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伟,男,祖籍宁海县桑洲人,1957年出生。1982年毕业于浙江医科大学医疗系,留校任教15年,一直从事精神病学的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师从我国著名精神病学家沈其杰教授,开展对情感性障碍的临床和病因学研究,1987年获湖南医科大学硕士学位。1991年赴美国哈佛医学院精神卫生系深造2年。现为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精神卫生学系副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精神科副主任,《上海精神医学》杂志常务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 深色的西装,褐色的眼镜,典型的中国学者气质----眼前的王立伟才49岁,鬓角的头发却已斑白了。他兴致勃勃地和我们几个远道赴沪的“老乡记者”聊起家乡的变化和他的求学生涯。 志存高远取真经 在从事科研与临床治疗的过程中,王立伟时刻关注着国外研究的最新动向。为了使自己的医学修养更上一层楼,他决定出国深造。正巧世界卫生组织(WHO)提供了去美国哈佛医学院精神卫生系学习的奖学金,但只有2个名额,竞争十分激烈。最终,王立伟不负众望,以优异的成绩获得这个机会,赴美国深造2年。在深造期间,他主攻老年痴呆症的神经病理学及生化机制的研究。由于大脑是人体重要神经和血管的密集区,在医学界素有“手术禁区”之称。现在我们对大脑的认识还是十分有限的,因此这种病症的发生也十分复杂。王立伟钻研这项课题,漫长而艰辛。他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放在图书馆里,反复钻研脑内组织的结构。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最终完成了论文,并获哈佛大学客座研究员职位。 话至此,王立伟沉着地对我们说:“很多人问过我为什么回国?而且当时美国一家公司已经提供了丰厚的待遇想挽留我帮他们搞研究,但我觉得祖国更加需要我,毕竟在国外只是个‘打工的’,在祖国才有更大的发展前途。” 德技双馨天地宽 回国后,王立伟致力于难治性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获得研究资金100余万元。1996年,王立伟调入复旦大学,承担着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医疗系、预防医学系、卫生管理学系等本科、7年制及8年制的《精神医学》和《医生心理学》教学任务,担负起了培养学科人才的重担,并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5名、博士生1名。期间,他撰写的论文获优秀论文奖、市级科技进步二等奖。此外,王立伟还参加了《中国精神卫生报告》(英文版)的编写,并多次承担卫生部全国精神科医生和综合医院医生的精神卫生培训项目。 王立伟每个星期一都在心理咨询中心做专家门诊,星期三在华山医院出诊,有时半天时间就有十来个病人求诊。 记者问:“平时的教学任务应该很忙吧?为什么您还花那么多时间出诊?” “教学任务虽然忙碌,但做医生是我的基本责任,临床诊疗能发现很多问题,实践才是最重要的。” 回报桑梓尽绵力 “今年清明我回宁海老家扫墓,发现宁海的变化蛮大的。”王立伟谈起家乡,不忘本行:但在精神科疾病的治疗方面,还是很落后。现在好像只有深?一家医院有医疗设备,但只有20几张床铺。有人统计光深?需要住院的就有五六十人,何况整个宁海县。我现在想的就是把学到的东西带回家乡,也算是报答养育之情。”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王立伟最后对我们说:“目前可能还没有能力在宁海开设专门的心理治疗诊所,但我希望可以和各个医院合作建立一个科,培养一些专门人才,提供技术支持,也算是我为家乡尽点力。” (魏健、郑韬供稿) (宁海侨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