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首页

搜索 邮箱 网站地图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理论 >> 社科苑

方东华:王阳明君子人格论述的基本内涵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2024-08-27 09:27:23稿源:宁波日报

  方东华

  “君子”是传统中国人的理想人格诉求,君子观对中国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都产生深远的影响,成为自古及今仁人志士道德践履的力量源泉。阳明被谪贵州龙场期间,特别着意于对君子的论述,先后写有《玩易窝记》《何陋轩记》《君子亭记》《宾阳堂记》,被称为“龙场四学记”。龙场之后,君子之称谓也屡被王阳明提起。依据王阳明一生所言所行,从立身、处事、为官、治学等四个方面,可以窥见其君子人格论述的基本内涵。

  君子立身:以仁为本,仁以爱人

  儒家的学说,是以仁为核心的学说。程颢说:“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智信皆仁也。”朱熹说:“盖仁之为道,乃天地生物之心,即物而在。”程朱都把求仁看作君子道德修养和立身处世的根本目标。与程朱一样,王阳明也把求仁看作是孔孟之学的传统。他说:“孔孟之学,惟务求仁,盖精一之传也。”在王阳明看来,人性的本然,即《中庸》所谓的中或道心,不是别的,而是仁。

  王阳明认为,仁是人心,是人之所以为人之所在,即君子立身之本。他说:“仁,人心也;良知之诚爱恻怛处便是仁。无诚爱恻怛之心,亦无良知可致矣。”在王阳明看来,所谓人心、良知,说到底就是仁。无仁就无人心、良知可言。因此,仁就是体,是“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者”,而经礼、曲礼等不过是仁体的流行发用。

  王阳明所谓的仁,其基本含义是爱人。樊迟问孔子何为仁,孔子答以“爱人”。爱人利人,这是仁的基本精神。王阳明带兵,反复强调不以多杀为功,只是以平叛为主。王阳明主政,反复强调仁民爱物,视人溺有如己溺,人饥有如己饥。王阳明讲学,反复强调有教无类,来者不拒。这些表现出他的仁心就是爱心。那么,求仁要从何做起呢?王阳明把仁看作是心的本体,强调一定要从自己心上去求,而不是外于己心于物上去求。王阳明批评了世儒心外求仁的习气。他说:这一心上求仁的至理,本是尧舜禹汤的一贯之传,但在后世,却蔽而不讲。

  君子处事:立诚去伪,谦虚去傲

  诚是儒家极为重要的道德范畴,《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是什么呢?王阳明解释:“夫诚者,无妄之谓。诚身之诚,则欲其无妄之谓。”又说:“为学功夫有深浅。初时若不着实意去好善恶恶,如何能为善去恶?这着实用意便是诚意。”王阳明对于诚的这些解释,突出了无妄和着实用意。

  进而,王阳明对诚做了心本体的解释,认为诚实心之本体,有诚,发于事亲则孝,事兄则悌,事君则忠,交友则信。无诚,则忠孝信悌都要流于虚伪。他说:“圣人之学,诚焉已耳。是故以事其亲则诚孝尔矣;以事其兄,则诚弟尔矣;以事其君,则诚忠尔矣;以交其友,则诚信尔矣。是故蕴之为德行矣,措之为事业矣,发之为文章矣,是故言而民莫不信矣,行而民莫不悦矣,动而民莫不化矣。”在王阳明看来,诚不仅是独立的君子人格,还统帅其他诸德。

  王阳明竭力反对骄傲,他说:“今人病痛,大段只是傲。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王阳明指出骄傲的种种危害:骄傲会自高自大,不肯屈居人下,所以为子而傲,就不能孝;为臣而傲,就不能忠;为弟而傲,就不能悌;交友而傲,就不能信。至于为君而傲,亦不能仁;为父而傲,亦不能慈;为兄而傲,亦不能友。大凡人之恶行,虽有大小,皆由傲慢胜心而来。反对骄傲必然要提倡谦虚,因为“傲之反谓谦,谦字便是对症之药”。王阳明认为,大凡古圣贤,没有不笃于谦恭的。他还特别强调,谦虚并非只是外貌卑逊礼人下己,重要的是心中恭谦,常见己过,善见人长。

  君子为官:为政以德,勤政守职

  为政以德,一方面,是把道德作为政治的主要手段。王阳明认为:“君子之政,不必专于法,而在宜于人;君子之教,不必泥于古,而要入于善。”也就是说,立政治民,重要的是要有道德高尚的人当政,而不在于制定严密的法网。另一方面,也是为官者对自身的道德要求。王阳明在《龙场生问答》中说:“君子之仕也以行道。不以道而仕者,窃也。今吾不得为行道矣。虽古之有禄仕,未尝奸其职也。”意思是说,君子如已仕不能“奸其职”,不能占着位置不做事,而应该身其位而有其政;君子应仕,也并非只为脱离贫穷,而应该有更高的道德追求,即“为道”,这个道,就是君子之道。

  王阳明的为政以德,就其举措而言,主要是兴教化,美风俗。王阳明认为天下之患,莫大于风俗萎靡而不觉,譬如潦水赴汤,浸淫泛滥,开始的时候似无所害,及至后果,奔驰溃决,为害非细。王阳明的为政以德,还包括以佚道(安民之道)使民的内容,也就是说,政策措施如果从民众的利益出发,虽劳不怨。在王阳明看来,德与政是内外一致的关系,有其德必有其善政。执政者要行德治,首要在于修身。执政者唯有修德才能善政,修德与善政是一体的,德其内而政其外,德其体而政其用。

  勤政守职,是古代思想家极为关切的问题。孔子说:“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继承孔子的这一思想,王阳明以农夫治田比喻牧守治郡。他说:“牧守之治郡,譬之农夫之治田。农夫上田,一岁不治则半败,再岁不治则无食,三岁不治则化为芜莽,而比于瓦砾。”农夫治田,勤劳所在,下田可以变为上田;偷懒所至,上田可以变成瓦砾。同样,牧守治郡,勤劳有加,施以教化,穷州可以变为富郡;懈怠所至,惟以聚敛为务,富庶之乡也可变为萧条之地。故政在勤而事在为,富凭人而不凭天。

  君子治学:学必立志,学为圣人

  王阳明非常重视立志,其《示弟立志说》云:“夫学,莫先于立志。志之不立,犹不种其根。”又在《教条示龙场诸生》云:“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

  王阳明强调立志,认为有其志始有其方,无其志则无其事。王阳明引用程子“有求而为圣人之志,然后可与共学”后,发挥说:“人苟诚有求为圣人之志,则必思圣人之所以为圣人者安在?圣人之所以为圣人,惟以其心纯乎天理而无人欲,则必去人欲而存天理。务去人欲而存天理,则必求去人欲而存天理之方。”

  王阳明强调为学立志的重要性,他说:“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是以君子之学,无时无处不以立志为事。正目而视之,无他见也;倾耳而听之,无他闻也。”王阳明强调为学要守得住自己,不受旁物影响。他说:“君子之学,务求在己而已。毁誉荣辱之来,非独不以动其心,且资之以为切磋砥砺之地。”王阳明强调为学必先立志,又主张为学立志必须切实可行,不能凭空悬象、流于空言,不能好高骛远、奢谈立志而不务其实。

  (作者为宁波市王阳明研究院副研究员)

编辑: 李磊明
 法治精神生存条件 不能缺少主张
去年,省委省政府经过10多年积极部署推进的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工作尘埃落定。宁波舟山港实现了实质性一... 详细
习近平总书记2·19和4·19两次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科学回答了事关新闻舆论事业...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