方式,建立覆盖广泛、形态开放、灵活多样的基层组织体系,使村党组织纵向管理的深度和横向协调的宽度不断拓展。目前,该市设有党总支部以上的村有496个,农村区域性党组织325个,隶属于镇乡党委管理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党组织291个,有效提高了基层党组织的影响力和战斗力。
用“自己人”变成请能人
位于杭州湾跨海大桥南端的慈溪市庵东镇虹桥村,最近成了“明星村”,短短1年时间就摘掉了经济薄弱村的帽子。“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多亏有了一个好班子。”富裕起来的村民周玉坚说。
虹桥村党总支书记许仙水,原为隔壁华兴村村干部。2005年,受镇党委指派,他跨村担任党总支书记,在去年村党组织换届选举中,他再次高票连任。“原先在自己村里干事,人头熟,做工作有时候难免缩手缩脚,现在我完全可以放手干了。”许仙水觉得,跨村施政让他轻装上阵了。
提升村干部队伍素质,是推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转型发展的关键。宁波市致力把村干部队伍打造成“复合型”的农村社会工作者队伍,不断拓宽村干部来源渠道,探索突破区域、职业、身份界限,通过派驻任职、异地任职、转换任职等途径来选拔村干部。据统计,仅慈溪市从2001年开始探索试行村干部跨村任职工作以来,就有9名村干部跨村任职,有10名优秀外来党员进入村党组织班子。
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
走进慈溪市胜山镇胜山头村委会大厅,胜山头村党总支部公示栏里,贴着王永全的照片,下方写着:“王永全职责:环保卫生;协助村里其他事务。”
在慈溪农村当保洁员的河南籍普通党员王永全,2007年11月,全票当选为胜山头村村党总支部委员,外来党员全票当选“村官”,这在全省还不多见,不少党建专家把王永全当选村党总支部委员一事,形容为“基层政治文明照在打工者身上的曙光”。
“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在第二故乡也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王永全帮助村里成立了一支10多人的环卫保洁小组,工作干得有声有色。他靠诚实的劳动、质朴的品格,赢得了全村人的尊重,没有人把他当成外人。
作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宁波市不少镇、村的外来务工者已超过本地人口,为适应农村党员在城乡流动的实际,宁波市按照属地为主、原籍为辅、双向互动、共同负责的原则,确保流动党员“流动不流失,离家不离党”。
有关专家表示,宁波吸收外来优秀党员进入村党组织班子,既是对流动党员实时动态管理机制的深化和完善,更是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的有益探索和实践。
编辑: 赖小惠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