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鸣达:“退”是种难得的智慧
陈鸣达
通常人们总认为知难而进是积极的,知难而退是消极的;知难而进代表进取、担当、勇敢;知难而退则意味逃避、胆怯、懦弱。一句话:知难而进是褒义,知难而退是贬义。
知难而进与知难而退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如同一个硬币的正反面。如果说知难而进是勇气和魄力,那么知难而退则是智慧和策略。凡事皆应审时度势,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能进则进,不进则退,方能立于不败之地。若一味冒进蛮干,不到黄河心不死,不撞南墙不回头,其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当然,一味地退却,畏缩不前,要成功也是一句空话。
知难而退作为成语,很早就有了。《左传·宣公十二年》记载:“见可而行,知难而退,军之善政也。”毛泽东同志是运用这一策略的典范。早在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毛泽东就说过军事斗争“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并总结出了“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主力进行战略大转移,为北上抗日保存了实力。在抗日战争中,毛泽东同志《论持久战》一文中提出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的三个阶段说,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指明了方向。
知难而退作为“军之善政”,不仅被军事指挥家们广泛运用于军事领域,而且在政治、经济、外交领域得到应用。人们知道谈判是一种妥协的艺术,妥协的实质是某方面的退让。当经济出现过热、结构失衡时,宏观的调整政策就会出台,所谓调整,也即放缓节奏。在外交上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缺乏话语权,那是因为实力还不强,只能韬光养晦。有的企业家看不到市场经济大潮中的激流险滩,不知道及时调整,稳步前行,而是一味追求做强做大,盲目扩张,最后企业之船不幸被大潮淹没……
知难而退还是为人处世的秘籍,比如见好就收、急流勇退,都是人生经验的总结。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忍云散日出,体现出一个人心态的淡定和胸怀的大度。韩信“胯下之辱”的典故,说的是一地痞非要韩信从他的胯下经过,韩信不予计较,从他的胯下钻了过去。有人不解韩信的做法,觉得韩信所为太没有骨气了。那是不懂韩信。难道日后能统帅百万大军的韩大将军,还对付不了一个乡野地痞流氓?韩信的忍让是为了不耽误赶路的时间,是为了避免一旦引发争执,失手打伤甚或打死对方,带来牢狱之灾,误了前程。
中央电视台有一档娱乐节目《开门大吉》,舞台上的选手听音乐猜歌名,猜对越多获奖越丰,但越往后难度也越大。规则还规定,选手若猜错,不但要离开舞台,而且前面所得基金全部清零。多次观看这档节目后发现:勇往直前的知难而进者,最终获得大奖的寥寥无几,大多铩羽而归。而那些见好就收,知难而退者皆有所收获。我对知难而进的成功者表示敬佩,对知难而进的失败者,在肯定他们勇气的同时感到惋惜,对知难而退者没有丝毫的贬损,觉得是一种理智的选择。现场观众对主动放弃者的掌声,也说明了这一点。
无论进退,一切皆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该进则进,该退则退,退中求进。列宁有句名言“退一步、进两步”,说的是苏维埃政权建立初期,为缓和国际国内矛盾,放弃战时共产主义制度,实行国家资本主义色彩的“新经济政策”,待苏维埃政权巩固强大后,再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列宁的这一策略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巩固新生红色政权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英国历史哲学家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一书中,把“退隐与复出”作为社会文明生长的重要规则之一,在他看来,文明的发展不是一条直线,而是通过不断的“退隐与复出”向前推进。
知难而退作为智慧和策略,其含义不是无所作为,逃避现实,而是在退中总结反思,在退中积蓄力量,在退中寻找机会,最终达到进的目标。
法治精神生存条件 不能缺少主张 |
去年,省委省政府经过10多年积极部署推进的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工作尘埃落定。宁波舟山港实现了实质性一...
详细
|
习近平总书记2·19和4·19两次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科学回答了事关新闻舆论事业...
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