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一周的“2012年宁波市基础教育教学展示活动”30日开幕,活动主题是“新理念、新课程、新课堂”。活动期间,23所中小学、幼儿园的108位老师将展示100余堂精品课,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再次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实行多年的课程改革给我市中小学带来了许多新变化:课程设置变了,中小学开设了许多选修课、校本课程;教师的理念变了,学生正在成为教学的中心;评价方式变了,考试分数不再是评价一个学生的惟一标准;学生感受最深的,是他们的课堂变了,作为课改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正在走向多样化。
2011年秋,李惠利中学开始在高一年级试点推行“自主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按照新的教学模式,任课老师在上课前一天将上课内容写成学案,发给每一个学生以便提前预习。上课时,各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同学讲解、剖析各个知识点,其他同学加以补充、点评,遇到难点由老师加以讲解。这一教学模式颠覆了传统的教法和学法。
上学期开学,鄞州区再次推出课改大动作,咸祥中学、姜山镇实验中学、龙观乡中心学校等14所学校为学生打造“幸福课堂”。“幸福课堂”的核心内容就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课前学生预习老师发下来的导学案,课堂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预习中碰到的问题。各组学生上台讲解、剖析,学生普遍难以掌握、理解的知识难点,由任课老师上台精讲。
“自主课堂”、“幸福课堂”等崭新的课堂模式,带来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变化。据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几年我市探索学生自主学习的中小学还有不少,如宁波万里国际学校、宁波二中、慈湖中学等。
新课改将“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放在了首要位置,师生互动、生生交流成了课堂教学的亮点,交流效果成了衡量一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那么,究竟怎样的课堂才算成功呢?
在30日的教学论坛上,镇海区仁爱中学的翁海芳老师举了两堂课的例子。一堂是普通的数学复习课,整整一节课老师讲话不过10句,85%的时间学生在做练习、思考归纳,但课堂调查的结果是学生觉得“有意义,很充实”。另一堂课,老师提了17个问题,有108人次学生举手发言,师生互动时间38分钟,众多老师认为“设计新颖,互动充分”。然而三天后对该节内容测试的结果是平均成绩只有56.3分。
对此,参加教学论坛的老师认为,过于停留在表面上的喧哗会对合作产生不必要的困扰。思考匮乏,课堂教学就很有可能成为一个空架子,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对此,市教育局副局长张力鸣认为,不同学科、不同年级学生的课堂教学应多元化,而不应搞一刀切、模式化。并不是热热闹闹的课堂就成功,整堂课由老师主讲的课就不成功,因为不同学科、不同程度的学生有不同的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