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菀:发展传统浙派文艺的多维路径
盛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而实现这个目标,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文艺和文艺工作者的重要作用。文艺事业作为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和引领作用。彰显地方文化特色的浙派文艺资源不仅蕴藏着厚重的传统文化与经典特色,更具备扎根浙江土地的独特性与稀缺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绍兴莲花落、金华道情、温州鼓词、海宁皮影戏等民间曲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浓厚的地方生活气息与民间智慧,至今在浙江村镇仍有极高的人气;甬剧、婺剧、越剧等传统戏曲的影响力从浙江乡村扩散至城市,当代推陈出新的优秀作品甚至受到全国各地群众的喜爱,满足了人民大众的文化与审美需求。当下,要从民间人才培养体系、数字文艺新模态、文艺批评话语体系三个维度来传承好、保护好、发展好传统浙派文艺。
在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下,构建并完善浙派非遗艺术民间人才的培养体系,有助于为生产出优秀作品注入源自人民生活的灵感。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便确立了无产阶级文艺的党性原则。我们既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再回到群众中去,也要坚持党的领导,站在党的政策立场上来进行文艺创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真正做到了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才能发挥最大正能量。因此,树立基层党委对文艺工作的领导,贯彻执行党的文艺方针政策,重视党组织对浙派非遗艺术民间人才的引导和团结,在遵循文艺创作规律的前提下加强艺术人才的党性培养,保证基层文艺阵地的政治性、规范性,是开展人才建设工作的根本前提。浙派曲艺与地方戏源远流长,历史上由民间艺人创制并在基层传播,在当代,各种艺术形式大多被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受到相关政府机构的资助,地方剧团得到更为体系化的传承发展。然而,浙派曲艺与地方戏曲能够薪火相传至今的生命力来自民间,将其纳入政府保护和剧团建制之下某种程度上可能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为技艺传承和艺术家生存提供了保障,另一方面却使浙派文艺面临民间属性被消解的可能。曲艺与地方戏长久以来沿袭着口传心授的授业方式,这种传承方式虽然缺乏专业化和规模化,但却极其讲究从业人员的艺术素养与悟性。同时,基于与观众互动交流的丰富实践,传统文艺工作者的创作和演出往往具备充满民间智慧的艺谚艺诀。因此,浙派文艺人才的挖掘与培养要根据其艺术特性,有教无类、不拘一格。目前,浙派非遗艺术人才构成主要有两大类,即由民间艺术传承人转型而来的社会主义文艺工作者和专业艺术院校的学生。大量对曲艺和地方戏痴迷的非职业民间人才则游离于专业培养体系之外,他们尽管熟悉基层观众的审美趣味,却缺乏自身艺术文化素质提升的渠道。因此,要在党的领导下从民间选配一些德才兼备、艺术造诣较高的民间业余从业人员,科学地组织教学活动,将其扎根基层群众的创作表演优势放大,形成阶梯式的人才培养体制,为浙派非遗艺术民间人才提供发掘和培育路径。
发挥浙江特有的数字文化优势,拓展浙派文艺线上线下多模态传播新路径,让传统文艺呈现创新性的新姿态,扩大在基层群众中的影响力。“数字+文艺”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催生的新模式和新理念,要让高质量的浙派文艺作品依托浙江迅猛发展的数字文化产业,不断破圈、下沉。例如,在用好现有数字文化馆平台的基础上,将优秀的作品片段以短视频的方式授权在更多的多媒体网络平台发布,带动浙派文艺的宣传推广。再如,遵照《文化和旅游部关于规范网络演出剧(节)目经营活动、推动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的通知》的管理要求,选取经典作品的现场演出开设网络直播,打造浙派非遗艺术专属的“线上舞台”,通过树立文化品牌来合理合法地直播完整作品,避免侵犯版权。借由互联网“线上舞台”扩大观众群体、提升浙派文艺的影响力,同时用“演出+直播”的市场化模式促进文艺行业精心创作更为优质的作品,增加线上直播收益。此外,鼓励艺术家特别是演职人员用线上面对面的形式触网直播,与观众互动交流、呈现作品的幕后创作和排练、用直播镜头直观地宣扬孕育浙派文艺的各地风土人情。这种艺术家与观众零距离云见面的形式,为观众带来更为便利和直接了解浙派文艺的渠道,对艺术人才的传承发展不无裨益。资深艺术家打破舞台演出的时空限制,让戏曲、曲艺等非遗艺术破圈走向大众,在获得更多流量的同时能够恪守艺术尊严,避免过度商业化娱乐化。年轻艺术家则可通过直播获得更多的关注和演出机会,通过数字化传播手段出圈甚至快速成名,有助于濒危非遗艺术人才队伍的稳定。浙派文艺如若仅存活于“政府扶持”的温室中,不仅会面临观众流失,还会因与民间性剥离而彻底丧失艺术魅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的一切创新,归根到底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人民”,“关在象牙塔里不会有持久的文艺灵感和创作激情”。因此,利用好浙江数字文化优势,令浙派文艺受到更多寻常百姓的喜爱,尤其以传统艺术、现实生活、当代传媒相结合的模式来吸引年轻观众的关注欣赏,让他们在民族艺术的审美中激发起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
建构清朗优质的文艺批评话语体系,明确浙派文艺评论的主体性,提高评论的专业水平,充分发挥文艺评论引领作用的同时倾听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应高度重视大众对传统浙派文艺的审美体验,形成畅通的文艺评论渠道和反馈机制。从各级文艺评论组织到深入浙江乡村基层的文化特派员,都要深入践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习近平文化思想,敢于对文艺作品褒优贬劣、激浊扬清。当下,浙派文艺面临着传统与现代的分野、身处中国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大潮,创作既应传承优质经典,也应勇于先锋性探索,做到优质而生、博观约取。在文艺创作的不同环节,只有自上而下地形成说真话、讲道理的风气,贯彻党的文艺方针、站在人民立场、遵循文艺规律对作品的质量发表实事求是的看法,对不良思潮、低级趣味、拜金媚俗敢于批判,对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有深入实践的体悟,才能为浙派文艺出优质精品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并结合浙派文化基因和美学精神,我们不难得出:只有在意识上充分重视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和民间文艺传承传播,在实践中坚守浙江广大劳动人民智慧创造的主体性,在新技术不断演进迭代的新时期实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继承传统,守正创新,让传统浙派文艺不断焕发新的华彩。
(作者单位:浙江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法治精神生存条件 不能缺少主张 |
去年,省委省政府经过10多年积极部署推进的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工作尘埃落定。宁波舟山港实现了实质性一...
详细
|
习近平总书记2·19和4·19两次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科学回答了事关新闻舆论事业...
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