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孟军:乡村全面振兴的红色密码
邢孟军
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经常通过书信方式,同基层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人士交流互动,勉励大家做新时代的奋斗者。广大基层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人士在总书记回信精神指引下,开拓创新、拼搏奉献,谱写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一曲曲壮歌。
2018年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余姚横坎头村全体党员回信激发的澎湃干劲,就是其中一个缩影。总书记在回信中勉励横坎头村全体党员传承好红色基因,发挥好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再接再厉、苦干实干,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宜居的美丽乡村。在总书记回信精神激励下,横坎头村以红色美丽村庄建设为契机,聚焦党建引领,聚力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深化“锋领过坎”工作法,乡村全面振兴取得了新突破。
6年之后的今天,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内容,揭秘乡村全面振兴的红色密码,对于推动宁波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在奋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争一流、创样板、谱新篇”,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邢孟军
“两个必须”是乡村全面振兴的政治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横坎头村全体党员的回信中明确指出:“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基层党组织必须坚强,党员队伍必须过硬。”横坎头村牢记总书记“两个必须”的殷殷教诲,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全面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真正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战斗堡垒,把广大党员培育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先锋战士。
传承发扬“红色基因”,着力建强基层党组织。横坎头村牢牢坚持“深化党建谋新篇,品质红村展新颜”的发展思路,以“红色党建”为引擎,传承发扬“红色基因”传家宝,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坚强战斗堡垒作用以及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努力开创横坎头村发展新局面。一是提出“建设同根据地一样坚固的战斗堡垒”,用硬标准打造硬班子,组建浙江省首个革命老区村级党委和宁波市首个村级“大党委”,吸纳农村工作指导员、党员乡贤为兼职委员,村党委委员储备更为丰富。二是以自然村为基本网络建立6个“前哨支部”,推进“前哨支部”标准化建设,牢固树立“一切工作到支部”的目标导向,大力推进党建提升工程。三是坚持“强村带弱村,先富帮后富”,与周边8个村开展共建共享、联管联育、互补互促的红锋共富党建联建,引领周边片区组团发展,走向共同富裕。
锤炼提升“党员先锋”,着力打造过硬党员队伍。一是深入推进“领头雁培养工程”,健全递进培养、墩苗历练、跟踪考评培养链,把党员负责人培养成行业领头人,把优秀人才发展成优秀党员,形成一个人带出一群人、一群人干出一片天的新局面。二是深化“我是党员”系列活动,通过党员户挂牌亮牌、党员佩戴党徽、党员承诺践诺等活动,增强党员自律意识和引领发展、改善民生、维护稳定的先锋意识。三是实施党员先锋指数“红星榜”,大力推进以“阵地亮标识、党员亮身份、岗位亮职责、党建亮绩效”为主要内容的党建全域“亮显工程”,全村党员分成“青山绿水”“平安巡逻”“红色暖心”三支党员先锋队,全面开展“带民富、解民忧、安民心、助民乐、促和谐”活动,要求党员以榜样的力量带动村民。
创新推行“党群联心”,着力擦亮服务群众的“红色品牌”。一是“遇事大家谈”,大家的事大家提、大家的事大家议、大家的事大家办,村党委每作出一项重要决策、实施一项重点工程,都会事先听听群众的真实想法,接受群众的监督。二是“常坐小板凳”,不管大事小情,哪怕只涉及一户群众,党员干部都要到群众家里的小板凳上坐一坐,面对面听取群众意见建议。三是深化“联六包六”工作法,每个党员联系和包服务六户村民,党员对联系户做好收集群众意见、矛盾纠纷化解、重大事项传达等六项工作,要求每位党员每月走访联系户不少于一次,并做好联系记录。
产业兴旺是乡村全面振兴的源头活水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指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一个有机整体,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立足于农业这个基础、农村这个主战场、农民这个核心,促进农业农村的发展”“就是要抓住发展不放松,围绕发展做文章,加快发展见成效”。总书记在给横坎头村的回信中肯定了横坎头村发展红色旅游、利用绿色资源、壮大特色农业取得的成绩。近年来,横坎头村通过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特色农家乐培育,探索走出一条“红色+绿色+农家”的老区共同富裕道路,发展水平位于全国革命老区前列。
提升基础设施,产业发展迎来新机遇。宁波出台一系列加快老区发展的政策,对横坎头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红色旅游发展给予大力支持和全力资助。特别是补齐老区发展短板,修建了余姚到梁弄的公路,横坎头村到余姚市区从此告别了翻山越岭时代。为促进老区发展,宁波规划建设了四明山高速公路,高速公路通车后,横坎头村的区位优势将得到显著增强。宁波还通过生态补偿、转移支付、中心镇奖励等途径,极大地提升了横坎头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横坎头村牢牢抓住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契机,用好用活绿水青山资源,着力找准群众需求和村庄建设的结合点,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备,产业发展前景更加明朗。
发展特色农业,传统产业得到新提升。横坎头村牢记总书记“结合自身实际,发挥自身优势”的回信指示,深入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引导农民参与发展特色农业,拓宽增收渠道。成立横坎头新农村开发公司和四明红锋服务社,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同浙江农林大学、宁波市农科院合作发展樱桃产业,横坎头村1000多亩农田,80%种上了樱桃树,好的樱桃园亩产有3万多元。横坎头村还充分利用丰富的山地资源,大力发展茶叶和杨梅产业基地,并对村里的桑葚、板栗产业进行升级改造,通过深加工、美化包装、新引入保鲜技术等措施,着力提高传统产业附加值。
开发红色资源,旅游产业成为新亮点。作为全国十九块抗日根据地和百个红色旅游景区之一,横坎头村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横坎头村对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旧址群进行保护性修缮,对周边环境进行改造提升,有效保护了红色历史遗迹。横坎头村利用红色资源,创建了宁波首个红色村史馆,每年都组织开展以“弘扬红村文化”为主题的村落文化艺术节。横坎头村还充分利用浙江山水旅游节、四明山旅游节、余姚杨梅节、梁弄樱桃节等节庆,大力推介“红色文化游、特色风情游、美丽生态游、悠闲农家游”,真正把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
综合治理是乡村全面振兴的有效抓手
横坎头村积极探索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模式,建立健全以村党委为领导、村民自治组织和村务监督组织为基础、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组织为纽带、其他经济社会组织为补充的村级治理体系,深入挖掘、培育和发挥乡土文化的柔性治理作用,探索共建共治共享治理体制、村庄治理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机制,极大地提高了乡村全面振兴的综合效能。
完善村民自治机制。横坎头村非常重视优化村级民主参与机制,充分保障党员、村民的民主权利,确保每个党员、村民都能够按照自己的真实意愿投票选举;健全村级民主决策机制,对村级重大事项实行“四议”制度(村党组织提议、三套班子合议、村监会商议、村民代表决议);落实村级民主监督机制,严格选举产生村务(社务)监督委员会、村务(社务)公开民主管理监督小组、“三资”管理小组,全方位确保村民监督权。
全面提升法治能力。横坎头村扎实开展“民主法治村”创建活动,深入实施“阳光治理”工程,全面推行“五议两公开”和“阳光村务八步法”,制定《关于推进村级“小微权力”规范运行的实施意见》,编制村级“小微权力”清单。修订村规民约,将一些和村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融入村规民约,推动移风易俗入规入约,使村民形成“准则是德、条例是理、村规民约就是规矩”的认识。深入推进“网格化管理、主动式服务”,构建“一站式为民、一条龙服务、一把尺标杆、一体化调解”的社会管理服务体系,创造“小网格”撬动“大治理”工作法,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发挥德治积极作用。横坎头村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农村德治,通过制定村级道德章程,设置道德讲堂、德育基地、文化礼堂等各类载体,常态化开展道德评议活动。横坎头村培育了一支社会调解员队伍,创造了“心连心”守护“零距离”的“红村经验”,人大代表、村老娘舅、道德评议员成了村民之间的“连心桥”、矛盾化解的“减压阀”。横坎头村还大力培育联系红村新乡贤,各个领域的新乡贤在经济发展、社会治理、敦礼重教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新乡贤是横坎头村德治方面的一支生力军。
文化传承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基石
横坎头村非常注重红色文化和乡土文化的传承工作,以“弘扬红村文化、建设文明新村”为主题,持续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提质培优工程,通过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扎扎实实地走出了一条文化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新路径。
培育文明乡风。一是重视阵地打造,建成道德文化长廊、村文化礼堂等文体阵地,有效利用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等红色资源,深入挖掘本村特有的红色文化,打造村民精神家园。二是加强队伍建设,组建戏曲、篮球、花轿、舞蹈等文体队伍,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组织开展富有特色的文体活动,活跃群众文化,弘扬文明新风。三是丰富活动形式,以传统节日为契机,以“弘扬红村文化”村落文化艺术节为载体,开展迎新春文艺晚会、迎端午戏曲专场等文化活动,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培育良好家风。好家风是好家庭的血脉,是好社会的根基,横坎头村非常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一是通过“红村树新风”创建动员会、党员组织生活日、村民小组讨论会等形式,开展最美家庭、美丽庭院户、家风家训创评等“最美系列”评选。二是建立“道德讲堂”,邀请各界人士为群众作道德讲座,帮助群众培育良好家风。三是从道德、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方面评选表彰好家风核心户,并以核心户辐射带动全村好家风创建深入开展,着力构建处处文明、家家和谐、人人幸福的美善村风。
培育淳朴民风。横坎头村念好“正理念、强基础、重实效”九字诀,坚持把传承红色精神和弘扬文明新风有机结合,凝聚起共建“美丽红村”的强大力量。一是以文化人,保护传承农耕文明,让横坎头村既保留住浓郁的乡土味,又散发着清新的现代风。二是以红育人,打造“党建+红色记忆”品牌,开播“红色电台”,组建红色宣讲团,让红色传人讲好红色故事。拓展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四明山革命烈士纪念碑等红色遗址为开放式组织生活基地,组织村民观看红色影片、看望革命老战士,营造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浓厚氛围。三是以爱感人,成立“爱在红村”志愿服务总队,开展“文明红村我先行,聚力点亮微心愿”“春泥筑爱”等常态化、长效化的志愿活动,极大地激发了村民共建美丽红村的热情。
(作者系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浙江省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
法治精神生存条件 不能缺少主张 |
去年,省委省政府经过10多年积极部署推进的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工作尘埃落定。宁波舟山港实现了实质性一...
详细
|
习近平总书记2·19和4·19两次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科学回答了事关新闻舆论事业...
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