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首页

搜索 邮箱 网站地图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理论 >> 理论特稿

包心鉴:从政治上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规律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2024-07-12 09:53:00稿源:

  包心鉴

  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领导人民长期探索和实践的重大成果,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团结最广大人民,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把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这一科学论断是从政治的高度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规律、全面落实中国式现代化目标任务的根本指针,对于切实加强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领导、确保中国式现代化正确方向、释放中国式现代化强大动力,具有重要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坚持唯物史观的根本立场和科学方法,从无产阶级和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出发,廓清在政治概念上种种片面的、表象的认识,对政治的内涵、功能和作用作出科学阐释。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我们可以对政治的丰富内涵作出科学揭示。政治体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利益和客观规律,是统领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变革的最本质因素;政治是国家的运行和治理;政治集中体现社会主体成员的利益诉求,是关系最大多数人利益实现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只有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政治,才能深刻认识政治的本质、把握政治的规律,从政治的高度能动地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人民为主体的伟大社会变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保证,是对现代化道路的独创性探索,是对人类文明的开创性贡献。正是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等战略性、全局性、根本性政治问题上,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深邃的政治意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远性的政治意义  

  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民族复兴是一种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政治现象。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所特有的政治本质和政治指向,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邃的政治功能和政治意义。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肆意入侵,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腐败无能,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正是从此时起,一批仁人志士发出实现民族复兴的时代呼喊,成为近代以来最具动员力和号召力的政治纲领,无数中华儿女为拯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复兴上下求索、前赴后继,付出了鲜血和生命的代价。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接连而起,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但无不以失败而告终。只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不懈奋斗,才开辟了民族复兴的人间正道,使民族复兴逐步由梦想变为现实。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数代中国人的美好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是近代以来影响中国社会变革最重大的政治现象,更是中国共产党人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把民族复兴由梦想变为现实,关键就在于找到了一条正确道路,这就是中国式现代化之路。经过28年浴血奋斗,我们党领导人民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领导人民开始了中国现代化的蓝图擘画和实践探索。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明确提出并着手实践“四个现代化”目标,到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明确提出并奋力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战略构想,再到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成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造,构成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和内涵深邃的发展逻辑,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人民实现民族复兴这一历史重任上所特有的使命担当和政治智慧。历史雄辩地表明,“中国共产党100多年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追求民族复兴的历史,也是一部不断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历史。经过数代人不懈努力,我们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践有力地证明,中国式现代化走得通、行得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唯一正确的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相互作用、融为一体的历史进程和发展逻辑,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邃的政治内涵和意义。从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来说,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对西方现代化道路与模式的照抄照搬,而是以实现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为核心价值导向,既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具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又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先进本质,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原则来说,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维护和实现人民根本利益,从根本上确保了现代化建设拥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和民心所向。从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来说,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导向。高屋建瓴制定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战略,拓展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有效路径。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艰巨任务,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制度化的政治功能    

  国家问题是政治的核心问题。在当今时代、在当代中国,围绕国家问题的政治变革和政治发展,承担着两个方面重大任务:一是依靠党和国家的力量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二是以制度改革和创新为关键扎实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提升制度现代化水平,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这两个方面的重大任务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上融为一体,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特有的政治内涵和政治功能。  

  世界现代化进程表明,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制度起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远性作用。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为基础和支撑的现代化,这是中国式现代化区别和超越于西方现代化的一个方面,也是现代化进程中具有鲜明政治性的突出表现。  

  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们党在领导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的一次伟大觉醒,这一觉醒突出体现在深化制度改革、推进制度创新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启示我们:制度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问题。”正是牢牢抓住在制度改革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一任务,改革开放有力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持之以恒深化制度改革、促进制度创新,在不断提升制度现代化水平上迈出了坚实步伐、取得了巨大成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由此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全新局面。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新时代的制度改革和制度创新呈现出许多新内涵和新特点,以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为目标导向,以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为改革主轴,从而赋予中国式现代化更加突出的制度化政治功能。正是以制度现代化为导向的改革创新,充分释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政治优势,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注入了强大的制度动力和活力。  

  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制度改革创新的功能更加凸显、任务更加繁重。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坚持深化改革开放”确立为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牢牢把握的一项重大原则,明确强调“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世界局势的深刻变革和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的艰巨任务深刻要求,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必须把制度改革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发挥制度创新的巨大政治效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锚定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总目标,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坚决破除妨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不断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提供有力制度保障。”只有坚定不移地把制度改革推向前进,才能破解前进道路上面临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解决我们这个大党的独有难题,顺利实现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  

  人民在现代化中的主体地位和发展需要,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主体性的政治价值  

  政治的根本基础在于民心所向。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这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条根本经验。这一经验运用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中,集中体现为必须牢牢坚守现代化的人民性方向,始终遵循人民在现代化中的主体性逻辑。  

  人是现代化的主体,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在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中,必须“坚守人民至上理念,突出现代化方向的人民性”。中国式现代化超越西方现代化的根本点就在于,注重人民的主体性和人的素质建设,着力建设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有效避免和防止“资本逻辑”驱动的西方现代化所不可避免导致的利益分化、政治极化、极端个人主义、人的主体性迷失等种种弊端,使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让人民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是中国式现代化所特有的政治价值。现代化从根本意义上说是人的需要的产物,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文明进步的渴望,不啻是现代化的“原动力”。在我国现阶段,人民的需要具有多元性和多层次性,不仅包括物质生活方面的需要,而且包括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需要,并且随着现代化事业的发展,人们对美好生活需求的范围会进一步扩大、层次会进一步提升。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必须紧紧扭住社会主要矛盾,适应人民需要的多元化和多层次性,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进一步增强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进一步激发人民的主体创造力。民心所向是最大的政治,正是在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一核心政治价值上,中国式现代化成为影响当代中国一切方面的最大的政治。  

  不断增强人民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是中国式现代化所特有的政治伟力。“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是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人民是决定性力量。当前,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均处于深度变革之中,这既给人们带来机遇和动力,促使人们紧跟现代化前进步伐,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同时也给人们带来许多新的挑战,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避免产生的某些消极因素会造成一部分社会成员价值观念扭曲、主体意识退化。这就迫切要求把激发人们的主体意识提到重要位置,不断增强对中国式现代化宏伟目标、鲜明特色、本质要求、主要任务、发展阶段、重大原则的认同,以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愿景激励人、鼓舞人、感召人,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社会力量,满腔热情而又脚踏实地地投入到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中来。  

  中国式现代化是最大的政治,内在要求必须从政治的高度切实加强党对现代化事业的全面领导,牢牢坚持现代化建设的人民性方向,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汇聚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磅礴力量。  

  (作者系中国政治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

编辑: 李磊明
 法治精神生存条件 不能缺少主张
去年,省委省政府经过10多年积极部署推进的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工作尘埃落定。宁波舟山港实现了实质性一... 详细
习近平总书记2·19和4·19两次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科学回答了事关新闻舆论事业...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