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话题 分享无限 >> 节前购物,花钱买什么?
**节前购物,花钱买什么?**
  蔬菜农药超标、茶叶重金属超标、水果含生长激素、畜禽产品含兽药残留、品牌“老字号”假的比真的打眼......我们还能放心吃什么?“大放血”、“跳楼价”、“狂甩”......无视《禁止价格欺诈行为的规定》,市场上还有多少价格欺诈的暗藏机关,我们还能放心买什么?
  又是春节临近时,经历了2001年整顿市场经济秩序风云起落的老百姓开始忙着置办年货。面对一如往年火爆的节前市场,“上帝”的心里可都多了杆儿秤,花钱买“放心”、花钱买“称心”,两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再次走上至高点。
  
放心:从质监下手 盯紧“伪劣”

  1月中旬,国家质检总局发出《关于组织开展百日打假联合行动第三次特别行动的通知》,要求各地质量技术监督和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即日起至春节前一段时间,将百日打假联合行动继续推向深入,
 
狠抓源头,确保春节期间食品安全,重点从五方面对节日常用的食品类假冒伪劣产品集中打击,严厉查处:一查企业,严禁劣质食品流入市场;二查源头,严打加工、生产劣质食品的违法行为;三查流向,配合有关部门进行追缴;四查包装,从源头上堵住假冒伪劣食品乔装打扮混入市场的途径;五查案件,及时移送公安、司法机关依法追究有关责任。
  一定有人要说了:今天质监明天打假,节日来了火一火,嚷嚷过了还不是老样子?的确,在维护市场秩序,维护百姓利益的征途上,理应没有终点,不能懈怠,有的只是随时高度警惕,防患未然。除了政府部门的努力,还需要来自全社会的长期的广泛的监督支持,不但自己不制售假货,更要监督身边的市场。
  先看节前一些地区传来的好消息:
  广东检验检疫部门全面打造供港澳“放心肉” 工程,加强对注册鸡场和周边地区疫情的收集工作,注册猪场则采取“狠抓源头,定期采样,抽查监管,责任到人”的检验检疫监管模式,抓住重要环节,确保活猪质量。检验检疫部门还将全面检查供港澳活畜禽肉类饲养场的用药情况。
  1月23日起,广州市打假办组织市技监、工商、卫生、药监、烟草、酒类、农业、盐业等部门组成联合执法组,连续3天对广州市的食品、酒类、烟草、药品、保健品及营运中出租车计价器等进行全面检查。
  武汉商家纷纷打出“放心牌”,20多家大型超市、连锁店纷纷与卫生监督部门联合推出“放心年货”活动。在年货商品中,各大超市将水发食品、肉食品、蔬菜、粮油调味品等作为监控重点。如有的在卖场内为顾客免费提供快速甲醛检测设备、蔬菜农药含量检测仪器等,将暴露食品一律加罩加盖;有的对生鲜食品按规定的温、湿度分类分区陈放;有的则在店堂内挂出“蔬菜已检测,农药未超标”的醒目提示。
  昆明于1月末结束节前市场大检查,在为期3天的检查行动中,各执法单位共查获涉嫌假冒或有质量问题的案件20起,其中端掉制假售假的黑窝点16个,涉嫌有质量问题封存待查的有3户,责令整改的有1户。
  ......
  其实,作为生产者保证产品质量实在是天经地义的事,正所谓以消费者为上帝。而老百姓一直以来也的确远没敢把自己当上帝,要求的只不过是花钱了能买个踏实、放心。然而一些产品徒有光鲜的外表本身质量却不过硬,另有一些不法分子暗地里炮制并兜售冒牌产品,搅乱了市场风气,消费者选择购买之前还得来个区分辨别,稍不留神就可能上当受骗。长此以往,恶性循环的怪圈越走越大。
  所幸的是,在“每日应对假冒伪劣”成为百姓日常习惯之前,我们深刻地意识到这个毒瘤是多么可怕!切除毒瘤的过程必然是艰苦的,今天我们的质检总局以及众多相关部门都已经行动起来,看看近几年来掀起的一轮又一轮打假、整顿市场经济秩序的风暴就是明证。相比之下,咱们老百姓自己多数时候反倒显得不够“强硬”了,买了劣质商品忍气吞声,看到有人制假售假也不闻不问,无形中助长了不法分子的嚣张气焰。
  春节的到来牵动起新一轮消费热潮,喜庆之中,大家都别忘了擦亮自己的眼睛,维护自己权益的同时也为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出份力。有时,监督只是举手之劳,不是吗?
称心:跳脱“打折”陷阱 “反欺诈”“防欺诈”并肩作战
  不少消费者都曾有过这样的购物经验:明明商场的大幅广告写着“全场打折”,但在买东西时却被告知某些商品不参加打折。根据今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禁止价格欺诈行为的规定》,这种行为就属于价格欺诈。而面对“满100送20”、“购电脑送100元礼品”、“购物满100元就可以抽奖”等诸如此类的促销活动,您动不动心?
  春节是众多商家期待已久的“旺季”,《规定》也已经实施了一个多月,商家执行得怎么样呢?
  记者在天津滨江道大大小小的商场、专卖店转了一圈,发现虽然“跳楼价”、“惊爆价”这种煽动性的字眼不见了,可一些商家还是暗地里搞一些价格欺诈的小动作。某商场一内衣品牌打出了开业庆典“3-5折”,可消费者选好商品付款时却被告之,新品只打八折。一商场销售的羊绒大衣标价是:原价980元,现价398元。而该品牌新品上市时不过500多元。促销到处都在搞,但有的商家只标示促销活动,不明示促销活动的时限、内容,模糊甚至隐瞒促销活动的限制条件和注意事项。
  记者在上海的繁华商业区发现,周年庆、春节大抽奖等促销方案随着花花绿绿的广告单扑面而来,“5折优惠”、“1折起售”等横幅几乎随处可见。
  记者到杭州百货大楼挑了一些年货,不足2 00元,旁边的售货员就怂恿说,再买点东西就有两张奖券好拿。于是记者又花88元多买了一件内衣。结果到收银台一结账,除了兑换两张奖券外,还多余了40多元。记者再上二楼购物,最后却被告知楼上楼下的付款单不能累加兑换成为奖券。
  其实,节日消费的“陷阱”远不止这些。消费者兴高采烈将商品买回家,打开高雅气派的包装盒,往往不是假冒伪劣的商品混杂其中,就是缺斤少两严重。少数商家还利用购物旺季人多时间紧,消费者来不及检验、调试的机会,把一些假冒或劣质的大屏幕彩电、VCD影碟机等大件耐用消费品销售给顾客。每年春节过后,消费者对购买年货等各方面的投诉往往会相应增多。
  看来林林总总的欺诈陷阱喧嚣已去但余毒仍在,有关人士提醒消费者,购物时应理性一些,不要被他们的“噱头”蛊惑,贪图便宜掉进购物陷阱。据了解,很多商场进行促销攻略,无非是以下三种方式:首先是“满百送百”,即从该商场购物满百元得来的100元抵扣券并不能直接购物,而要在第二次消费满一定数目之后,才能抵用这100元,其实,这是吸引消费者循环购物;其次是“有奖销售”,表面上购买一定金额的商品可参加抽奖,但奖品少且不值钱。有的商场宣称消费200元可获赠50元精美礼品,实际上这些礼品有的只是商场卖不出去的积压商品,根本不值50元钱。有的在售奖券时,如果所剩不多,而大奖尚未出来,就停止销售;最后是“限量打折”,有的商家在广告牌上大大地写上2折,紧跟着一个小的不得了的“起”字,使得消费者在商场里逛了几圈,才在一个角落里找到一件打2折的商品;有的商场宣称全场5折,但商场里又有一半商品标签上写着8折,再回头看广告牌,一个不起眼的位置写着“特例商品除外”,原来一半的商品都属于特例商品。消协有关人士告诉记者,不少商家真正打折商品是因为断码、款式陈旧等原因,商家借助节假日将其出手。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要有自我保护意识,特别要注意商家“降价商品不许退换”的广告用语,要货比三家,理性消费。一旦购买商品后,要保存好发票及商品的标签和包装,以便出现问题后,维护自身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