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那时我刚刚参加工作,我在同事的办公桌上看到一张照片,上面的建筑虽然沾满了历史的尘埃,带有几分衰败和陈旧,却依然掩盖不住当年的华丽与辉煌。我顺着同事告诉我的地方寻去,终于在马眼槽找到照片上的建筑物———秦氏支祠。 眼前的秦氏支祠是宁波医药公司的药材仓库,里面堆满了各种各样的药材,“仓库重地,闲人莫入”几个大字挂在门口,我这“闲人”自然被拒之门外。我向门卫解释了许久,他还是坚守着自己的原则,刚巧我的同事来此商议祠堂移交文物部门管理之事,我才得以借机一睹秦氏支祠的本来面目。 虽然祠堂前后两明堂搭建了棚屋,厢房的门板早已被拆除,也不见了戏台的台板、围栏,但整体布局和建筑结构依稀可辨。祠堂以南北为纵轴线,由照墙、门厅、戏台、正殿、后殿、左右厢房等组成一个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山墙饰以高高的马头,带有几分徽派韵味。檐柱全为石作,上刻对联,墙与墙,柱与梁之间处理简洁明了,又带有几分西洋风格,整体建筑既保持了中国传统建筑的营造法式,又吸收了西方建筑文化,两者完美结合,体现了民国时期的保守与开放、传统与创新这一新旧思潮的交替。祠堂的雕饰十分讲究,朱金木雕、石雕、砖雕、堆作、拷作工艺比比皆是,富丽堂皇,气势宏伟。雕饰题材十分丰富,明暗八仙、婴戏图、渔樵耕读图、二十四孝图和《岳飞传》、《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故事,以及合和二仙、龙凤呈祥、喜鹊登梅、福自天降等吉祥图案,把宁波工匠的智慧和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尤其是祠堂戏台的藻井采用千百块经过雕刻的榫卯拼接而成,20余层如意斗拱成螺旋状逐阶而上,丝丝相扣,构思巧妙,工艺精致。 屋脊上“慎终追远,饮水思源”几个字在饱经岁月沧桑后,依然清晰可辨。相传秦氏先祖原为慈溪叶氏,入赘秦氏十五世方姓秦,明中叶始迁宁波段桥定居,家境颇为宽裕。传至德宽公时,因其母早逝,分房而聚。各房兄弟皆富足,惟德宽公为人淳厚笃实,生活较为贫困,以教书养家。因为家贫,便命其两个儿子虞山(秦君安)和静山弃儒经商。秦君安,幼年台州习商,后又在慈北学习钱业,24岁时到上海经商。在上海,他与同乡倪芹香、王磬泉、叶澄衷交往颇深,相互探讨,多有获益;又勤习英文,常与洋商进行交易,吸取西方的经营思想。秦君安以诚信为本,采取“人弃我取”的经营策略,在上海以经营颜料而著名。在一次大战爆发之际,由于他储料充足,得利丰厚。辛亥年间,宁波时局动荡,米缺价高,秦君安出巨资购米赈于贫民百姓;他乐善好施,后又慷慨解囊扶贫赈灾,修筑海塘,清政府为此授其正三品顶带花翎。秦君安50岁时思古人知足之训,引退归里。其子秦际藩为纪父行择月湖地而建祠,因宗祠建于章耆巷,故新建的祠堂称为秦氏支祠。 在我参观后不久,市政府正式将秦氏支祠划归文物部门管理,1990年9月宁波市医药公司将秦氏支祠移交给宁波市文化局文物处。此后,由国家文物局和宁波市政府共同出资250万元进行维修,历时三年,按原貌恢复,于1994年5月正式对外开放,同年纳入天一阁统一管理,2003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贺宇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