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湾大桥的立项及建设中,与嘉兴相比宁波的热情更高,宁波与嘉兴两方按照9∶1的比例承担了建造费用 来源:中国经营报 作者:郭斐 3月,宁波永发销售有限公司签了一笔大单。总经理熊本奎说,当时还有昆山、苏州和无锡的三家企业一起竞争。虽然永发从技术实力、生产能力和质量等方面都是其中最好的,但是运输成本使得对方一直在犹豫。最后,永发公司提交了一份5月1日大桥通车后的成本分析材料,终于拿下了这个项目。这个重要的大桥,就是飞架南北的全长36公里的杭州湾大桥,也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 自上海开埠以来,宁波人就有北上上海经商的传统。历史上著名的“宁波帮”,是宁波人外出创业闯天下的光辉证明。然而,虽然与上海直线距离不足150公里,但不论乘汽车还是坐火车,均需绕道杭州,行车距离增至400多公里,杭州湾制约了宁波人的脚步。对杭州湾两岸和整个长江三角洲的发展,更是一种长久的阻碍。面对长三角城市的蓬勃发展,自1979年就被批准对外开放的宁波在原地发展的同时,急切渴望着突破杭州湾的交通瓶颈,与周边城市共享繁荣。 “大桥经济” 没有大桥之前,杭州湾南来北往的汽车流量已达每日2.3万辆,其中上海及苏南地区往返宁波及浙江东南沿海之间的车辆已达万辆,且大部分绕行杭州,沪杭甬高速公路日趋饱和。上海—杭州—宁波,杭州湾地区的路网格局从原来的“V”字形变为“A”字形,增加的这一“横”让宁波和上海陆路距离缩短120多公里,沪杭甬高速公路的交通流量压力将大大缓解,宁波进入上海“两小时交通圈”,摆脱了多年来的交通末端地位。 同时,宁波由此成为全国路网布局中的重要节点:杭州湾跨海大桥北经同(江)三(亚)线、乍嘉苏等高速路可达上海、江苏、山东、京津塘等东部沿海;向南通过甬台温、上三线等高速公路可通往浙中、浙南及东南沿海。 大桥通车,首先得益的是宁波慈溪市。2001年11月,在一片滩涂上,占地145平方公里的杭州湾新区开始崛起,重点培育汽车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重大装备、新型能源、航空食品和现代服务业等七大产业集群。在荒地上开发,省去了搬迁费用,有利于新区规划,基础设施、各项服务同时启动。大桥建设与新区基本上同时启动,同步发展。据统计,截至2007年底,新区累计引进的内外资项目已达到247个,总投资约340亿元,俨然一片投资热土。新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宓永波说:“到2011年,大桥东侧的桥头堡地块开发框架将初步形成,教职园区、酒店会展、现代物流等功能区块也将初具雏形。到2020年,功能完善、配套齐全、辐射带动大的具有海滨特色的宁波大都市门户区、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将基本建成。” “大桥经济”、“打好‘桥’牌”,在宁波已经成了很热门的词汇。在这样的形势下,一些企业已经开始了搬迁,将研发放在上海,而将生产、仓储放在浙江。浙商研究会执行会长杨轶清认为,在大桥建成后,有两种现象将越来越普遍。一种是一头在上海、一头在宁波的“杠铃型企业”。据统计,目前这一类型的企业仅慈溪一地年产值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就达3000多家,一半是大桥动工建设后投资的,涉及IT、家电、轴承、钢结构、农产品加工、房地产等十多个领域。这类企业可以利用相对便宜的土地和劳动力成本,既可接轨上海,借助其资金、技术、人才和市场优势,又可借力慈溪和宁波民营企业众多、产品配套半径短的优势,进退自如。另外一种现象是企业“回流”,尤其是宁波商人。以前为了发展,很多宁波人会选择去上海办企业,或者把总部迁到上海,而大桥通车前,已经有一部分企业回迁宁波。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