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首页

搜索 邮箱 网站地图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理论 >> 茶座

梁发芾:“闻谤而怒”阻塞言路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2024-09-06 09:44:28稿源:宁波日报

  梁发芾

  毛硕为曹州刺史,有书生投书于硕,辞涉谤讪,僚属皆不能堪。硕延之上坐,谢曰:“使硕常闻斯言,庶乎寡过。”士论以此嘉之。夫古帝王设谤木,使庶人谤于路,商旅谤于市,无非欲闻谤以知政事之失,而日迁于善也。居州县之职,事丛于猬,安得无错!正宜风听胪言,以自改涤,若闻谤而怒,其亦谬于圣贤之道矣!

  这是清代袁守定《图民录》记载的一则故事。“谤”,是批评的意思;胪言,即传言,流言,群体之言。这段的大意是,金朝时期的毛硕任曹州刺史时,有书生写信辱骂他,毛硕手下都无法忍受。毛硕却请他上座,感谢他说:“如我经常听你的话,就可少犯错误。”当时人听说后都夸奖毛硕。古代帝王设立谤木,允许庶人和商人在道路和集市随时随地议论和批评时政,无非是想由此了解政事的得失,不断提高治理水平,走向善治。州县官每天遇到的事情像聚集的刺猬毛一样多,哪里能够保证不出现错误。这种情况下,正应该广泛听取各种议论,改正自新。如果听到议论尤其是批评的话就勃然大怒,这也与圣贤之道相违背。

  古代中国,理论上是非常重视听取民间百姓意见建议的,而且也有一些有意义的措施。比如周代设有采诗官,每年春天,采诗官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周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这些没有记录作者姓名的民间作品,就形成古代诗歌总集《诗经》的《国风》,是《诗经》的多数部分,也是最有价值的部分。另外,据说舜的时代就设立诽谤木,要求人们把意见刻写在上面。而所谓诽谤木,就是后来的华表。纸张出现后,人们也可以把意见贴在华表上。

  有效治理的必要前提,是掌握和了解足够的信息。老百姓作为治理的对象,对于治理的内容、治理的方式、治理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当然会有切身感受。如果治理者能够随时感知和了解这些感受,掌握他们表达的意见,随时调适治理方式,获得老百姓更大的配合和支持,就会取得更好的实效。所以,好的治理必然是双向的不断的信息交流过程,在治理者和被治理者的互动中不断调适的过程。

  相反,如果治理过程中信息闭塞,官员不愿意或不能够了解百姓的感受和看法,那么,就只能是单向的命令服从模式。当出现不适应现实或不利于百姓的情况后,因为信息的缺失而无法及时调整,最终小问题就会积累成大麻烦。

  老百姓表达感受或意见,不可能全都中规中矩或符合程式礼仪,有些是情绪化的,有些用词也不文雅,有些甚至可能有谩骂指责。但无论如何,官员可以从这些表达中了解到老百姓的感受和想法,测试治理的效果,做出调整和改革。所以,即使有些老百姓表达的方式是激烈的甚至粗暴的,官员也要认真听取,要有闻过则喜的雅量,而不是“闻谤而怒”。正如毛硕所说,能够听到批评的声音,才可以修正错误,把事情做得更好。如果一听到老百姓的不满甚至批评,就勃然大怒,甚至采取措施压制,那就必然导致信息的隔绝和淤塞,想提高治理效能,自然是不可能的。

编辑: 李磊明
 法治精神生存条件 不能缺少主张
去年,省委省政府经过10多年积极部署推进的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工作尘埃落定。宁波舟山港实现了实质性一... 详细
习近平总书记2·19和4·19两次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科学回答了事关新闻舆论事业...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