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首页

搜索 邮箱 网站地图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理论 >> 社科苑

陈志强 方东华:姚江秘图山王氏家族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2025-04-22 08:34:21稿源:宁波日报

  陈志强 方东华

  从龙泉山延伸下来的秘图山,经过岁月和人工的雕刻,今天已经很难跟“山”关联起来了。而有关秘图山的传说有不少,秘图山也是余姚与王阳明家族关联最直接的地理标识。

  姚江秘图山概况

  自秦代以来,今天秘图山周边即是重要的行政中心。秦代,在山南麓建有县衙;三国时,十九岁的吴国名将朱然担任“余姚长”后即在姚江北岸临江构筑城池,建县衙于山前。唐天宝六年(747年),当时名为方丈山的小名为秘图山。此时的秘图山,山不高,但岩石多。

  秘图山名字的由来,大多与大禹治水的传说相关。相传尧帝时,神州之东南洪水滔天,处于水患之中的黎民百姓几无安身之所。尧帝命鲧治理洪水,九年不成。舜帝继位后,罢免并杀死了鲧。鲧的儿子禹长大后,因勤劳聪明能干被舜帝委以治水重任。为寻找治水之法,禹游历各地遍访贤能之士。听闻东南方向的句余山即现在余姚南部的四明山北有一座小山中,藏有记载了天帝治水之法的金简玉书,他便来到句余山。经神人指点,领悟到了“该疏则疏,该湮则湮”的治水之法。按照神人指点的治水之法,历经十三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制服了。自此之后,藏有治水之法的小山得名“秘图山”。后人为了纪念禹,也为了答谢秘图山神人对大禹的指点,便在秘图山前竖了一块石碑,刻上“神禹秘图”四个大字。另一传说,则是禹在用疏导之法治理了洪水泛滥之后,把绘制天下水流导向和河道疏浚的图纸秘藏于一座小山中,该山因此得名秘图山。

  唐时,秘图山南先后建立起严公堂、高风阁、寿圣观等建筑;北宋时余姚县衙规模扩大,背靠秘图山陆续建立起清心堂、翰墨堂、不欺室、鉴止轩、翠窦亭、秀野亭等建筑,又在高风阁后建钓隐亭、翰墨堂前建芙蓉亭。山下有一泓湖水,称为秘图湖。湖水清澈,湖畔花木葱茏,紫薇摇曳,历来是世家大族与骚客隐士们居住的乐地。

  秘图山的王氏家族

  秘图山成为王氏家族的居住地,始于南宋末年。宋室南渡时,王道迁居余杭。王道次子王补之又迁居上虞达溪,成为达溪王氏的始祖。到南宋末年,王补之曾孙王季(1243年—?)为避战乱,从达溪迁居秘图山,成为姚江秘图山王氏的始祖。到王阳明,王氏家族居秘图山已第十代。

  王季生子逊、子华、子俊和子秀四子,其中三子子俊是王阳明的八世祖。子俊生士元、士贞、士正和士仁四子,其中长子士元是王阳明的七世祖。但是,迁居秘图山的王氏这三代,目前尚未找到相关材料。

  士元生纲、纪、维三子。六世祖王纲(1302年—1373年)是阳明先祖中面目较为清晰的第一人。有关他的事迹和记载,主要有早年学习筮法和晚年平定潮州民变,而这两件事均与明朝开国元勋刘伯温直接相关。元末天下大乱,王纲奉母命避居于诸暨五泄山时遇到来自终南山隐士的赵缘督,并跟随他学会了筮法。王纲精通筮法后,与同样善神算秘术的刘伯温过从甚密,无论是谈道还是说术,两人难分伯仲。王纲曾对刘伯温说:“子真王佐才,然貌微不称其心,宜厚施而薄受之。老夫心在丘壑,异时得志,幸勿以世缘见累,则善矣。”不过,明朝的开国元勋刘伯温后来还是向朝廷举荐了王纲。洪武四年(1371年),年近70的王纲被征召进京,拜兵部郎中。不久,潮州一带发生民乱,朝廷任命王纲为广东参议,前往潮州督征兵粮和劝谕潮民归顺。他感觉到此行有凶险,遂与家人一一写信告别。王纲携长子王彦达同赴潮州,亲往潮州劝谕潮民并平息了民乱。在回途经增城时,有一伙海盗截舟罗拜,强邀王纲“入伙”并担任首领。海盗们很诚心,每天拜请不已,但王纲厉声叱骂不止,失去耐心的海盗最终杀掉了王纲。随后,海盗们想把在一旁哭骂求死的王彦达一并杀掉,但海盗头目认为“父忠而子孝,杀之不祥”,听任王彦达将父亲的尸身以羊革包裹,带回老家的禾山安葬。王纲和王彦达的事迹,《明史·列传第一百七十七》“忠义一”有记载。

  王纲有彦达、彦中、彦广、彦文四子。王纲去世8年后的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御史郭纯上书,认为应该在王纲去世的地方立庙,而且应该录用王彦达为官。不过,彦达悲痛父亲的为国尽忠而死,返乡后自号“秘图渔隐”,粗衣恶食,躬耕养母,终身不仕。王彦达生与准、与本、与实、与朋四子,他把先祖的遗书都付托给了长子王与准,但明确说“毋废先业而已,不以仕进望尔也”,并不希望子辈学而优则仕。

  王阳明四世祖王与准没有辜负父亲的教诲。一方面,他闭门力学,尽读王氏先祖遗书,又追随同乡赵先生学《易》且有所成,甚至得到了朝廷的关注,“遣使访征”;另一方面,他又精研了当年王纲所得到的筮书,筮术远近闻名,连知县也派人来请他占筮。或许是不想成为“终日奔走公门,谈祸福”的术士,抑或是不想应征为官,王与准逃入四明山中,经年不归。秘图山王氏家族到王与准这一代已经衰微,但他却相信后世会复兴。一次他在占筮之后对儿子王杰说:“吾先世盛极而衰,今衰极当复矣。然必吾后再世而始兴乎?兴必盛且久。”

  王与准坚持做隐遁贤君子,但同意让次子王杰补为邑庠弟子员。王杰自幼即有志于圣贤之学,14岁时已通读《四书》《五经》和宋代诸大儒之说。入邑庠为弟子员后,深得教谕程晶的赞赏,认为他是东汉著名贤士黄宪这一类的人物。以明经入南京国子监后,撰写的《易春秋说》《周礼考正》等书颇有声誉,国子监祭酒陈敬宗对他寄予大儒的厚望并向朝廷举荐了王杰。遗憾的是,不久王杰病故于国子监,两个儿子王伦和王璨也不在身边,他撰写的书稿也随之散失。

  王阳明的祖父王伦是位生性爱竹的塾师。自幼研习儒家经典,尤好读《仪礼》《左氏传》与《史记》。他兴趣爱好广泛,雅善鼓琴,喜吟诗作赋;在居住的房屋四周种植竹子,不时啸咏竹林间,并自号“竹轩”。早年在浙东、浙西当子弟师,后因母老而在家设私塾授徒,并教导王华。王华能够高中状元,王伦功不可没。

  王阳明的父亲王华在父亲的督促下,自小勤学苦读,尤精通《礼》和《易》学。天顺六年(1462年),17岁的王华进入县学读书,却在之后的18年间,屡屡乡试不中,只得以地方“儒士”的身份外出当塾师。王阳明幼时也是跟着祖父王伦读书。从王华、王阳明父子日后在科举考试方面的成就看,王伦在蒙学教育方面应该很有一套。秘图山王氏家族的命运,因成化十七年(1481年)王华状元及第而改变。确如王与准所说:“吾先世盛极而衰,今衰极当复矣”,王氏家族的面貌因为王华、王阳明的卓越表现而焕然一新。

  (作者单位:浙江万里学院、宁波市王阳明研究院)

编辑: 李磊明
 法治精神生存条件 不能缺少主张
去年,省委省政府经过10多年积极部署推进的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工作尘埃落定。宁波舟山港实现了实质性一... 详细
习近平总书记2·19和4·19两次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科学回答了事关新闻舆论事业...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