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交警在开罚单,整治违法。本文图片综合自各地交警
3月1日,宁波交警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2024“鹰击一号”机动车未让行交通违法专项整治行动。这是去年至今,第三次针对人行横道(即斑马线)前未礼让的不文明行为的整治——第一次是在去年2月,第二次是在去年5月。
今年的这次整治行动,将持续至4月30日。与去年两次专项行动相比,查处范围进一步扩大——遇行人正在通过人行横道时,机动车未停车让行;行经没有交通信号的道路时,遇行人横过道路时,机动车未避让;右转弯的机动车未按规定让同方向左转弯或者直行的行人和非机动车先行。
今天(3月12日)上午,记者从宁波交警处获悉,十天时间(3月1日至3月10日),全市共查处机动车未让行交通违法行为6220起。与此同时,各地公安交警部门还“点名”曝光了一批违法者。
去年至今,三次专项行动,频率不可谓不高,没有哪种违法能有这种“待遇”;十天时间,查处6220起违法,处罚不可谓不严。宁波交警为何如此“兴师动众”?背后的原因令人意想不到。
宁波交警在处罚未让行的机动车。
骑车人在人行横道上留下最多“血的教训”
数据更具说服力!
去年我市所有亡人交通事故中,发生地点在人行横道及其附近的,数量不少。事故亡人数更是占到总数的近45%。而在这其中,路口人行横道亡人数占比相当高。
这个数据,初看的确令人难以相信,人行横道怎么会成为亡人事故的多发区呢?
数据不会说谎,细细分析,有这几点:
从发生道路来看,城市道路人行横道事故亡人数最多,占人行横道事故亡人总数的近一半;其次是县乡村道路,占比近34%;最后是国省道,占比近16%。
从事故车型来看,肇事车辆以小型客车为主,其次就是重型货车。
从年龄来看,在事故死亡的人员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比较高。
从交通工具来看,死亡人员以驾乘电动自行车为主,占比近55%;行人的占比相对较低,近18%。
综合这些信息可以发现:人行横道亡人交通事故中,驾乘电动自行车的人员面临的安全风险最大,也留下了最多“血的教训”。同时,60岁以上的老年人因交通安全意识较为淡薄,更易遭遇事故。
发生在2月19日的一起事故,机动车撞飞过马路的行人,原因就是驾驶员开车使用手机。
事故责任分析,违法是引发“悲剧”主因
人行横道上,为什么驾乘电动自行车的人员最“受伤”?原因其实不难理解,就是不遵守交通法律法规惹出来的悲剧。
根据宁波交警分析研判,在各类人行横道亡人事故中,当事人双方普遍存在各种各样的交通违法行为。
首先看发生在路口人行横道上的亡人事故。
这类事故中,肇事车辆存在严重交通违法行为的,占事故总数的71%多。违法类型主要为转弯未按规定让行、行经路口人行横道时未减速让行、疏忽大意未注意前方人车动态、闯红灯及抢黄灯。
在死亡人员为骑车人的事故中,骑车人存在严重交通违法的,占此类事故总数的64%。主要违法为未按规定让行、闯红灯等。死亡人员为行人的事故中,行人存在闯红灯违法的,占比近30%。
宁波交警在整治违法车辆。
其次看发生在路段人行横道上的亡人事故。
同样,肇事车辆存在行经人行横道未按规定减速让行的违法行为。死亡人员为骑车人的,均存在借人行横道横过时未注意观察确保安全的违法行为。
无人机助力文明礼让行动。
整治持续推进,尝试创新举措破难题
了解这些背后的“秘密”,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宁波交警要大力整治机动车未让行交通违法了,并且在整治它的同时还全力推进电动自行车交通违法专项整治行动。
当然,专项整治除了要持之以恒外,也需要尝试创新举措来破解现有管理难题。比如,城乡接合部的人行横道,如何确保机动车自觉文明礼让,这就是一个难点。
众所周知,城区人行横道有电子警察“蹲守”,威慑力放在那,所以机动车文明礼让的自觉性大幅提高。但城乡接合部的人行横道,可没有这么多电子警察“守护”。单纯靠人力去现场查,顾得了东就顾不了西,效率不高。
江北交警尝试用无人机抓拍取证。
最近,江北交警就在利用无人机快智能、高效等特点,探索执法执勤新模式。这一创新尝试,值得肯定。
“在交通违法整治中,无人机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公共视频设施不足的问题。方便我们对机动车未让行、违规变道、开车使用手机等瞬间性的违法行为进行抓拍取证。”江北交警相关负责人说,尤其是在城乡接合部道路上,这样“飞”既可以提高执法效率,也能提升威慑性,促使驾驶员文明行车。
严管同时,鼓励也很重要。在机动车文明礼让的实践中,也出现过一些问题,较典型的就是“我让你时,你不走;我要走时,你却突然要走”。人与车,双方配合不够默契的结果就是出现误判或者交通拥堵等情况,无形中增加交通安全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