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力学:提升高校思政教育质量助力教育强国建设
周力学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明确到2027年,教育强国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科技创新的阵地、文化传承的高地,其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对有效履行高校职能使命、有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有序落实教育强国战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纲要》指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高校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场域、教师教书育人的重要平台,必须通过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确保广大学生在思想上、政治上与党和国家保持高度一致。
加强思政教育,能够帮助广大师生“自主自信、胸怀天下”,明辨是非、去伪存真、扶正祛邪,增强抵御错误思潮的能力,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正确方向,确保“始终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社会主义”,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之路。
着力思政课程建设发展。思政课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提升高校师生思政品质,必须加强思政课程建设。《纲要》要求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加快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这就需要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融入高校思政体系建设,出版一批富有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色彩的“中国系列”原创教材,创新一批具有较强吸引力与感染力的思政教学方法,打磨一批具备红色底色、中国本色、时代特色的精品思政课堂,产出一批在马克思主义领域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引领力的学术成果,不断充实高校优质思政课程资源库。同时,高校应积极与各级学校联动开展思政教育,灵活运用高校资源,不断丰富教学形式,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顺利进行。
拓展育人空间阵地格局。《纲要》提出,统筹推动价值引领、实践体验、环境营造,探索课上课下协同、校内校外一体、线上线下融合的育人机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场域应当突破传统课堂的局限,充分发挥“社会服务”职能优势,主动融入社会大课堂,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学校紧扣国家战略、社会热点,组织学生深入红色教育基地、博物馆、纪念馆等场所开展红色研学,培养家国情怀;踏足乡镇农村的田间地头助力乡村振兴,珍爱绿水青山;参与帮扶留守儿童与孤寡老人等弱势群体,展现人文关怀……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增强师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精神。同时,积极拥抱新兴科技,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与信息技术融合,合理运用前沿技术赋能高校思政教育。
提升教师思政素质涵养。筑牢教育强国的根基,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纲要》指出,要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推动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培养培训全过程。这就要求对教师开展精准化、精细化培训,将“心有大我、至诚报国;言为士则、行为世范;启智润心、因材施教;勤学笃行、求是创新;乐教爱生、甘于奉献;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中国特色教育家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加强高校党组织建设,党员教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党建“双创”项目,研发高质量思政课程,辐射带动非党员教师落实“课程思政”全覆盖,“党建+课程思政”双管齐下,不同党派、不同学科、不同岗位的高校教师协同提升思想政治素质与教学能力,确保准确、生动、正面地传授思想政治知识。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严格落实师德失范“零容忍”。
优化校园文化氛围环境。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深入实施素质教育,补齐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短板不可或缺。落实健康第一理念,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健全学生心理健康监测预警系统,完善服务工作机制。高校要统筹协同推进,充分发挥专业学科、学生社团、社会机构等资源优势,举办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题活动,开展体质提升、美育浸润、劳动体验、心理教育等专项行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获得感,促进其全面发展。
完善师生思政评价机制。高校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精湛的学识技能,更应以“大先生”的品格、品行、品位引领学生为学、为事、为人。高校教师评价体系应当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既要注重教学科研能力的考核,更要强化思想政治素质的考查。同样,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生力军,大学生的思政教育质量关乎社会进退与国家兴衰。高校需要建立以“多元化评价主体、全面化评价内容、多样化评价方式、动态化评价过程”为特色的科学化师生评价体系,将思想政治素质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引导学生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打破“唯分数”评价偏见;将思政教育效果与自身思政品质作为教师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扭转“唯帽子”评价倾向,使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性真正深入人心。
(作者单位:宁波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法治精神生存条件 不能缺少主张 |
去年,省委省政府经过10多年积极部署推进的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工作尘埃落定。宁波舟山港实现了实质性一...
详细
|
习近平总书记2·19和4·19两次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科学回答了事关新闻舆论事业...
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