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涛甫:只有“知心”才能“走心”
张涛甫
党的创新理论,为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提供思维导图和行动指南。理论要转化为实践,传播颇为关键。成功的传播,需要把握三个重要环节:受众洞察、话语转化、媒介连接。
受众洞察——
理论不是游离于人民的七彩祥云,而是连接党心和民心的纽带,是凝聚共识、激发奋斗的行动指南。党的创新理论只有实现成功传播,才能真正抵达人心,获得受众理解和认同。
在新传播技术语境下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传播,可借力大数据技术和算法,对超大群体进行受众洞察和行为轨迹画像,借此实现对目标受众的精准洞察,做到“知心”。通过海量的数据集聚,可以发掘受众的接受期待和意识形态图谱。在此基础上,将理论话语转译和转化,进而实现理论传播的“走心”。
群众思想不是铁板一块,而是以圈层化方式存在,存在大大小小的价值圈层。与之相伴,有关主流意识形态的接受、理解、认同机制也特别复杂。为此,需要对分众化的价值圈层进行精准洞察,针对不同的接受期待和理解偏好,进行滴灌式传播。
话语转化——
再好的理论,如果只局限于组织“内循环”或在少数群体中“小循环”,不能被人民群众所理解和认同,就不可能合众力、汇众智,更难以凝聚思想、统一行动。
理论话语具有一定的抽象度,来自实践和经验,又超越实践、高于经验。党的创新理论包含一整套系统、深刻的理论话语,体现了党的意志和集体智慧。在传播过程中,需要进行理论转译、话语转化,将理论话语转化为社会话语。
要通过社会化、组织化的传播活动,通过成建制的传播网络,将意识形态话语滴灌到各个社会个体,将个体认知和认同接入主流意识形态系统,进而成为社会面上的意义共享系统。
现实中,有的理论宣传仍然沿袭说教的套路,居高临下,“上下一般粗”。实践一再证明,一味简单粗暴地说教,其结果就是理论沦为干枯的话术,流于空转,不接地气,没有人气。
中国的发展要有中国话语的保驾护航。要善于用事实讲故事,这是穿越意识形态壁垒的有效传播方式;要把价值、立场、偏好巧妙融化在事实和故事中,就像将盐化在水中一样;要善于选择讲述者,尤其是找到目标受众可接受的讲述者;故事的形式感也很重要,要善用受众喜闻乐见的形式。
媒介连接——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顶层设计高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通过话语创新和传播体系再造,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与传播的双重强化。
新形势下,主流媒体从业者要具备超强的话语转化和传播能力,努力将政治议程转化为媒体议程,进而与社会议程对接,实现三个议程的传播闭环。三环形成向心合力,才能保证党的创新理论传播有效触达。
还要看到,新媒体技术全面打开社会系统,打破了由主流媒体掌控的舆论话语权,稀释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效果,弱化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与传播的强连接。
因此,要对网络生态进行优化、治理,净化网络空间,清理网上的杂音、噪音。通过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优化传播环境,畅通传播渠道,减少传播过程中的干扰和路障,实现党的创新理论的有效传播与触达。
(作者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全球传播全媒体研究院院长)
法治精神生存条件 不能缺少主张 |
去年,省委省政府经过10多年积极部署推进的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工作尘埃落定。宁波舟山港实现了实质性一...
详细
|
习近平总书记2·19和4·19两次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科学回答了事关新闻舆论事业...
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