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厚明:反对和警惕 戴高帽式“语言贿赂”
王厚明
中国是文明古国和礼仪之邦,自古人与人交往有诸多礼仪和规矩。昭示身份、地位、职业等信息的称呼,在维护社会秩序、规范社会关系的同时,也携带着尊卑贵贱的等级观念和悦权媚上的世俗眼光。
审视如今各种人际关系场境的称呼,不难发现这种遗风旧韵犹在。职场中,普遍存在称呼“戴高帽”的现象:以正职称副职,如称副局长为局长等;以实职称虚职,如称某处室科员为“处长”等;还有的江湖气十足,如称领导为“老大”“老板”,称同事为“哥们”“兄弟”,等等。
在社会交往传统文化中,历来有“高看一眼,高捧一级”以体现尊重、维系感情的情况。有的人认为以正称副、称兄道弟,没必要上纲上线。这显然是没有看清某些称呼背后的底层逻辑,有必要一探其本质及危害。
刻意奉迎的语言贿赂。“巧言令色,鲜矣仁。”刻意将副职叫成正职,以此讨好上级,奉承领导,从某种程度讲,是一种“语言贿赂”。“语言贿赂”的背后,在于权力崇拜和媚上文化。由于没有什么成本和风险,又可达到悦上利己的目的,一些人对此趋之若鹜。他们看重的往往是被称呼人的资源、权力和关系,顺着、捧着、迎着、抬着,目的就是献媚取宠,攀附权贵,为己谋利。
自我麻醉的虚荣按摩。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一些身居高位者、拥有资源者,很享受被人“高看一眼”的顶礼膜拜,在一声声“拔高”的奉承中变得飘飘然。究其根源,是一些人官本位思想和虚荣心在作祟,内心深处“官”念扭曲、私心过重,也让阿谀奉承、溜须拍马、献媚邀宠有了市场。这助长的是吹捧之风,损害的是政府形象,搞乱的是干群关系,其危害绝不可小视。
口舌画圈的势利交际。少数党员干部受官僚主义、宗派主义、江湖习气等不良风气的影响,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互称“哥们”“兄弟”等,下级称呼上级“老板”“老大”,甚至把它当作“认门子”“进圈子”“站队伍”“拜码头”的必修课。长此以往,只会让党内同志间原本的平等关系扭曲成主仆关系、依附关系,将“江湖义气”凌驾于组织原则之上,破坏党内民主,损害公仆形象,污染政治生态。
古人云,“巧言乱德”。称呼“戴高帽”,不仅会让心术不正的人钻空子,还容易滋长官僚主义作风,拉远党群、干群之间的距离。须知,逆耳之言常听,阿谀奉承当忌。当面抬高并不等于真心尊重,称兄道弟并不代表真情实谊。
正确的场合、恰当的称呼,可以反映一个人的品行素养,增进双方感情。无论什么职业和身份,称呼都应实事求是、真实准确、相互尊重,既不刻意抬高、也不有意贬低,既不吹捧献媚、也不盛气凌人,真正体现真诚、尊重、团结。
“党内一律称同志”,是党的优良传统。早在1959年,毛泽东同志就提出,“建议党内一律用同志称呼,不要以职务相称”。1965年,中央专门下发了《关于党内同志之间的称呼问题的通知》。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强调,“坚持党内民主平等的同志关系,党内一律称同志”。将党内互称“同志”上升到管党治党的新高度,促进营造良好的党内政治文化。在党内互称“同志”,就是要让党内关系更简单、更清爽、更纯洁,就是要让党内政治环境更融洽,全党志同道合、同心勠力、众志成城。
“党内不准搞拉拉扯扯、吹吹拍拍、阿谀奉承”,要大力倡导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规规矩矩的上下级关系;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应自觉剔除官本位思想,带头抵制纠治各种非规范称呼,摒弃江湖习气,严防拉帮结派,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
规范称呼,就是整肃组织纪律。无论是党内,还是党外,无论是身为上级或师长,还是拥有资源或优势,都要警惕和反对“语言贿赂”,严格规范相互称呼,及时纠正“戴高帽”现象,不为巧言美语所惑,不让心术不正者投机钻营,真正建立纯洁文明、团结和谐的同志关系。
法治精神生存条件 不能缺少主张 |
去年,省委省政府经过10多年积极部署推进的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工作尘埃落定。宁波舟山港实现了实质性一...
详细
|
习近平总书记2·19和4·19两次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科学回答了事关新闻舆论事业...
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