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理论 >> 社科书架

在通俗的寓言中,读懂经济逻辑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2019/08/22 08:32稿源:宁波日报

  

  《张维迎寓言经济学》  岑科 傅小永 邓新华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年6月 

  朱晨凯

  用寓言表达经济学思想,对很多人并不陌生。两百多年前,经济学创始人亚当·斯密就是通过“看不见的手”这一比喻,反映了市场在协调个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关系中的精妙作用。20世纪最著名的经济学家凯恩斯,曾借用“蜜蜂的兴衰”这个寓言,来解释他独特的经济波动理论。哈耶克则用“抓住老虎的尾巴”来比喻货币政策刺激经济的窘境。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张维迎,是当代中国改革研究最前沿的经济学家之一,他使用过大量寓言和比喻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他的寓言和比喻也多次被国外学者引用。“张维迎式”的寓言和比喻,常常让人茅塞顿开,心领神会,读起来既回味无穷又浮想联翩。这些寓言和比喻看似轻巧,却暗含深刻的经济学道理,通常还有力地反驳了当时社会上某一主流舆论或社会成见。 

  比如,1984年,张维迎把计划价格比喻为“不胀钢温度计”,把市场价格比喻为“水银温度计”,告诉人们,计划价格本质上不是价格,并由此论证了中国改革由计划价格转向市场自由定价的必要性和渐进措施。在此后20多年间,在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定位上,张维迎秉持坚定的市场经济理念,对一切政府干预市场的政策行为都高度警惕,不断提出批评,构成了“张维迎寓言经济学”的重要底色和特征,譬如“警惕‘卖拐’”“假如让狼照看羊”“砍了小树当柴烧”等寓言,就反映了这类观点。   

  进入21世纪,由于社会思潮、经济形势、政治力量等因素影响,中国改革进入了一个进退交织、困难复杂的阶段。对这一时期的改革境况和企业家生存环境,张维迎用“被追捕的自由人”来形容:他认为改革需要冒险精神和行动力,就像生孩子应该“先怀孕,再保胎”一样;还通过“华盛顿夫妇解放黑奴”的例子,强调了理念在推动改革中的重要作用;甚至借用“太极图”的比喻,对中国改革的来龙去脉作出全面的概括和展望。在张维迎的经济寓言中,折射着当代中国改革道路的历史缩影。    

  本书整理精选张维迎著作和演讲中的42篇经济学寓言,厘清了寓言背后的经济学原理、特定的时代背景、社会观念变迁,让人能以便捷、轻松的方式,了解一个好的经济制度应遵循的最基本准则,继而了解中国经济、了解中国。但寓言毕竟是寓言,任何寓言或者比喻,在知识传递过程中都有它的局限和误差,“张维迎寓言经济学”同样如此。要想得到更完整和精确的知识,还需要读者深入了解寓言背后的理论细节和事实依据。

  【精彩书摘】

  ■村长悄悄换斑马——用政治手段化解改革障碍

  从前,有一座村庄,马是那里常用的牲口工具。但它们干活很懒,效率很低。村长看到邻村的斑马干活很有劲,就想把村里的马换成斑马,却遭到大部分村民的反对。村民们说:我们祖祖辈辈都跟马生活在一起,你凭什么要把它们换了呢?村长感到阻力很大,不得不另想办法。他在晚上等村民睡觉以后,偷偷拿一桶漆,在马背上画了许多白道道。第二天,村民们发现马变成了斑马,就去问村长是怎么回事。村长说,我没有换成斑马,只是觉得好玩,画了些白道道,不信你们仔细看就知道了。村民们仔细地看,确实,马还是原来的马,没有真正改变,于是就没有计较此事。而村长每天晚上继续画更多的斑马。渐渐地,村民们习惯了把马和斑马看成同一样东西。村长找准机会,把画上白道道的马真的换成了斑马。直到有一天,村民发现他们的马被换成了斑马。但因为斑马比马更能干活,给村里带来许多好处,大家也就高兴地接受了这个转变。 这是张维迎在2008年中国改革30周年前后经常讲到的一个寓言。它反映了中国改革中两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顶层设计和观念障碍。在这个寓言中张维迎所说的“村长”,实际上指的是邓小平等改革领导人;用斑马替换马的过程,就是中国改革用市场经济替换计划经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邓小平很早就意识到计划经济的弊端和市场经济的优越性,但由于长期的思想惯性和误区,许多干部和群众并不认可这一点,因此改革面临巨大的障碍。为了化解障碍,改革领导人采用了一些政治、宣传策略,把过去的计划经济政策冠以新的称谓,又在新的名称下注入市场经济政策的内容,直到新的政策逐步取代旧的政策,同时给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巨大的进步,改革就在相对平稳的过渡中顺利完成了。这个渐进的过程反映了政治家的知识、策略和顶层设计在推动改革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表明,人的观念和习惯可能构成阻碍社会变革的巨大力量。这两个判断不仅被中国改革的历史所证实,也对中国未来的社会变革有重要启示。

  ■假如让狼照看羊——关于社会保险

  一只母羊养了两只小羊,整天忙碌。一只狼就过来说:你这么忙,多辛苦啊,让我来帮你照顾它们吧。于是,母羊就把两只小羊交给了狼看管。不久后,狼就吃掉了一只小羊。社会保险就类似这种状况,把两只羊交给一只狼来看管。比如说,假定国库券的利息率为8%,社会养老金的一次性洒漏为30%,正常的管理成本为0.5%,那么一个人把100元交给社会保险管理部门20年后,连本带息得到296.8元,而自己买国库券可得到466元。为什么这么简单的算术居然没有人算一算?    这是1998年,中国经济改革“国退民进”开展之时,张维迎就社保养老问题提出的一个寓言。通过这个寓言,张维迎表达了自己对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高度不信任。在他看来,养老保险的本质是人的收入、储蓄在长期生活中的适当调配,它可以有两种实现形式:政府强制保险和个人自愿保险。比较而言,个人自愿选择的保险更符合每个家庭与个人的实际需要;而政府强制的养老保险不仅有很大的错配风险,还可能因为政府管理的低效和浪费,产生未来养老金支付困难的隐患。因此除了某些特殊情况,他不赞成政府统一安排养老保险。他的这些看法部分得到了中国经济发展事实的印证,在国内外也有类似观点和理论相呼应。不过由于历史沿革和其他种种原因,在当代社会实际状况中,大部分国家的养老保险还是免不了政府统一安排。张维迎等人主张的个人自愿养老保险,还只能作为一种理论上的选择,对社会养老制度设计起借鉴参考的作用。

  ■砍了小树当柴烧——关于企业信誉

  我在农村的时候,我们生产队种的树经常是长不大的。为什么呢?有人偷着把它砍了,或者有人放羊给啃了。生产队负责人就商量说,这不行,集体种树不行,应该分给个人。可是头一天把树分给个人,第二天就发现很多小树被砍了。生产队领导又说,不行,赶快趁没砍完之前收回来。然后就收起来。可是过几年又发现,公家的树没人爱护,于是又分下去,结果又被老百姓砍了,只好又收回去。你可能问,老百姓为什么要砍这个树?因为他预期不砍的话,你会收回去,结果你还真收了。政府的行为兑现了村民的预期,所以砍了收,收了砍,小树永远也长不大。 在这个故事中,张维迎阐述了建立市场经济秩序的几个重要因素:产权、预期和信誉。当时正是中国加入WTO 前夕,社会上出现一波较为明显的市场乱象,如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合同得不到履行,借款人赖账,经理人缺乏诚信,等等。对这些现象,社会主流的观点和习惯态度是谴责企业经营者素质低下、道德败坏,并呼吁政府加强监管。张维迎却不一样。他从产权、预期、信誉的角度,论证了中国企业不讲诚信的根源是产权制度不完善,并指出政府对市场的过度干预和频繁管制,恰恰是加剧市场混乱的重要原因。要想改善市场秩序,就必须推动产权改革、开放市场竞争、规范政府行为。正像他在故事的后半部分中所说:“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呢?你要砍就去砍,只要不收这个树,过几年砍树的人就会后悔,没砍树的人就赚便宜了。这样,大家就觉得树真的是个人的,不会被收走。大家就都开始种树,树就会长成森林。”

  ■自己凿洞才能当菩萨——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

  过去的20年,中国的企业在自由化的过程当中要赚钱、发展,只要起得早、勤快就行。这个地方到处都是山洞,起得早就可以找一个山洞,运气好找个大的,运气不好找个小的,然后,钻进去,打扫打扫,就可以“念经”,成为菩萨,就有人来进贡,企业就可以赚钱了。现在,所有的洞都被占满了,企业要想再当“菩萨”,那就得在岩石上凿洞。许多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没有这种凿洞的能力。将来企业没有核心技术、核心竞争力,那是没有希望的。国内企业在国际化的竞争对手面前,要学会“打不过,就拥抱”。让对方也施展不开拳头,要找好位置,不能出拳太多,要打到致命的地方。   突破这道“坎”关键在哪?在于企业能不能培养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来。过去的26年,中国经济取得了高速增长,靠的是配置效率。就像一个社会只有4个人,80岁的老汉、婆婆和20岁的小伙、小姑娘,计划经济就是规定80岁的老头和小姑娘结婚,80岁的老太太和小伙结婚,这不可能实现人口的快速增长,这就是配置不合理;所谓改革就是废除这些规定,人们进行自由组合,小伙子和姑娘组成家庭,老头和老太太组成家庭,那么,这个社会的人口就会增长,这就是配置资源的提高。那么,以后还要增长怎么办?就要提高每对夫妇的生育率。对企业来讲未来靠的是技术,有技术才有可能发展。

编辑: 朱晨凯
 法治精神生存条件 不能缺少主张
去年,省委省政府经过10多年积极部署推进的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工作尘埃落定。宁波舟山港实现了实质性一... 详细
习近平总书记2·19和4·19两次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科学回答了事关新闻舆论事业...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