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晓燕:杏林春暖左公柳
桂晓燕
东风荡漾,春意盎然,正是植树造林的好时光。今天是3月12日植树节。植树节是一个重要的环保节日,是人们绿化环境、治理荒漠、提高生态质量的重要契机。今年植树节的主题为:绿色家园,共创未来。
古往今来,有许多与植树造林相关的美好故事。如孔子不仅教书育人,还带领弟子们在荒地上植树,教导弟子们要珍爱树木,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绿荫;东汉历史学家班固,带领遭遇水灾的百姓植树造林,有效抵御了洪水侵袭,让灾民们得以重返家园;苏东坡在杭州任知州期间,组织20万民众疏浚西湖,取挖出的淤泥,堆起一条贯穿西湖的长堤,并沿堤栽种杨柳、碧桃。每当春风拂面,堤上桃红柳绿,令人陶醉,这就是著名的“苏堤春晓”美景。
讲植树造林故事,一定要讲“杏林春暖”的佳话。故事的主角,是东汉末年建安年间一位名叫董奉的名医。董奉的医术非常高明,有药到病除、妙手回春的本领,与华佗、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董奉有一个奇特之处:给人治病从不收费,而是让治愈的患者在屋后空地上种植杏树。重病治愈的,种五棵;轻症治愈的,种一棵。由于董奉仁心仁术,名满天下,找他看病的人络绎不绝。数年之后,他治愈的患者不计其数,种植的杏树有10万余棵,郁郁葱葱,蔚然成林。 每当杏子成熟季节,累累果实挂满枝头,煞是诱人。董奉便告知大家,如果有人想买杏,也不必付钱,只需带一盆谷子过来,倒进仓房,就可以采一盆杏子带走。后来当地闹饥荒,董奉就拿出储存的谷子,救济灾民。
董奉通过杏林传递的济世救人精神,深深感动了广大民众。从此后,“杏林”成为中华传统医学界的代称,医家以名列“杏林中人”为荣,医术以“杏林圣手”为赞,人们用“杏林春暖”一词,表示对良医的感激之情。
讲植树造林故事,一定要讲“左公柳”的壮举。故事的主角,是晚清收复新疆的民族英雄左宗棠。新疆面积达166万多平方公里,占我国领土总面积的六分之一强,比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四国的面积之和还要大。被称为“晚清最后一块硬骨头”的左宗棠,抱着破釜沉舟、殊死血战的决心,慨然抬棺出征,率领数万清军,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消灭了侵占新疆十余年之久的“中亚屠夫”阿古柏势力,收复了广袤的新疆,维护了祖国统一。这个不世之功,其意义难以估量!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清廷此时已是日薄西山,经济上捉襟见肘,要左宗棠自筹军费。幸有富商胡雪岩,深知新疆对国家的重要意义,毅然资助左宗棠筹备兵员、物资,开展军事行动。新疆能够收复,胡雪岩功不可没。
左宗棠驻扎大西北10余年,在取得军事胜利的同时,对当地的生态建设也作出了卓越贡献。他发现西北地区干旱少雨,环境恶劣,大军所到之处,山石嶙峋,土地芜废,戈壁裸露,黄沙弥漫……怪不得唐代诗人王之涣在《凉州词》中说:“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左宗棠决心改变西北的这种面貌。他首先做的一件事,就是种树,结合战争的需要种树。运兵运粮需要道路,左宗棠主持修建了一条东起陕西潼关,横穿甘肃的河西走廊,西至新疆哈密,旁连宁夏、青海,延至南疆、北疆,全长三千多里的宽阔大道,道路两旁种上柳、榆、杨等树木。这条大道被后人称为“左公大道”,道旁种植的柳树,被称为“左公柳”。据估算,左宗棠率领部下,在西北种植了100多万棵树,为大西北干旱、贫瘠的土地,增添了多少绿意,多少生机!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清代杨昌浚的诗句,就是对“三千里大道,百万棵绿柳”这一奇迹的生动写照。
植树造林的故事讲不完,植树造林的好处也数不清。在今年的植树节到来之际,让我们记住“绿色家园,共创未来”的主题,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提高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朋友们,种树去!
法治精神生存条件 不能缺少主张 |
去年,省委省政府经过10多年积极部署推进的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工作尘埃落定。宁波舟山港实现了实质性一...
详细
|
习近平总书记2·19和4·19两次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科学回答了事关新闻舆论事业...
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