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领导送礼:“禁礼令”疗效甚微
给领导送礼无非两类。一是你自己个儿非要送;二是人家想要,你不能不给。主动要送的必是有事相求,往小了说是希望领导在今后工作中多照顾,勤提拔。往大了说保不齐就有见不得人的目的。但凡送礼,从来都是越送越多,越送越重。对礼物的度的把持往往不在你与领导的感情深浅上,而在于你对领导的要求是多是少。等你分不清礼物的真实意义的时候,就只能等法律用行贿的罪名来定义你的行为。第二种,领导想要礼物,谁都知道不送不合适,俗话说,人在矮檐下,怎能不低头啊。而且兴许在今后哪天,你送的东西还真能起到作用。这样的想法越多,就越有上级单位或领导想办法、设名目让下级送礼。这种行为必定是违规违法的。但平头百姓好像办法不多,只能等着有关部门解决问题了。
很多省份曾颁发过“禁礼令”:任何上级机关都不准以任何借口收受下级机关任何形式的礼品,下级单位也不得以任何名义和方式向上级机关及领导送礼,否则将追究送礼者和收礼者的责任。有关部门随后开展了相应的专项检查。一时间,惯有的“礼尚往来”没了踪影。但春节在即,从前打的“预防针”是不是已经渐渐失去了效应?在个别地方,送礼现象又如野草般迅速生长起来。
在山西省,由于送礼太多,竟出现了这样一种专营店:同样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商品,这家商店却不卖货,反买货;不收钱,反而往顾客口袋里送钞票。了解后才知道,这家小店做的是“礼品回收”生意。据说这样的小店生意都很兴隆。以至于这样的店铺越开越多,而且还都是财源滚滚。
现在是到了有关部门进一步明确和强化日常送礼、收礼的监管及惩处措施的时候了。在让干部们加强自省、互相监督的同时,关键是如何建立起合理的监督机制,让有关部门和社会群众共同监督,防微杜渐。如此一来,送礼现象自然难再有生存的土壤。至于与其相互依存的“礼品回收”店,也就到了“寿终正寝”的时候了。
给客户送礼:迷失的商业道德
送礼物给客户好象没有送礼给领导那么多约束,送礼人的目的也颇明确:为经营,为效益,为关系,总之是为了企业。
现在是市场经济,为了自己的企业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上站稳脚跟就需要有牢固的社会关系。给客户送礼作为加强与客户联系,增进双方感情,开拓新市场的方法之一是有它存在的客观原因的。有的公司猜透了客户的心思,送去并不昂贵却和对方心意的礼物,赢得了对方的好感,进而赢得了比礼品价值高出几千几万倍的经济效益。这样的礼物送的值得。
但企业要是把送礼当做拉拢对方的手段,那就成了不正当竞争。有很多企业,放着产品质量、服务质量每况愈下不管,而把大量经费用在送礼、埋单、发红包上,这就有悖商业道德了。更有些制假售假的企业、个人,就是靠送礼来维持销路,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破坏了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逢年过节,有些企业因送礼的花费太大,就找人虚开发票,或是买假发票,就是因为在帐上不能把送礼这一项明明白白记录在案,只能用这种办法敷衍。假帐多了,领导、会计都要提心吊胆,生怕夜长梦多,可怜那些“最辛苦”的业务员,不知有多少客户在等着他把礼物送过去,他得笑着跟多少人重复那些漂亮的祝福。忙碌的年底,把大部分时间花在送礼上,过着这样的节日不知滋味如何?
农村送礼:年年难过“面子关”
送礼有时候不为增进友谊,沟通感情,也不为办事,拉关系。很多地方送礼讲排场纯粹是为了面子好看,为了那点虚荣心而已。如果有钱讲究这些,那还说得过去。可偏偏有很多地方是越穷越送礼,越穷越讲究。又近年关,有些农村的请客送礼都集中在这一段时间,让人们大感送礼之苦。
在苏北的某些农村,节日送礼之风盛行,一个农民一天之内送了五份红包,一份50元,一天就是250元,这笔钱大概够当地五口之家一个月的花销。在他掏第六份礼金的时候,他实在没钱了,只好从七十多岁的老父亲那里借了50元钱。关键是在春节前还有七八份礼要送,让他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了。现在苏北农村还不算富裕,去年一年,这个村的5口之家平均每户在节日送礼上花掉了2700元钱,而这样的农户,每年收入只有5000元左右。有些人更是一到过节,送礼不算,还得把全村人请来做客,这也就等于每个参加的人要送一份礼,如果你不去就会被看不起。有的农民说,其实好多大肆请客送礼的人家都是打肿了脸充胖子。可既然知道了,为什么就不能改呢?为什么就非要把本来就不多的钱花在这些毫无意义的地方呢?能不能改掉这一陋习,是关系到农村发展的一件大事。
孩子送礼:虚荣的“大手笔”
挣钱的要讲气派,讲面子,不挣钱的也要讲;大人要讲送礼,孩子也要讲。很多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给孩子的零用钱也多了。尤其是在春节,爷爷奶奶的压岁钱是大多数孩子一年里最丰厚的一笔收入。孩子有了钱怎么花?据了解,把钱花在送礼请客上的孩子实在不是少数。
有的初中生,光是在元旦假期内,吃喝玩乐就花了800多元。放假第一天,他先要了200多元,说是和同学饮茶。随后,又把爷爷给的500多元买了项链和礼物送给几个要好的女同学。
记者在学校里听学生这么说,节日里花费的钱比平时多太正常了,一天花掉100多元已是“毛毛雨”。这些钱一般是用来和同学们吃喝玩乐,送礼物给异性朋友等。也有部分学生认为,这样花费是有些浪费,但周围的同学都是如此,如果不表示表示显得小家子气。不少中学生喜欢在节假日互送礼物,尤其是在圣诞、元旦、春节这些节日,一些要好的异性朋友之间,花费数额更是“大手笔”,有的男孩买1000多元的项链送给和自己要好的女孩子。这些孩子手中的钱是白来的,他们不知道父母亲人劳动的辛苦。在吃喝都不用发愁的学生时代,钱自然是用来奢侈的。有些学生的花费非常大,已经给一般收入的学生家长增加了负担。
华南师范大学一教育专家表示,孩子大手大脚花钱是一种虚荣心。这种虚荣心是要不得的,它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改变这一状态,最重要的是家长平时要规范、节制孩子的零花钱。比如平时每个月给予固定的零花钱,而节假日适当多给一些。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珍惜劳动成果,不铺张浪费的好习惯。各位家长、老师们,你们切不可听之任之,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千万别让社会上的污泥浊水流入校园污染了孩子的心啊。
节日送礼既有好的一面,又有坏的一面。一个人若不讲情谊或不通人情世故,将不被这个社会所接受;同样,人情一旦被扭曲,礼物成了搞关系、走后门、满足虚荣的交易物,就会导致许多不良的社会风气。我们这里探讨的春节送礼问题,无非是要在人与人交往的社会关系中认清这三个误区:
一、送人情并不一定等于送感情,人情只是一种关系。送礼只表明自己既然知道了一个该送礼的事,就应该表示一下,否则会让别人说闲话。
二、讲送礼不是讲真情,而是出于某种目的或带有直接的功利色彩。送礼的本义应是一个人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但讲送礼的人往往期待物质上的回报比期待真情的回报更多。
三、送礼不是送形式。送礼的人把送礼当成必须完成的任务,甚至无法顾及自己的实际条件,只跟着世俗的标准走。重要的不再是量力而行,而是不要让人家看不起。
以上三个误区导致的一个重要后果是送礼运作中的名实分离现象。没有人敢轻易地说送礼是一个人真情实感的表达,但敢说它是一种外在的社会压力和风气。这样的心态实际上已经是一种病态了。在今年春节来临之际,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人,带着健康的心去送礼,不要把节日情变成节日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