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赤潮预计仍将超十次
海洋环境部门的监测显示,3月26日至4月2日,位于象山港的黄墩港强蛟码头以内海域,发生了今年本市海域第一次赤潮,面积达25平方公里。值得庆幸的是,由于这一赤潮发现及时,没有给附近海域的渔业生产及市民生活带来太多的影响。
据水产专家介绍,我市海域面积达8232.92平方公里,水产资源丰富,生态类型多样,每年的5月至6月,随着气温升高,这些海域就会引发赤潮。最近几年,本市海域赤潮的年发生次数均在十次左右。其中,自然环境优良的象山港近几年来赤潮频频发生,并且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向两端延伸趋势,作为赤潮频发的重点海水增养殖区,该海域在2003年就被列入国家级的赤潮监控海域。
与往年相比,今年象山港海域发生赤潮时间已提前了近一个月,这是否意味着本市海域今年是否一定会发生灾难性的大面积赤潮呢?针对这一问题,有关专家认为,由于赤潮形成的原因十分复杂,目前尚难下定论,但从气象部门对夏季气温的预测判断,包括象山港在内的本市海域,今年发生赤潮的次数肯定不会少于去年。而海洋部门预测,今年我市沿海海域暴发赤潮的次数将超过十次,其中象山港海域将达三至四次。赤潮暴发市民应慎食海鲜
据水产专家介绍,赤潮又称红潮或有害藻水华,通常是指海水中某些微小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突发性的增殖,引起一定范围一段时间的海水变色、变质现象。
赤潮对水产生物的毒害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赤潮生物分泌黏液或死亡分解后产生的黏液,附着在鱼虾贝类的鳃上,使它们窒息死亡;鱼虾贝类吃了含有赤潮生物霉素的赤潮生物后直接或间接积累死亡;赤潮生物死亡分解过程消耗水体中的溶解氧,鱼虾贝类由于缺氧死亡。还有些赤潮藻,虽对人类不构成威胁,但其能产生毒素危害鱼类等海洋生物;另外一些赤潮藻虽然无毒,但能对鱼鳃造成堵塞或机械损伤,还可能由于赤潮藻死亡时大量耗氧而使鱼窒息。
对此,有关专家提醒市民,根据我市海洋部门历年来的调查监测资料统计,本市海域已发现的赤潮生物均属无毒赤潮,但相关部门和市民仍应在赤潮发生时保持高度警惕,在赤潮警报未解除前,应慎食产自赤潮发生海域的海鲜。监控赤潮人人都应担起责任
目前,我市分布在象山、宁海、奉化等地的各级海洋环境监测站,正密切监视沿海海域赤潮的暴发。有关专家担忧,大海无边,仅仅依靠几个监测站的力量,要及时发现赤潮难度很大。因此,在目前尚未具备“无缝隙”监控的条件下,应积极动员社会力量监控赤潮,人人都应担起一分责任。一旦发现海上出现异常情况,应尽快报告海洋监测业务部门。
编辑: 赖小惠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