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首页

搜索 邮箱 网站地图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理论 >> 社科苑

叶 蓉:破解高职生“缓就业”“慢就业”问题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2025-04-14 09:19:11稿源:宁波日报

  叶 蓉

  近年来,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问题备受关注,毕业生“缓就业”“慢就业”成为教育和就业领域的热点话题。在数字化、经济全球化及生涯规划多元化的背景下,这两种就业现象呈现更为复杂的特征。

  事实上,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选择既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也受到内部因素的驱使。“缓就业”“慢就业”现象,有多种原因。

  高职人才供给不平衡,需求难满足。随着高职院校逐年扩招,高职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多,部分用人单位对学历要求也不断提高,就业竞争异常激烈。同时,部分用人单位,尤其是传统制造业等行业的企业单位吸纳就业能力不足,而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新质生产力发展对高职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创新能力、跨学科融合、数字技术应用等提出更高要求,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高职院校部分专业招生与就业市场需求不匹配。

  学生就业心态不稳定,期望过高。毕业生的就业心态和期望是复杂的,并受多种因素影响。部分高职毕业生未能转变就业心态,专业的广度、深度,以及就业择业观未能契合市场发展,呈现“高不成、低不就”特点。期望也因个体而异,有些学生对高薪和职业晋升有较高期望,也有学生更看重工作内容和生活平衡。外部因素如家庭背景、教育质量和社会舆论也在塑造就业心态和期望上发挥作用。

  社会价值观不断变化,日趋多元。随着社会的快节奏变化及复杂环境的影响,毕业生的价值观也在改变,尤其受网络世界的影响,他们更为开放、自由及个性化,更注重职业发展前景和工作生活体验感,相当部分学生不再认为高薪高压力的职业生涯是成功的唯一标准,“躺平”“佛系”文化也在影响着学生就业。

  解决毕业生“缓就业”“慢就业”问题,需要从政府层面、学校层面和毕业生个体层面综合发力。

  政府层面:推动区域均衡发展,促进城乡“就业”共富

  建立健全就业促进与监管机制。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更精准发挥政策杠杆作用,加大促进就业专项支持力度,完善党委政府领导、人社部门主抓、相关部门各负其责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大就业”工作格局。进一步健全司法救济机制,畅通维权渠道,让用人单位消除对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歧视,筑牢就业平等的法治屏障,营造公平就业环境。

  推动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这包括鼓励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与经济相对落后的偏远地区高职院校开展合作项目,如远程教育、项目培训等,以提供高质量教育资源。尤其需要对农村地区毕业生加强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可以与企业合作,定制培训项目,满足市场对特定技能的需求。可以鼓励部分经济相对发达城市企业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设立分支机构,通过税收政策和金融支持,激励企业投资,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助力毕业生回乡就业。

  提供更为精准的就业服务。充分利用大数据加强对“缓就业”“慢就业”监测与预警分析,对毕业后未及时就业的学生,通过大数据追踪其就业动态、就业意愿等,实时掌握并跟进帮扶,精准对接用人单位人才需求数据库,及时做好人与岗位的配对。关注家长对毕业生就业观的影响,做好科学合理择业观的宣传引导,打通积极就业“最后一公里”。

  学校层面:统筹发力人才培养,创新多元实践育人模式

  聚焦需求,动态调整优化学科专业。敏锐捕捉毕业生供给与市场人才需求的错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及时科学调整学科专业,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区域经济发展,切实将专业结构与区域发展、市场需求深度融合,做好专业及时优化调整、迭代升级工作,使人才培养符合所在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聚焦教育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发挥课程课堂主阵地育人的作用,强化各类专业课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融合,各类专业课程与就业指导的协同融合,专业规划指导与第二第三课堂活动的协同融合。积极关注人才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通过企业和市场调研及时了解用人需求和岗位要求,进而调整课程设置及育人平台建设,确保人才培养标准与就业市场需求精准匹配。

  聚焦育人共同体建设,提升学生就业适应力。整合校内外就业育人资源,深入实施产教融合,搭建校企合作平台,通过共建实践育人基地,实现“基地共建、资源共享、产学共研、师资共培、学生共育”,强化紧密型深度式合作,共同开展专业、课程、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创新改革。同时,基于实际需求的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反哺应用于人才培养,真正实现人才培养符合市场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

  个体层面:尽早做好自我规划,目标导向提升综合素质

  高职院校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求职择业观念,对自己要有一个客观理性的认知,合理定位,增强积极主动的就业意识,树立合理的职业目标,要走出校园、走进就业市场了解就业岗位需求,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

  强化职业认知和职业规划,要有对自我能力和就业环境的正确认知,调整就业预期,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就业和未来发展问题,提高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

  注重提升就业综合素质,通过明确未来从事职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设立具体量化、可操作、可达成的自我提升目标,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主动加强专业技能的实践锻炼,在真实职场环境中提升实践能力。

  (作者单位: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编辑: 李磊明
 法治精神生存条件 不能缺少主张
去年,省委省政府经过10多年积极部署推进的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工作尘埃落定。宁波舟山港实现了实质性一... 详细
习近平总书记2·19和4·19两次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科学回答了事关新闻舆论事业...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