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景伟:社区治理要有“数”
翟景伟
“数”是事务发展标准化、具象化、规范化的直观体现,从某种程度上讲,治理现代化也是治理参与主体、要素等各类“数值”优化组合、有机耦合的过程。社区工作者作为社区治理服务的重要执行力量,每天面对千家万户的需求、千头万绪的工作,必须对社区治理的各方面、全链条做到心中有“数”,练就治理服务“活的本领”,下好绣花真功夫,才能持续夯实国家治理底座,建好居民美好家园。
摸清居民需求“底数”。服务是最好的治理,居民需求是社区治理的主攻方向。社区工作者应树牢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的理念,努力做到与居民群众面对面、心贴心,注重“普遍走+重点访”“大脚板+大数据”相结合,房前屋后聊一聊、线上线下听一听、家里家外看一看,多渠道问需于民,多形式问效于民,广泛听取居民对社区建设、为民服务、基层自治等方面的意见建议,广泛排查家庭婚恋、邻里矛盾、反诈防骗、安全隐患等方面问题线索,全面找准居民急难事、愁盼事、关键事,全方位掌握居民需求的新情况、新特点、新变化,记好“民情日记”,健全“居民底册”,实现居民所思所想所盼“一口清”,切实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求,我有所为”。
掌握可用资源“全数”。充分挖掘整合社区可利用、可调动的所有资源是提高治理质效的重要基础。社区资源从类型上看主要有人力、物力、财力、文化、组织等资源,从来源上看主要是自身固有的基础资源、政府保障的下沉资源以及社会支持的共治资源。无论是条块保障的还是社会资助的,抑或有待挖掘的,只要有助于社区发展、满足居民需求、解决社区问题,均应该积极联结对接。要以社区为主阵地、主枢纽,灵活运用互联共享、购买服务、公益创投、众筹微治等形式,用好行政化资源,盘活社会化资源,实现资源与需求精准匹配,推动社区问题解决、居民需求满足,实现可持续发展。
寻求最优共识“约数”。社区治理离不开群众参与,只有想在一起才能干在一起,才能激发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能动性。共识来自议事协商,也来源于文化养成和规则约束,更是出于对生活共同体建设的坚守与推动。办好涉及居民的事就要做到“有事好商量、有地可商量、有人促商量”,健全“说、议、办、评”的议事程序,完善上下贯通的协商体系,建设贴近居民的说事平台,用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解决治理中的问题。也要充分发挥社区文化化风成俗、凝聚人心的作用,集思广益修订完善社区公约、业主规范、自治章程,丰富邻里文化活动,传承弘扬好家风好家训,增强居民的主人翁意识,引导居民从社区事务“旁观者”“陌生人”变成“推动者”“合伙人”。
创新探索治理“招数”。社区治理是一个涉及多方参与、多维互动的过程,关键是坚持党建引领,内核是做好协商共建,重点是解决愁盼问题,目标是推动有序发展,生命力在于维护好各方切身利益。社区治理机制方式既要延续性发展,也要创造性转化,既要从“高”处布局,也要从“微”处着手,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汇聚基层首创智慧、提升群众工作能力,如加强文体类、互助类、公益类“微组织”建设,以组织团结凝聚居民;挖掘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特长“微领袖”,以骨干示范带动居民;创新小改造、小心愿、小集市等“微项目”,以身边实事唤醒居民。
提高群众幸福“指数”。治理成效好不好关键要看辖区居民幸福指数高不高,要把解民忧、安民心作为治理之本,坚持用社区“辛苦指数”提升居民“幸福指数”。要建立品质意识、品牌观念,围绕社会关注的热点、群众关心的难点、发展关切的堵点,如电梯加装、托育养老、停车充电、扶弱帮困等,画好基层治理“同心圆”,实现为民服务“零距离”,切实处理好群众大小事、急难事,不断提升居民的归属感。同时要高度关注居民的满意度,要把群众评价作为治理“最后一米”,针对每个项目的解决过程、实施力度、落地效果开展测评,根据调查结果举一反三,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让群众口碑不断集聚在基层,着力提升居民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和满意度。
法治精神生存条件 不能缺少主张 |
去年,省委省政府经过10多年积极部署推进的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工作尘埃落定。宁波舟山港实现了实质性一...
详细
|
习近平总书记2·19和4·19两次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科学回答了事关新闻舆论事业...
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