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专题
“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征文

牢记新闻记者肩负的责任

宁波电视台 张 炜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09年09月29日 12:35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涌现了许多敬业爱岗、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新闻人!还是一名学生时,我就用崇敬的眼光看着身边的“无冕之王”。那时候,感觉这是一种荣誉,但参加工作十多年后,我发现这更是一种责任。十多年的采访实践,就是这种强烈的责任感,时时给予我前行的动力。回想起来,自己十年如一日的工作,靠的是责任感;把准导向不出差错,靠的也是责任感;六次深入四川灾区采访,凭的更是一种强烈的责任感!

  其实,这种责任感对我来说,也是逐渐认识到的。1996年,我进入宁波电视台成为一名记者,当时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我找到了一份比较好的工作。当时思想比较简单,以至于台领导在入台教育中跟我们说“你们从此就是一名记者了”的时候,我还是没能真正理解到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后来意识到这种“责任”,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的因素:第一,自己采访实践的切身感受。一次在象山抗台的采访经历让我印象深刻。当时台风的影响正在逐渐增强,当我看到海浪撞击海塘那惊心动魄的场面,以及七倒八歪的大树时,霎那间,我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一种“责任”,那就是尽情地记录、真实地报道。后来,不管是在抢险救灾,还是舆论监督,乃至在一般的时政报道中,我都体会到了这种责任的份量。第二,老同志身体力行,言传身教的榜样影响。我庆幸的是,我身在一个团结而有战斗力的团队。在我成长的过程中,许多前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我诠释了什么是爱岗敬业,怎样才是尽到了一个记者的职责!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在平时的理论学习,特别是在“三项学习教育”活动中,我从理论上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对记者来说是那么的重要。

  当今,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重大的历史与现实的考验,人们的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新闻记者同样也面临着许多诱惑与选择。牢记新闻工作的社会责任,这是一名记者必须具备的素质。

  (一)把握导向要靠责任感

  我国正处在一个发展的机遇期,同时也是矛盾凸现期,急需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媒体需要围绕党委政府工作的大局,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完成“喉舌”的使命,其前提就是肩负起社会责任,积极正确的引导主流舆论,而非“唯恐天下不乱”。

  记者亲历的宁波新江桥紧急封桥事件,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当时,宁波市区的一条重要跨江通道——新江桥由于刚刚被鉴定为危桥,从当晚9时起必须实施紧急封桥。相关部门通报这一消息时,离发稿时间已经不到三个小时。但我意识到,迅速把消息传播出去,是记者的第一责任。于是,我一边和责编联系,一边冒着大雨赴现场采访,回台的路上又遭遇堵车,不得不在车上用手机向单位发稿。消息最终在当晚的《宁波新闻》中播出,宁波电视台成为第一个播发“新江桥紧急封桥”消息的媒体。在后续报道中,我不仅向市民提供各种绕行的交通服务信息,而且还关注政府部门为方便市民交通出行所作的努力。比如,拆老桥、抢搭便桥、谋划建设新桥等。由于引导得当,多数市民对新江桥封桥给予了极大的理解和支持。我采写的连续报道,也获得了浙江省广播电视新闻奖(公共服务类)二等奖。

  (二)作品经得起检验也要靠责任感。

  记得有位老师说过:今天的新闻就是以后的历史,好的新闻是历史的坐标。参加工作十多年后,我对这句话有了更深切的体会。2008年,我采访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报道,需要许多资料镜头。在整理资料过程中,我发现,许多以前不经意间拍摄的镜头,竟然都成了珍贵的史料,特别是城市建设方面的镜头,都是一个个历史的见证。同时,许多过去的重要事件,我们需要通过查阅过去的报道,来还原事件的历史真实。因此,新闻写作时,我们必须要坚持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社会负责的原则,认真对待自己采制的每一条新闻,保证其真实性,并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三)克服工作中的艰难险阻,保持旺盛的工作干劲,更需要责任感。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已先后六次到灾区采访。虽然我第一次入川已是地震十多天后,但当时的条件还是非常艰苦的。首先是余震不断。不管是在工地上采访,还是休息的时候,只要感觉到脚下一震,再伴随着一声闷雷般的声音,那就是余震了。那种心理上的感觉,只有亲历才体会得到!第二是行路难。刚到灾区的时候,援建人员告诉我,在当地行车走路最危险!这是因为地震已让当地的山石相当疏松,如果再下雨的话,那么路上很可能就会不断遇到泥石流、塌方。在青川县的黄茶公路,我看到路边摇摇欲坠的山石,也经常看到一些工程车和挖掘机,因为塌方掉进路边的沟沟里。在这样的险境面前,援建人员仍旧频繁地穿梭在山路上,那么对我们记者来说,也是考验!三是工作强度大。我们每天平均要抱着机器跑上近两百公里,有时候采访常常是白天连着晚上。尽管在灾区采访有这样那样的困难,但我们采访组谁也没有叫累。当时大家都想尽可能多地拍到灾区的情况,尽可能多地反映宁波援建工作的细节。表现在行动上,就像似大家总有使不玩的劲!我想,这就是责任感的作用吧!

  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对我们做好新闻采访工作,的确至关重要。那么,记者的责任应该体现在那些方面呢?

  一是记录的责任

  现在的新闻就是以后的历史,新闻现场是难以复制的。因此,用笔、镜头、录音机等采访工具,记录下新闻发生的事实,这是记者的基本职责。

  我在灾区采访时,数百灾区群众只能临时在农贸市场安家;条件好一点的也就住在闷热的帐篷里;援建人员冒着余震危险,克服高温酷暑、蚊虫叮咬等困难,通宵达旦为灾区群众建造过渡板房时……作为一名新闻记者,首先要做的,就是记录下这一个个历史的瞬间,记录下当中发生的一个个感人的故事!

  二是传播的责任

  我们记录的新闻事实,通过电视媒介传播给受众,我们的记录才会有意义,有价值。影响现实,记录历史,尤其是“影响现实”,及时传播新闻为公众服务,让千家万户知道现场发生了什么?它又意味着什么?以此帮助人们调整行为方向和方式,这比“记录历史”更为重要。在四川灾区,我深刻感受到了电视记者肩负的责任。当时宁波援建工作已经开始,但援建地的灾情到底怎么样?援建开局如何?宁波市民十分关注。因此,如何及时、迅速、直观、全面地把援建进展传递给广大市民,是对宁波人如何支援灾区的最好引导。记得那时我们克服重重困难传回的新闻,总是灾区最新的援建信息和感人事迹。从效果上看,我们的报道为宁波援建起到了很好的主流引导作用。

  三是教育的责任

  这个教育并不是说记者在新闻语言中使用说教的语气,而是通过记者的报道,通过"润物无声"式的日常宣传报道,达到提高市民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的目的,它所起到的社会化教育功能是其他任何方式都难以替代的。

  四是监督的责任

  开展舆论监督是媒体的重要职责和功能。记者应该有法学家一样的对社会公正、公平的浓厚兴趣和持续关注。我主张在采访中坚持事实、证据原则,在写作中理性、客观、平衡,而不能有倾向性和带有感情色彩的私人表达。舆论监督报道,就是要让被监督对象心服口服,关键一点,就是要找出问题症结,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这才是我们的责任和应有的工作效果。

  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记者?

  (1)把好舆论导向,做好新闻的第一把关人

  可能有人会说,舆论导向是领导的事,这和一个小记者没有多大关系,那就错了!因为记者是新闻的采制者,是最接近新闻事实的人,应该在新闻的真实、舆论导向上把好第一道关。记者把好舆论导向,也并非不顾新闻事实和新闻规律、生硬说教,一个根本的方向是“以人为本”,从而增加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珍惜职业信誉,对作品负责,做诚实的报道者。

  做老实人、办老实事、讲老实话,是做人的一个基本标准。作为一名记者,更要做到这一点。但在现实工作和生活中,影响的因素却很多:追求一夜成名、贪图个人利益、热衷“眼球经济”、迷恋“媚俗滥情”等,都会影响记者的职业操守。反映到新闻作品上,就是失去真实性。我觉得,做有责任感的新闻记者,必须坚守基本的底线。那就是,政治底线,不违反宣传纪律;道德底线,不触犯传播操守;专业底线,不制造假新闻等。

  (3)深入现场,在创作精品中见作风。

  深入采访第一线,关注最真实的社会,掌握第一手的采访资料,这应该是记者工作的常态。俗话说,“涉深水者擒蛟龙”。但不可否认,网来网去、电话采访、“剪刀+浆糊”式的拼抄式写作,成了一些记者的基本工作方式。

  那么,为什么要强调“我在现场”呢?我认为,优秀新闻作品不但要有新闻发生的现场,还要有最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比如,我赴灾区报道中,反映灾区人民自力更生、重建家园的“新愚公移山”的故事;在杭州湾跨海大桥合龙报道中,我运用了大量现场的同期声,并抓拍了建设者跨过大桥合龙处的历史瞬间。这些镜头和细节,不到现场是抓不到的。

  总之,从跨出大学校门的学生,到一名电视媒体的新闻工作者,十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作为一名新闻记者,要时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只有这样,才能在种种诱惑面前保持坚定的立场和清醒的头脑,用敏锐的眼睛去探索有价值的好新闻,去做一个优秀的社会人,出色的新闻工作者。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寻求 
 
稿源:   编辑: 陈冬冬
Copyright(@) 2001-2009 NBJX.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宁波市新闻工作者协会、中国宁波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