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宁波12月14日电(新华社记者方益波)宁波鄞州区姜山镇的陈翠君日前对记者说,明年准备多出门旅游几次,看看外面的世界。
她说,自己比从前要敢花钱的原因,就在于这个区近年推出的“12年免费教育”“农村医疗改革”等惠民政策,“政府替咱解了后顾之忧”。
据统计,2007年宁波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051元,居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第一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2307元,在长三角16个城市中仅次于上海居第二位。一个个领先全国的社保创新政策不断推出,惠及新老宁波人。
在30年的改革开放中,宁波始终坚持“放水养鱼、藏富于民”,充分发挥人的创造力。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互相促进,城市和农村均衡发展。人民群众在“共建”同时也共享发展的成果。走了一条“低调”务实、全面可持续的和谐发展之路。
港城互动“国”“民”共进
镇海炼化退休老职工顾学林忘不了30年前的那一幕:他和上千名来自祖国各地的石化人携妻带子,辗转千里,来到宁波支援新的炼油厂,看到的却是一望无际的棉花地与荒芜的海涂地。
“我的心顿时就凉了,这哪里有一丝大型工厂的迹象?”顾学林说。
如今,原先的海涂地上出现了原油年加工能力超1600万吨的中国最大炼油公司,跻身中国十强企业。
1978年,国家决定新建北仑港区,宁波由此拉开了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的序幕,“东方大港”屹立东海之滨。今年11月21日,宁波-舟山港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000万标箱,预计全年有望达到1100万标箱,跻身世界集装箱港口前十强。
30年来,宁波港城互动,以港兴城,积极发展临港型产业,形成炼油、化工、发电、造纸、钢铁和修造船六大临港产业群,同时大力发展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带动了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时至今日,宁波以全国千分之一的土地面积贡献了占全国七十分之一的GDP,一个浙东商埠小城发展为综合竞争力居全国前十位的现代化城市。
港口的开发开放为整个宁波经济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民营经济和国有经济互相促进,融合成为“混合经济”,共同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呼风唤雨。
改革开放之初,宁波人就纷纷到上海“找娘舅做学徒学生意”,来自上海的“星期日工程师”则频繁往返两地,为大大小小的宁波民企提供技术支持。30年间,宁波积聚雄厚的民间资本,人均存款额达全国平均水平3倍以上。为区域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推动力。世界上最长、国内投资额最高的跨海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今年通车,缩短宁波至上海间的陆路距离120余公里。它就是首个由巨额民间资本参股的国家重点工程。大桥的宁波方投资中,民营投资目前约占30%,企业达17家,在“国字号”工程投资中,民资占如此大的比例在全国尚属首例。
块状经济助力城乡统筹
1979年,宁波南郊石碶,靠2万元起家、为安排返乡知青而设立的青春服装厂濒临倒闭。
刚刚当上厂长的李如成提出和上海“开开”衬衫厂“横向联营”。工厂起死回生。1990年8月,这个厂与澳门企业组建合资厂,“雅戈尔”由此诞生。
这样的创富传奇在宁波还有很多。正是在民营企业发展壮大过程中,一个个块状经济在山野乡间、街巷里弄逐渐形成。慈溪有小家电,余姚有塑料加工和模具制造,还有象山的建筑业、宁海的文具制造、奉化的手机业等。不少块状经济年产值达上亿元。这些看起来“级别不高”的县市,常常拥有相关产业的全国龙头企业,甚至是全球最大制造商等。每年,海内外客商云集宁波,参加这些“小县城”举办的国字号“塑料博览会”“家电博览会”等,将宁波的产品带到世界的角角落落。
星罗棋布的企业对推进农村工业化,加快小城镇建设,扩大就业起到了重要作用。据统计,宁波市块状经济总量规模居全省首位,工业总产值达5395亿元,占全省的29.3%,其中电气机械、金属制品、塑料制品、通用设备、服装包揽全省块状经济产业规模的前5名。全市60%的农村劳动力依托块状经济实现了就业和致富。
植根于“希望的田野”上的经济型态,推动整个宁波的农村经济。到2007年,宁波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8400亿元,较之30年前年均增长近25%。工业经济成为农村经济的主要拉动力,比重达到87%。宁波农民人均纯收入从30年前的129元翻升到逾1万元,其中来自非农产业的比重已达85%以上。
在宁波,所有的县市每年都入选全国“百强县”。2007年宁波市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居浙江省第一,城市化率达到63%,农村全面小康建设实现度达83.2%,比浙江省、全国分别高出15.1百分点和43.3个百分点,连续4年居浙江省之首。滕头村2007年还被联合国评为“世界十佳和谐乡村”。
从“宁波帮”到“新宁波人”
宁波给人的感觉一直是比较“低调务实”。一位领导干部对记者说,低调,就是不求虚名;务实,就是把发展的成就,实实在在地落到老百姓身上去。
省委常委、宁波市委书记巴音朝鲁说,走科学发展之路,就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经济与社会两条腿一起走,政府钱袋与百姓口袋两个袋子一起富。
宁波在全省首先普及了从学前3年教育到12年中小学生教育的基础教育,鄞州等地实现小学到高中12年免费教育,走在了全国前列。该区政府还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每人每学期提供补助,最高达4000元。有的区县市还推出“免费政府”,行政性收费减免率达到93%。鄞州试点推行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农村医生的工资奖金全部由财政支出,每年再安排专项补助,保证其收入不低于甚至高于城区医务人员的收入。医药供应在公共财政支撑下药价平均压低33%。
宁波的改革开放,既得到海内外“宁波帮”的帮助,同样也积聚了无数“新宁波人”的汗水。宁波把全市300万外来务工人员全部纳入社保体系,不用缴费,就可享受工伤、大病医疗、养老、失业和生育5大保险。这种保险还可“随身携带”,外来工离开企业时可一次性领取账户里的钱,离开宁波可以在另一个城市接着缴费,不间断地享受社保。目前,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已基本覆盖到城镇各类企业和职工。
外来务工人员在宁波“共享”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共享政治文明。宁波各地积极推荐外来务工人员担任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区民意代表,培养成为基层干部。不少地方建起了“和谐促进会”,让外来务工人员担任“片区”干部,和本地人一起参与社会事务管理。在慈溪,一些外来务工人员还被选为村党总支委员,当了“村领导”。
编辑: 赖小惠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