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理论 >> 理论聚焦

魏际刚:加快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2020/04/14 10:47稿源:学习时报

  魏际刚

    基础设施建设是国民经济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引领性产业。建设结构优化、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具有重大意义,不仅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拉动投资、扩大内需、产业升级、形成新动能,也有利于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增加就业、增强社会可持续发展力,更是关乎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与强国建设。

  我国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基础设施大国

  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持续发展,我国已经成为全球基础设施大国,基础设施规模庞大、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综合效益不断显现,长期存在的供需矛盾得到缓解,许多领域的瓶颈制约得到消除。形成了以“五纵五横”综合运输大通道为主骨架的综合交通网,“四纵四横”为主骨架的高铁网络,“首都连接省会、省会彼此相通,连接主要地市、覆盖重要县市”的国家高速公路网络,“两横一纵两网十八线”为主体的内河航道体系。高速公路、高速铁路里程均位居世界第一,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基本实现了“县县通”。邮政行业基础网络实现“乡乡设所、村村通邮”。现代信息通信体系逐渐完备,实现“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我国已经成为网络大国,网络规模和用户规模居世界第一。能源领域已形成“四大油气战略通道”油气管网格局、区域性成品油管网和国内天然气骨干管网系统。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备。我国已经成为全世界污水处理量最大的国家。

  基础设施规模化、网络化的同时,服务能力与水平持续提升。铁路旅客周转量与货运量、公路客货运输量及周转量、水路货运量及周转量,全国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快递年业务量均居世界第一,民航运输总周转量、旅客周转量、货邮周转量均居世界第二。水利设施防汛减灾作用日益凸显,供水保障能力显著提升,能源供给能力稳步提升,资源运输安全保障作用进一步强化。

  基础设施技术水平不断提升。我国已具有完备、成套的铁路技术,形成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成果,成功实现了不同等级列车的混合运行、高速铁路与普速铁路的互联互通。信息通信业在程控交换等一批关键通信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油气管道工业在管道设计、建设、运行、管理等领域取得了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成果。

  部分基础设施领域发展水平跃居世界前列。高速铁路、既有线提速、高原铁路、高寒铁路、重载铁路等技术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特大桥隧、离岸深水港、巨型河口航道整治及大型机场工程等建造技术迈入世界先进或领先行列。油气管道工程建设水平跨入世界先进行列。信息通信行业5G标准制定、测试验证和商用进程目前都走在世界前列。

  我国基础设施进入全面推进现代化的新阶段

  我国基础设施发展成就巨大,但还不是基础设施强国,存在不少问题,面对不少挑战。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传统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还比较多,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任重道远。基础设施发展总体比较粗放,系统化不够强,综合程度较低,互联互通性差,各类基础设施之间尚未形成统一规划、分工衔接与功能互补的互动关系。结构不尽合理,过剩与短缺并存、重硬件轻软件、重干轻支、重客轻货。空间不平衡明显,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和边远地区基础设施的可获得性和服务公平性有待加强。一些重要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不足,功能有待提升。基础设施总体国际竞争力不够强。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16—2017年全球竞争力报告》,中国的竞争力排名第28位,但基础设施仅排名第42位。

  我国基础设施发展正面临一些新的趋势。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深刻变化。我国正在推进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推动东西方互动、陆海统筹的全球化,推动全球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我国未来将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成为全球贸易枢纽、供应链枢纽。收入结构、人口结构变化推动着消费多元化、个性化服务需求不断增加。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新产业革命势不可挡,将实现万物互联化、数据泛在化、线上线下大融合。围绕产业互联网、人工智能、5G、大数据中心、云存储、区块链、超级高铁等的新型基础设施竞争已经成为各国战略竞争的焦点之一。

  新挑战新形势新趋势的交汇,对基础设施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国必须进入统筹存量和增量、传统和新型,全面推进基础设施现代化的新阶段。

  统筹推进基础设施现代化进程

  我国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基础设施发展需牢牢把握时代机遇,沉着应对各种挑战与风险,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以建设现代化强国为目标,充分运用新科技、新模式,满足新需求,促进新消费,形成新动力,夯实基础,消除短板与瓶颈,完善体系,优化结构,提档升级,提质增效,以更大价值创造,为经济社会发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好战略支撑。

  人民至上,发展为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通过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努力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基础设施发展的红利。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行紧紧围绕人民的需要,充分考虑各类群体的诉求。 战略引领,适度超前。统筹增量和存量、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发展,优化基础设施空间布局、功能配置、规模结构,创新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维护、更新等各环节发展模式。增强基础设施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支撑保障能力。

  完善体系,优化结构。科学规划、总体设计。统筹点线面网、城市农村、东中西、沿海内地、国内与国际等。做好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的衔接。既避免重复建设导致经济结构失衡,又要补齐短板,提升发展质量效益。聚焦关键的领域和薄弱环节,着重提高基础设施的供给质量和效率,更好地发挥基础设施的协同效应。特别是加强以运用新科技、满足新需求、促进新消费、创造新模式、形成新动能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促进协同,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牵引作用,推动新型基础设施与传统基础设施融合发展。正确处理基础设施间替代、互补、协调、制约关系,强化资源共享、空间共用、互联互通。加强面向服务对象的需求分析,以方便适用为导向,推进精细化管理,丰富优质服务供给,提升人性化服务水平。

  绿色智能,安全可靠。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廊道、岸线、地下空间等资源,加强生态环保技术应用。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在基础设施领域的应用,加快形成适应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需要的基础设施体系。加强基础设施风险管控、安全评估和安全设施设备配套,提升基础设施保障国家战略安全、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以及应对自然灾害等的能力。

  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建立健全推动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的规划体系。构建以财税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科技政策、环保政策等组合的基础设施发展政策体系。基础设施的发展离不开社会资本的参与。我国越来越多民营企业已参与到基础设施发展大潮中来。我国民营经济的力量已经十分雄厚,基础设施已经成为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但不管是公共资本还是民营资本投资基础设施,必须要考虑到投入产出效果。为此,要健全中央与地方投资联动机制,优化政府投资安排方式。推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政府需要从市场的角度帮助投资主体减少相应的风险。

  深化改革,营造环境。着力解决制约基础设施发展的制度性瓶颈,畅通社会资本进入基础设施投资的渠道,形成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界定好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运营、维护等不同环节的属性,明晰政府与市场的边界。传统网络型物理基础设施如何实施自然垄断业务与竞争性业务的分离,新型数字化基础设施如何监管等均是亟待深入研究与破解的课题,这要求加快完善基础设施领域的法律框架以及监管体系,为相关市场主体营造公平、公正、开放、透明的良好商业环境。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研究员)

编辑: 朱晨凯
 法治精神生存条件 不能缺少主张
去年,省委省政府经过10多年积极部署推进的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工作尘埃落定。宁波舟山港实现了实质性一... 详细
习近平总书记2·19和4·19两次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科学回答了事关新闻舆论事业...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