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式教学方法可以采用不同手段, 例如激趣启发、演示启发、实验启发等等。就设疑(问答法,或称谈话法) 启发而言, 课堂提问的关键是要难易得当。那么提出的问题到什么程度为得当呢?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应该恰恰是文章的重点、难点, 要善于思考, 即紧扣教材,并有一定的思考价值。提出的问题, 对学生来说,既是他们力所能及的, 又必须是经过了认真思考, 才答得出的, 也就是教育界通常的说法— — —“跳起来, 摘桃子” 。
以往的实践经验和心理学研究都证明: “过易过难的问题, 都会使人丧失兴趣。 ”问题过易, 不成为问题, 学生只需做“好!”“对!”一类的简单的答复, 学生便会无所用心, 无所追求, 只有表面的热闹活跃, 没有真正的思考。问题提得过难, 学生百思不得其解, 只好瞎猜, 就失去了提问的意义, 如果提问无目的、无针对性、无内在联系, 把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 随意性太强, 就会把提问变成设问,自问自答, 没有学生的真正参与, 构不成启发教学。长此下去, 学生的惰性会更强。孔子说: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 朱熹说:“心求通而未达”的境况, 全靠教师的细心观察, 促成那跃跃欲试的学生在众目睽睽之下, 也“想答、能答、答得好” , 老师的充分肯定, 会促使这类学生产生稳定的积极性。
鲁迅先生的杂文《拿来主义》 ,在议论上是形象化的, 但是学生理解起来仍然困难很多。近百年的中华民族屈辱的历史、复杂的历史背景和先破后立的文章结构, 都是不可轻视的难点。最初几年讲授这篇文章, 我总感觉不得法, 虽然设疑提问, 但是学生很难参与分析回答, 结果是自问自答,没有达到启发教学的成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我尝试这样解决:使提问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已知到未知, 由具体到抽象。也就是说, 教师给学生搭好一个理解的桥梁, 让学生们走下去, 大家就能够积极活动起来, 大胆发言, 课文分析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 . 欲问:为什么要先批判送去主义? 先问: ① 你知道什么是“闭关主义”吗?②“闭关主义”带来什么危害?2 . 欲问:为什么中国人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问: ① 你可以谈谈中国历史上的“送来主义”吗?②送来主义有什么危害?3 . 欲问: “抛来”的与“抛给”的有什么不同?先问: ①你知道中国近代史上有哪些“抛给”的实例吗?②你知道它的危害吗?4 . 欲问: “拿来主义”有什么现实主义意义?先问:改革开放的今天, 你身边有哪些“拿来主义”的实例?任何一堂成功的语文课, 总是少不了教师巧妙的提问,要使提问能引导学生“善思、勤想” , 积极探索,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提问就要讲究艺术性。启发式教学是科学的教学方法, 也是富有成效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要求教师辛勤备课, 巧用心智,付出情感与心血。但是采用这种教学法所带来的快乐, 足以抹去教师们额头上的皱纹, 足以在年轻的孩子们心上打上深深的烙印。
(责编/郑喜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