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我们今天周遭的一切,不管从政的,为官的,经商当老板的,教书育人的,甚至娱乐界时尚的艺人们,都在追求物质的满足和精神的圆满,可结果有几个都如愿了呢?有的人追求了一辈子,到死都没有如愿,最后抱着痛苦和遗憾离开了人世。其实,用外在物质的追求让其内心安定,本身就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我们的先祖早有先见之明,所以在全世界面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粮食是最多的,最完善的,我们只要花点时间,看看历史,看看古人留下的经典,你就会明白很多事理。通晓事理,则内心一安,整个人生也就充满了快乐。为什么呢?因为在眼下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人们总喜欢看一切事物的负面。想要的太多,自己又不愿意付出,势必会出现你争我夺的局面,这样难免就会患得患失。中华文化与中医有相同原理,都是内修,自我要求在先,要求对方在后。圣哲孔子在《论语》就提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生存法则;中医的最高要求就是让人不生病。我发现社会一个很怪的现象,有些人喜欢生病,但是不喜欢按传统文化(国学)和中医来调理,修心养性,反而是丧心病狂,抱有毁己毁人的心态。其实这些都是心理不安的表现,或者是薄德载物所致。什么是薄德载物呢?就是说我们拥有的远远高于我们德行能承载的范围。所以我想通过此文章,呼吁大众,先理性地来读读我们的“四书五经”和学习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
三、下面进入我们谈论主题: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益处。
下面我从幼儿、小学、中学、大学四个部分来略谈一下,尚有不足之处欢迎到我天一学堂批评指正,不胜感激。
1、幼儿学习传统文化(国学)的益处。
首先我们作为幼儿的父母,一定要明白一个简单的道理:万丈高楼从地起。基础不扎实,楼房修到一定的时候就没法在往上修,那么对于孩子这个基础我们怎样来建构呢?这应该是天下父母和老师们都关注的话题。其实在《三字经》开篇就告诉我们:“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人初生就像一张白纸,随着时间的推移,习性上变得千差万别,其前提就是孩子所感受的环境和模仿的环境不同。感受什么呢?就是父母对孩子无私的爱。其实,现在孩子所感受到的大多是物质带给孩子身体上的健康,而心灵上的感受却寥寥无几。为什么呢?我们先来看一个教育孩子的伟大案例。例如:周文王的母亲——太任,《列女传·母仪传·周室三母》中记载:“大任(太任)者,文王之母,挚任氏中女也。王季娶为妃。大任之性,端一诚庄,惟德之行。及其有娠,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敖言,能以胎教。溲于豕牢,而生文王。文王生而明圣,大任教之,以一而识百,卒为周宗。古者妇人妊子,寝不侧,坐不边,立不跸,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视于邪色,耳不听于淫声。夜则令瞽诵诗,道正事。如此,则生子形容端正,才德必过人矣。故妊子之时,必慎所感。感于善则善,感于恶则恶。人生而肖万物者,皆其母感于物,故形音肖之。”就是说,她在怀孕时,不看不正经的颜色,不听淫秽的声音,不说狂傲的话语,不吃辛辣生冷的食品,以保持仁爱祥和的心态,让胎儿受到良好的孕育。因此周文王一生下来,就很聪明。
以上例举,值得我们深深地反思。现在女性为了保全物质上的发言权,孩子出生不久就开始上班,孩子要么交给我们的父辈,要么雇佣保姆;男性则以“我为家庭幸福”作为托词,没时间陪同孩子,缺乏亲情教育。试想我们的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能得到什么样的教育呢?看看我们身边的孩子,一个比一个冷漠,一个比一个自私。其实这不是孩子与生俱来的,而是他幼小的心灵从周围的环境中感应到的。还有些父母,自己都还不能自立,却打着自欺欺人幌子,两岁就让孩子上幼儿园,去寻找独立生活的能力,可叹可急啊!孩子一天天长大,学到的只是在利益驱使下人与人交往的能力。所以,要让孩子打好基础,作为父母的必须要学习待人接物之道!待谁呢?接谁呢?我想首先还是与父母之间,所以,父母必须要树立好良好的生活方式。如何修?其实在我们传统文化面前没什么难的,只要大家愿意,不但可以成就自己一生的幸福,还能为下一代起到了好的表率作用。当然也可以用“五讲四美”(“五讲”即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四美”指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当我们把这些做好了,力行好了,孩子就会跟着模仿。不过,关键还要我们父母去了解得更加具体。如:与父辈们相处要有恭敬心,对父母说话的态度和声音要柔和,夫妻相处要相互尊重,相互谦让,看事态的正面,谈事态的积极面,这些都有益于我们孩子的模仿。这就是教育,就是给予孩子的感受教育和模仿教育。
2、传统教育对小学生的益处。
孩子从幼儿阶段过渡到小学阶段,重点究竟在什么地方呢?是学习方面吗?是才艺方面吗?是迎合小学报幼小衔接补习班吗?还是培养孩子的恭敬心和仁爱心,与长辈说话的时能够仔细聆听的态度和对同伴有正确的交流方式呢?我们得理理清楚,要不然孩子上小学可就要吃苦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