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首页

搜索 邮箱 网站地图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理论 >> 宁波新论

杨曼:绘就共同富裕先行示范的宁波画卷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2025-03-26 08:43:51稿源:宁波日报

  杨曼

  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经济大省要为全国发展大局作贡献,并明确要求: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作示范。作为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排头兵”,宁波锚定“八八战略”总纲领,以“千万工程”为总抓手,通过“强城、兴村、融合”三大路径的系统性变革,构建空间重构、内生驱动、城乡共融的发展新格局,为新时代共同富裕实践提供鲜活样板。

  强城:全域城区化重塑空间格局

  面对土地资源紧张的普遍性难题,宁波以全国首个“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试点城市为契机,实施“三维重构”,即实现行政区划重构、基础设施重构、土地利用重构,将传统的“核心—边缘”城市空间模型升级为“多中心网络化”结构。通过行政区划的迭代优化,总计完成江东区撤并、慈城片区重组等重大调整,构建起“主城—副中心—卫星城”的梯度发展体系。除了以翠屏山中央公园、宁波大道等重大基建项目为纽带,编织起覆盖全域的“15分钟生活圈”交通网络以外,宁波利用“百千万”土地整治工程,累计盘活低效用地超万亩,形成镇海蛟川产城融合示范区等六大标杆片区,依托数字化治理平台实现877个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助力228项民生工程精准落地。

  宁波在全域城区化中,通过三个传导机制促进共同富裕:一是空间外部性内部化,将城乡接合部由负外部性转化为正外部性;二是交易费用降低,基础设施同网同质使要素流动成本下降28%;三是规模经济显现,六大标杆片区产业集聚度达到75%,劳动生产率提升36%。这种空间重构,通过明晰产权、降低交易成本实现资源配置优化。

  2022年,宁波开展全域国土空间整治。在这一年,宁波成为全国首个获批在全市域范围、针对全资源要素开展综合整治的试点城市。通过对比2023年数据,宁波整治后单位建设用地GDP产出达到8.7万元/亩,较整治前提升42%,这正是空间要素重组带来的集聚经济效益。此后,宁波通过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进一步优化了土地利用效率。2024年,其人工智能、高端装备等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均超12%,高附加值产业对土地集约利用又将做出新的贡献。

  兴村:“一县一策”激活内生动能

  当前,城乡融合发展进入新阶段,县域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将“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独立成章,省委书记王浩在浙江新春第一会上提出要以县域为重要单元,建强“县城—中心镇—重点村”发展轴,建设诗画浙江和美乡村。在县域经济主战场上,宁波创新构建“特色产业+非遗传承+数字赋能”的共富矩阵。通过整合县域集体经济,创造性地构建了“劳动成果共享机制”,这种数字化时代的价值分配创新,为公平效率命题提供了新时代解法。

  在特色产业上,如鄞州区咸祥镇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依托海水咸度的2°差、气温2℃差和纬度2°差等元素,打造“鲜2°”区域品牌,累计吸纳了农村就业70余人,人均增收在2万多元。“鲜2°”区域品牌还带动了芦浦村、西宅村、里蔡村等10个村的集体增收,每年村均增收在7万元以上。

  在非遗传承上,譬如象山县打造的环蟹钳港样板区,通过“非遗工坊+文旅融合”模式,让32个传统技艺工坊焕发新生,带动村民年均增收2.8万元;奉化缪家村以风筝博物馆为支点,年接待研学游客超10万人次,集体经济收入增长40%;宁海“喜曼蓝富”工坊将草木染技艺转化为现代生产力,形成完整产业链条。

  在数字赋能上,创新运用数字赋能乡风文明建设,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宁波开发“浙里甬文明”数字化应用平台,使余姚市临山镇邵家丘村的“道德银行”进一步优化升级,实现文明积分全域通兑。这些实践印证了构建“特色产业+非遗传承+数字赋能”的共富矩阵的有效性,助力乡村集体经济年均增速保持在12%以上,彻底改变了传统农业“小散弱”的产业格局。

  融合:要素流动催生发展新潜力

  共绘中国式现代化壮丽图景,既要有繁华城市,也要有和美乡村。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宁波正不断探索推进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牛鼻子”,以平等交换、双向流动为基础的城乡要素融合是城乡融合的基础,其着力点应放在畅通城乡人口、资金、土地和技术流动等方面。

  “甬江人才工程”引进的127个农业科创团队,带着2000万元级项目资金扎根乡野;宁波大学中国乡村政策与实践研究院搭建的“专家+创客”服务平台,已孵化出83个特色农业项目,真专家与新农人的碰撞,使扎根田野的学术生根发芽。这种人才、技术、资金的立体化反哺,催生了四明山数字茶园、象山港海洋牧场等新业态。这些举措不仅让城乡基础设施实现“同网同质”,而且使公共服务均等化从规划蓝图转化为群众触手可及的现实体验。

  乡村振兴既要富“口袋”,又要富“脑袋”。为更好满足乡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宁波出台《宁波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建立“市—县—镇—村”四级联动体系,“消除城乡文化对立”是城乡融合的内在本质要求,如镇海区首创的“驻村文化大使”制度,让文艺名家与村民共同策划非遗展演、乡土艺术节,通过文艺名家的文化反哺,农民在审美能力、文化创造力等本质力量维度获得提升。城乡融合不仅催生新业态,更让乡村成为承载乡愁记忆与现代文明的精神家园。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宁波正以“千万工程”的经验迭代深化共富实践。从全域城区化的空间重构,到乡村发挥内生驱动力的产业振兴,再到要素流动的价值重塑,这座千年港城用系统思维破解城乡二元难题,用创新实践诠释共同富裕内涵。当四明山的茶香飘向东海之滨,当三江口的繁华辐射至偏远海岛,宁波正在绘就的,不仅是一幅城乡融合发展的壮美画卷,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道路的生动注脚。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辑: 李磊明
 法治精神生存条件 不能缺少主张
去年,省委省政府经过10多年积极部署推进的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工作尘埃落定。宁波舟山港实现了实质性一... 详细
习近平总书记2·19和4·19两次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科学回答了事关新闻舆论事业...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