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首页

搜索 邮箱 网站地图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理论 >> 社科苑

魏 巍:以大模型应用深化“人工智能+”行动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2025-02-20 08:25:17稿源:宁波日报

  魏 巍

  当前,以大模型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广度和深度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尤其是近期,DeepSeek横空出世,以其颠覆性技术突破以及低成本、高效率的模式重构了人工智能行业的底层逻辑,进一步推动了大模型的普及和应用。近年来,宁波高度重视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初步构建了“核心+终端”的人工智能产业体系,发展了一批智能传感、智能软件、智能装备、智能网联汽车等智能产品,打造了一批未来工厂、产业大脑、智慧交通、智慧医疗等场景应用,建设了宁波人工智能超算中心等一批新型基础设施。但与先进城市相较而言,我市培育发展人工智能尤其是大模型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要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行动走深走实,以智能产品为核心,以算力为基础,以数据为驱动,以场景为牵引,以生态为保障,推动大模型创新发展,全方位助力城市数智化转型、深层次赋能新型工业化。

  提升算力规模,筑强大模型基础底座

  大模型要求高速、大容量的并发计算能力。目前我市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总体形成“1+3+X”建设格局,即“1”是以政府投资为主建设的宁波人工智能超算中心,“3”是本地三家电信运营商建设的数据中心,“X”是本地企业建设的数据中心。下步,要持续提升普惠算力供给能力,根据城市数智化转型、新型工业化发展需要,适度超前壮大本地算力规模,集中资源力量打造城市万卡计算集群,逐步提升智算占比,推动通用计算、智能计算、超级计算协同发展。支持重点产业园区配套建设边缘算力设施,引导边缘计算中心与变电站、基站、通信机房等协同部署。加大算力资源统筹力度,结合算力需求、时延要求、企业诉求,编制“算力地图”,科学规划算力设施布局。优化“算力券”管理使用办法,充分发挥“算力券”的调节作用,用好用足有限的算力资源,有效降低企业算力成本。积极推进算网深度融合,依托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建设,提高算力网联传输效率,实现市内算力资源的低时延连接,推动大带宽、低时延的全光接入网络广泛覆盖。

  融通数据要素,夯实大模型语料供给

  大模型尤其是多模态大模型能力的涌现,需要文本、视觉、音频等各类海量数据集语料库。宁波作为全国首个建设城市数据空间的副省级城市以及全国首批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DCMM)试点地区,要加快完善数据供给体系,发挥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优势,持续加大各类公共数据、物联感知数据、视频数据等归集力度。面向石化、汽车等行业垂直大模型的训练,优先在工业、港航、医疗等领域建设一批具有宁波特色优势的高质量行业数据集和知识库,推进工业数据集建设。支持各行业龙头企业、链主企业、平台型企业加强企业数据治理,融合行业数据和专业知识库,建设各类高质量专业语料库。优化数据资源流通环境,不断完善“三台一链”数据交易市场体系,推进数据交易市场互联互认、一体化协同发展,持续推进港航物流、纺织服装、金融服务、医疗健康等行业数据流通平台建设。

  推动场景落地,丰富大模型赋能应用

  丰富的应用场景是国内大模型发展的巨大优势。要大力推动大模型赋能科技创新,围绕新材料研发、未来诊疗等前沿领域,支持高校院所开展大模型引领下的AI4S(AI for Science,指科学智能)能力建设,探索构建“人类科学家+AI大模型科研助手”的人机协同科研新模式,实现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研究范式变革,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推动大模型赋能实体经济,在制造业领域,拓展大模型在研发设计、中试验证、生产制造、运营管理等场景融合应用。围绕智能驾驶、人形机器人等重点行业,推动吉利星睿大模型等打造成为标杆性的行业大模型。在服务业领域,推动大模型技术在金融保险、医疗健康、港航物流等行业应用,开发建设PioStar金融大模型、九为华为中医药盘古大模型、港口大模型等。推动大模型赋能城市数智化转型,加快建设宁波城市大模型创新联合体,打造一批多模态大模型,支持风华苍鹭等大模型赋能智慧交通、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等重点领域,推动大模型在政务服务、行政办公等领域落地应用。

  支持多元发展,构建大模型创新生态

  大模型具有基础资源门槛高、产业集群效应强和潜在垄断性大等特点,后发企业难以快速形成行业积累实现追赶。为实现宁波大模型产业的竞速赶超,亟需加快构建大模型创新生态。鼓励多元主体创新研发,开展大模型关键技术攻关,通过揭榜挂帅等方式加快突破模型算法技术。支持大优强企业、行业龙头企业围绕自身需求,依托通用大模型打造行业级大模型或企业级大模型。着力发挥甬江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等高能级平台优势,大力引进培养大模型领域的高端创新人才团队,引领全市大模型技术创新。要构建产业孵化培育生态,支持建设人工智能大模型创新中心、赋能中心等平台,推动算法模型的可信化、模块化、系统化和平台化服务。支持大模型创新引导基金建设,探索算力和语料作价入股等模式,加大对大模型创新型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构建高水平开源开放生态,推动人工智能大模型领域自主可控开源社区和开放创新平台建设,打造模型即服务(MaaS)新范式,引导开源模型和工具入驻开源社区,向各类主体提供模型、数据、工具链等公共服务。

  (作者为宁波市工业和数字经济研究院副院长)

编辑: 李磊明
 法治精神生存条件 不能缺少主张
去年,省委省政府经过10多年积极部署推进的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工作尘埃落定。宁波舟山港实现了实质性一... 详细
习近平总书记2·19和4·19两次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科学回答了事关新闻舆论事业...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