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首页

搜索 邮箱 网站地图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理论 >> 茶座

崔好丽:“屏幕之勇”与“现实羞涩”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2024-12-11 08:59:02稿源:中国宁波网

  崔好丽

  在信息时代的潮汐中,一群特别的存在悄然浮现——他们被称为“AB面青年”。这类青年在线上社交舞台上活跃非常,微博、抖音、小红书平台依次切换;而在现实生活的社交场域中,却常感不安,小心翼翼,不敢轻易展露锋芒。这一现象背后,是对现代社会大学生青年社交模式的深刻映射,值得思政工作者深究。

  屏幕之“内”与现实之“外”

  随着“i人/e人”“浓人/淡人”等新颖词汇频繁登上热搜榜单,“社交恐惧”青年的心理境遇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切,尤其是00后、05后的青年大学生,他们当中许多人自认深受“社交焦虑”困扰。究竟是何种力量推动着线下温婉宁静、线上热烈狂欢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亦或是说,为何线上社交能如此轻易俘获众多年轻人的心?

  群体归属:亲密关系的“新名片”。你可能见过这样的自我介绍:“我是infp/enfj”“我已加入xx门”等介绍已成为z世代的显学,大大的文字标签在青年大学生的微信状态中,在虚拟平台上,他们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互动场景与社群,高效地筛选出共鸣与认同,增强自信心与表达欲望,同时保障了情感的适度宣泄。这一过程不仅提升了个人魅力与归属感,也为他们提供了安全、可控的社交试验田,能在保证隐私与自我安全感的前提下,自由探索人际关系的无限可能性。

  社交孤岛:数字时代的“边界感”。线上群体社交契合了当下青年推崇的“轻量化社交”哲学。在线上,借助文字图像、表情包为主要媒介,既能减轻即兴反应的压力,又能为自己预留思考的时间,营造适宜的社交间距,减少了即时回应的要求,个性敏感的“i人”青年大学生得以在这一平台上演绎最真实的自己,无需刻意迎合或伪装,每一句文字、每一张表情符号都是内心世界的真诚投射。这种无障碍的自我展示,催生了一份前所未有的安心与自在,让人们在纷扰的世界中找到一处灵魂栖息之地。

  情感状态:自我防御的“保护色”。 在线上社交的框架内,个性敏感的青年如同探险家般勇敢探索未知的自我,没有严厉的眼睛监视,也没有严格的规矩约束,有的只是同龄人“momo”大军对他们包容的态度,鼓励青年敞开心扉,探索更深一层的身份认同。社交平台聚集了各种兴趣小组与支持社群,青年人更有机会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建立深厚的社交纽带。特别是在面对挫折或挑战时,来自社群的支持与鼓励,能够显著增强个体的心理韧性。

  镜像之“内”与世界之“外”

  线上社交之所以对许多青年大学生构成强大吸引力,除了能满足心理慰藉的需求外,还在于它赋予了个体社交方式的灵活性与自由度,使人们在复杂的现代社会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安逸地带,实现自我价值与情感需求的双重满足。那么面对青年大学生的镜像人生,我们不妨“让子弹飞一会”,不要着急给青年大学生贴标签,而要用辩证包容的眼光去接纳,如何引导,减少青年过度依赖镜像之“内”,从而转向世界之“外”,我想,不妨这样试试。

  以线下互动为半径扩大朋友圈。在数字互联的时代脉络下,线上社交犹如一把钥匙,开启了线上—线下的新门径。利用互联网平台提升社交技巧,并在现实与虚拟之间架起桥梁,不仅能够拓展个人的生活视野,还能促进心灵的深层治愈。从线上初识到线下相聚,这一过程见证了友情的升华——从数字屏幕上的字符交流,进化为现实生活中的温暖拥抱。例如,“搭伴社交”这一新兴趋势,让年轻人在共享用餐、旅行等各种具体情境中,实现了深层次的链接。这些精准匹配的兴趣小组,不仅丰富了社交形态,也让社交关系更加立体、健康,线上社交作为一种中介与过渡工具,构建双向互动的社交模式。

  以学习生活为深度感知社交圈。深化线上学习与现在社交的融合,还可以采取“线上-线下共享经济”的理念,与他人交换资源与知识。比如,组建互动学习小组,互相答疑解惑,共同攻克难题;或是参与项目合作,实践所学,检验理论的同时,也能增进团队协作能力。青年群体在学习与生活的交织中,应将过多的注意力由“社交”转向“学习”,构筑良性循环的社交圈,青年能够成长为更具竞争力与影响力的社会个体,同时享受充实且的社交。

  以正向情绪为目标构建生活圈。网络上很火的“二十分钟公园效应”也许会给我们带来别样的启示,向内寻求同一体来源于自己情绪的缺失,想要通过线上的社交来供给自己缺失的情绪价值,但这往往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而是要学会与自身对话,接纳不完美的自己。不如将“社恐”的坏情绪放置于公园中,投入到具体的、鲜活的、真实的自然离去寻找生活的答案,比如“生活无解,户外撒野”“户外草坪音乐节”等。

  “没有人永远年轻,但永远有人年轻。”思政工作者不应着急给年轻人贴标签,无论是镜像内还是世界外,年轻一代会给出他们在这个时代的答案,他们有情怀、有拼劲儿、有网感,已经成为主流舆论场上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既有自我调侃的幽默,也有针砭时弊的锐利;他们既怀揣梦想,也脚踏实地,以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的责任担当。作为思政工作者,不应急于下结论,而应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倾听每一个青春故事背后的声音,理解这份独属青春的热情与困惑,迎着“青春的味道”去,深入青年的“数字领地”,开展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青年的工作,创造与青年的深度对话,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力与吸引力,将思政教育不仅存在于课堂,更存在于“云端”。

编辑: 李磊明
 法治精神生存条件 不能缺少主张
去年,省委省政府经过10多年积极部署推进的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工作尘埃落定。宁波舟山港实现了实质性一... 详细
习近平总书记2·19和4·19两次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科学回答了事关新闻舆论事业...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