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利庄是余姚人的骄傲。现年45岁的他已是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经他指导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已有数十人。他创立的数字媒体与数据重建实验室是上海交大第一个专业的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动画实验室。而在此前,年纪轻轻的他就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中国青年科技奖、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和霍英东优秀青年教师基金的获得者,并成为首批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浙江省跨世纪学术与技术带头人。日前,马利庄教授在市侨办的牵线搭桥以及余姚中学的热情邀请下,来到余姚中学讲学。记者有幸聆听了马教授精彩的演讲。 马利庄出生于梁弄镇横坎头村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求学的经历非常坎坷,但是马利庄凭着一股永不服输、顽强拼博的精神,三次考上大学,而又因为身体原因,三次未能如愿走进大学的课堂。他的身体有什么欠缺呢?说起来现在的中学生可能还不太相信,实际上,他的身体好好的,一点问题都没有。由于那是一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正在长身体的马利庄营养严重不良,每次体检时都显得份量轻、体质差,而医生给出的却是模棱两可的结论。每次都“输”在了身体上,找到原因后的他狠“补”了一下身体,第四次高考时,马利庄顺利地被浙江大学录取。 “如果不是体检不合格,现在简历上写的也许是毕业于北京大学了。”马利庄笑着说。1978年,马利庄就读于原让贤中学,正赶上国家恢复高考不久,正在念高一的他就试着参加高考,并考出了很高的分数,上北大清华应该没问题,可惜体检不合格。第二年,他又报了名,也考出了不低的分数,可体检时又没通过。由于家里贫穷,马利庄面临失学的困境。当时高中只上两年,学校老师可不想让优秀人才埋没了。所以一毕业,他就被老师推荐留校任教。马利庄有着崇高的理想,也不想就此与大学梦失之交臂,在留校任教的一年时间里,他不仅要完成村里的工分,还要教书和读书。当年他与自己的学生一起参加高考,又考出了高分,无奈“命运不济”,再次名落孙山。 1980年,年仅17岁的他再次来到梁弄中学就读,这次马利庄不仅把精力花在学习上,也更加关注自己的身体。那一年,他通过熟人找到住在上虞的一名日本军医,对身体做了一个全面检查。日本军医说,身体并没有毛病,而是营养不良。尽管家里很穷,但家人还是“特别照顾”,保证马利庄的营养,他自己也加强了锻炼,有空时打打篮球。这一年,马利庄又一次考出了高分,身体状况也明显好转。后被浙江大学数学系顺利录取了。 不放弃、不言败,马利庄终于步入了自己的理想之路。在对姚中学子的演讲中,马利庄特别强调“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正如他自己现在所研究的数字媒体技术一样,“让不可能成为可能”。也许我们只惊叹电影特技的精彩纷呈,电脑游戏的变幻莫测,电脑绘图的美轮美奂,所有这些都与马教授研究的数字媒体技术密切相关,数字媒体技术让我们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而这一切,都基于他大学时学到的基础数学。在大学里,马利庄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不断进取,刻苦学习。1985年7月本科毕业后,他免试推荐进入浙江大学应用数学系计算几何与图形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后又直攻博士学位。1991年毕业进入浙江大学计算机系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而此时的马利庄,只不过是位28岁的年轻人。 此后的6年时间,马利庄顺利地完成了从副教授到博士生导师的角色转变。1993年晋升为副研究员,1995年晋升为研究员,1997年批准为博士生导师。由于在所研究的领域取得杰出成就,马利庄又先后进入德国Fraunhofer IGD国际图形学研究院以及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先进多媒体中心做访问学者,后来,他又放弃国外研究机构的高薪聘请,依然回国从事计算机图形学领域的研究工作。2002年,马利庄来到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系任教,并担任数字媒体与数据重建实验室主任。从事研究工作至今,马利庄教授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共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出版专著一部,其研究成果还得到苏步青先生、唐荣锡先生等前辈的高度评价,认为他的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事实上,马利庄有关闭曲面造型成果图被ACM Computer Graphic Vol. 30(2)国际权威刊物采用在封面首页。此外,他还负责主持20多项重要科研项目以及10多项纵向或横向科研合作项目。 “你们一定要记住,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知识创造财富。”在对姚中学子的演讲中,马利庄这样说。可以说,马利庄教授能够取得如此成就,与他的辛勤耕耘是分不开的,是他对知识孜孜以求获得的硕果。演讲结束后,记者与马教授进行了短暂的交流,他对余姚所有的中学生都提出希望,希望大家一定要勤学,也要巧干,要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要不断拓宽知识面,要抓住机遇,要选好自己所学的专业等等。同时,马教授对时下中学生出国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说那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在国内,只要发挥自己的特长,勤学苦干,一样能出成就,而且成果一定会很丰厚。在马教授看来,只有不断拼搏的人生才是完美的人生,只有不断拼搏,才会达到成功的彼岸。 (刘文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