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晓燕:饭吃之会饱 书读之会好
桂晓燕
宁波老话讲:“饭吃之会饱,书读之会好。”您也许觉得,介简单道理,啥人勿晓得啊?不就是用吃饭比喻读书,强调读书的重要和好处吗?
这话看似简单,其实不简单。大家知道的是,开卷有益,增智养德,腹有诗书气自华;古代的文人靠读书考取功名,走上仕途;现在的学生靠读书获得知识和文凭,谋求发展;大家不太知道的是,读书还能使人健康长寿!
这话不是我说的,是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说的。就在10月1日庆贺杨振宁先生百岁诞辰的现场,杨先生向大家分享了他的六条长寿秘诀。第一条就是读书!
杨振宁先生强调:读书的作用胜过一切保健品!读书不仅能增长知识和学问,还能起到防治疾病的重要作用。因为读书能使人的心静下来,而静心就是最好的养生方式。
其余五条秘诀依次是:少食多餐、保持良好心态、坚持适当锻炼、从不乱吃药、遗传了母亲的长寿基因。开一句玩笑,最后一条需要投胎技巧,难以模仿;其余四条基本上是长寿老人共有的,也是经常被推荐的经验。可以说,令人耳目一新、深受启发的秘诀,非读书莫属!
“饭吃之会饱,书读之会好。”这句老话在杨振宁先生身上,得到了生动体现;而当年和他一起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李政道先生,也同样如此。杨先生今年100岁大寿,李先生今年也已96岁高龄。这两位从西南联大起飞的炎黄子孙,既是科学界熠熠生辉的明星,又是令人钦佩羡慕的老寿星,实在是太难得了。
据国外的研究结果显示,诺贝尔奖获得者普遍长寿。如经济学奖得主的平均寿命达到85岁,有一半以上超过90岁,还有不少超过100岁的。早在1950年,就有学者对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进行过相关研究。据统计,当时他们的平均寿命为74.7岁;而当时世界发达国家的人均寿命也才65岁。
各国诺贝尔奖得主普遍长寿,在全世界传为佳话;无独有偶,我国北京大学哲学系寿星辈出,也被人津津乐道。该系教授楼宇烈在《文明之旅》节目中谈到,尽管自己已经年近八旬,但在北大哲学系,不敢自称老人。因为北大哲学系是公认的“长寿系”,在那些比自己年长的同事面前,只能当小弟弟了。
李中华教授作为北大哲学系的扛鼎人物之一,曾师从冯友兰、张岱年等哲学名家。他告诉大家,在北大哲学系,载入系史的人物中,90岁以上的有十几人,占总数的四分之一;85岁以上的22人,几乎占了一半。
系主任王博教授,在许多场合谈到,北大哲学系是有名的“长寿俱乐部”,哲人的长寿是他们的一大骄傲。他很喜欢说的一句话是:“哲学有时候不能够让你一见钟情,但是它可以让你受益终生。”
为什么科学家和哲学家特别长寿?这是有科学依据的,秘诀就在于他们的学习和思考。终生不懈的读书学习、深度思考,使他们的脑细胞被大量激活,长期保持大脑的活力。同时学习能不断增加知识、丰富修养,促进他们发挥聪明才智,多作贡献,从而获得成就感和快乐。而中国的哲学,蕴含明理节欲、修身养性的道理,本身就具有养生的作用,这应该是哲学家的长寿优势吧。
中国人都知道杜甫说过的这句话:“人生七十古来稀。”事实上,古人一般不但活不到70岁,连40岁都是奢望!据1996年《生命与灾祸》杂志刊文记载,中国古人的平均寿命大致如下:夏、商时期18岁,周、秦时期20岁,汉代22岁,唐代27岁,宋代30岁,清代33岁。
古人的寿命为什么这么短呢?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古代生产力低下,许多老百姓连饭都吃不饱,忍饥挨饿,营养不良,怎能活得长?二是古代医疗水平有限,许多今天看来不成问题的疾病,能要了古人的性命。比如屡立奇功、威震匈奴的西汉名将霍去病,也没能“去病”,据说死于伤寒,年仅23岁。三是古时战乱频仍,杀戮惊人。如战国后期的长平之战,秦将白起残酷坑杀赵国降卒40万,使得赵国人口大减,一蹶不振。
人类社会在不断发展,人类的数量和寿命在逐渐增长。挪威生理学教授爱德华、梅布里特夫妇认为,近半个世纪,全球人类平均寿命的增长,超越了前10个世纪,这与信息爆炸促进大脑的高速运转,有直接的关系。由于爱德华夫妇发现了人体“大脑中的GPS”,共同获得了2014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奖。
所有的研究和案例都表明,多多用脑是最好的养生方式和长寿秘诀。那还要不要走路?要不要唱歌?要不要大笑?……当然都可以,这与多多用脑一点也不矛盾。杨振宁先生的长寿秘诀,也不止读书思考一条嘛。
“饭吃之会饱,书读之会好。”让我们好好吃饭,好好学习,活出健康,活出长寿,活出人生的精彩!
法治精神生存条件 不能缺少主张 |
去年,省委省政府经过10多年积极部署推进的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工作尘埃落定。宁波舟山港实现了实质性一...
详细
|
习近平总书记2·19和4·19两次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科学回答了事关新闻舆论事业...
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