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启钱:生活中不可承受之“作”
吴启钱
陷于婚姻家庭危机的人中,因另一半“作”而想要离婚的,占有一定比例。这说明越来越多的人讲究婚姻家庭生活的质量,也说明,在影响婚姻家庭生活的诸多因素中,“作”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存在。
“作”通常表现为无理取闹、故意制造矛盾、情绪化严重等。比如,频繁无故的争吵,为小事大发雷霆,甚至无明显原因就挑起争端;过度依赖情绪来传达诉求;试图通过情感操控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不顾对方感受;缺乏自我反省,总是将问题归咎于对方,拒绝承认自身的问题。“作”的人,有老有少,有男有女。无论男女老少,在这场名为“作”的戏剧中,往往不自觉地扮演着加害者与受害者的双重角色,让本应温馨和谐的生活变得难以承受。
在恋爱关系中,一些人会因为对方的一点忽视或不合心意,便大发脾气,甚至以分手来测试对方的在乎程度。这种“作”,本质上是对感情的不负责任与挥霍。真正的爱情,需要双方的包容与理解,而非无尽的试探与消耗。
在婚姻生活中,“作”的破坏力,堪比欺骗、家暴和贫困。实际上,欺骗、家暴和贫困,既可能是“作”之因,也可能是“作”之果。当然,欺骗与家暴,本身也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作”。“作”不仅会损害夫妻间的信任基础,还会导致双方情感上的疲惫,长期下去可能引发抑郁症等严重的心理问题。“作”还会让孩子在一个充满紧张和冲突的家庭环境中长大,对孩子的成长造成负面影响。
总之,婚姻中的一方,一旦陷入了“作”的漩涡,就会将原本可以明媚的日子,搅得风起云涌。于是,离婚就可能被提上“争吵日程”。只不过,如果一方试图以离婚来解决问题,往往加重另一方的“作”,直到循环反复,最终双双崩溃。婚姻问题专家说过,人心一般不会死在大事上,但那些一次一次的小失望,却会成为致命伤!
在亲情与友情中,“作”同样不会缺席。“作”的人,有时会对最亲近的人无理取闹,将他们的宽容与理解视为理所当然,直到某一天,这些温暖的光芒逐渐暗淡,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一直在用“作”的方式,一点点消磨着这份珍贵的情谊。
严格来说,“作”并非有意,或者说并非“故意”。它的外因可能是日子太顺,生活太闲,爱好太缺,“事不够,作来凑”。它的内因则是不安、空虚无聊,或是对自我价值的迷茫。一些人的“作”,是其内心深处的不安全感所致,试图通过一些极端的行为或情绪来填补这份空白,寻求关注和确认,证明自己的存在。而那些“依赖性人格”,常常过度依赖伴侣提供的情感支持和认可,一旦需求未得到满足,便以“作”作为抗议手段。还有一些人,早年经历的情感创伤,加上成长环境中缺乏正确的情感教育,就会在成年后的关系中表现出过度敏感和防御性。
“作”不仅侵蚀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更在无形中扭曲着我们的生活。它让我们变得焦虑、敏感,对生活中的一切都充满了怀疑与不满;它让我们忘记了生活的真谛,忘记了如何去享受每一个简单的瞬间,忘记了真正的幸福往往藏匿于平凡之中。在“作”的驱使下,我们可能会放弃原本的梦想,转而追求那些虚无缥缈的认同感;我们可能会忽视身边的美好,只专注于那些微不足道的瑕疵;我们甚至可能会失去自我,完全按照他人的期望生活,只为换取一句“你真棒”。
这样的生活,如同被束缚在一张无形的网中,让人窒息。
要打破这一困境,需要的是自我觉醒,静下心来,倾听内心的声音,找回那份被“作”所掩盖的真实自我,找到内心的平静与满足。需要的是学会感恩与珍惜。在这个世界上,没有谁欠我们什么,包括父母、伴侣和朋友。他们的付出与陪伴,是最宝贵的礼物,而非理所当然的存在。一个人懂得感恩,便不会轻易用“作”去伤害那些爱他(她)的人,而是会更加珍惜共度的每一刻。需要的是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丰富精神世界。一个拥有丰富精神世界的人,往往不容易陷入“作”的泥潭。
“生活不是等待风暴过去,而是学会在雨中翩翩起舞。”生活中的不如意十有八九,面对困难与挑战,与其选择逃避或“作”,不如勇敢地站出来,积极寻找解决之道。每一次胜利,都是对自我的一次超越,也是对生活的一次深刻理解。
法治精神生存条件 不能缺少主张 |
去年,省委省政府经过10多年积极部署推进的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工作尘埃落定。宁波舟山港实现了实质性一...
详细
|
习近平总书记2·19和4·19两次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科学回答了事关新闻舆论事业...
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