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宁波市老年体育活动中心迁建工程(简称“老体中心”)地下停车场项目正式开工建设,预计明年下半年完工。项目完工后,“老体中心”将拥有200多个地下停车位。据了解,近3年来,市治堵办创新思路,通过土地集约利用、功能叠加和综合开发,多途径挖掘公共停车资源,主城区3年累计新增公共停车位超过7000个。
“老体中心”增建200多个地下停车位
“老体中心”地块位于海曙区机场路与中山路交叉口东南角,南面为沁园街,北临西塘河,西侧隔河即为机场路高架。
在原来的设计规划中,“老体中心”只设了几十个地面停车位,地下空间并没有充分利用。市治堵办经过一系列调查走访,提出了在“老体中心”增建地下一层停车场的建议。
这个停车场占地面积约8600平方米,地面同步复建高标准运动球场,停车场出入口结合广场南侧的“老体中心”公交首末站作一体化设计。
同时,取消原“老体中心”的地面停车设施,改建为运动球场。形成小汽车与轨道交通、公交、公共自行车等公共交通出行方式的无缝衔接。
“老体中心”停车场可满足多种需求
“‘老体中心’的区域位置决定这个地下停车场建成后可满足多种需求。”市治堵办负责人表示。
首先,可作为轨道1号线的接驳停车场,截流进入市中心的机动车,可以通过对换乘者予以停车价格优惠等方式,鼓励车主换乘公共交通进入市中心,截流部分私家车进入城市核心区域,缓解城市交通拥堵。
其次,也可以作为备用停车场,满足大型赛事期间停车需求。此区域内的沁园街南侧是海曙区体育中心,当举行大型赛事活动时,“老体中心”的地下停车场可为体育中心就近提供停车服务,满足赛事期间突发的停车需求。
最后,可作为公共停车场,满足周边区域停车需求。周边有十五中学等学校,还有天景佳苑等小区,可以借鉴错时共享等方式,部分解决停车难问题。
我市多种手段建设公共停车场
面对公共停车场找地难问题,市治堵办创新思路,通过土地集约利用、功能叠加和综合开发,多途径挖掘公共停车资源。比如,结合既有和新建的跨江桥梁、学校操场、体育场馆等设施增建公共停车场,除“老体中心”外,海曙气象路小学、后孙学校均在学校操场下建设了约200个停车位的公共停车场。
我市还结合公交都市创建,创新性地提出利用新建公交首末站开发综合性场站思路,像市中医院北侧公交综合体就是如此。抢抓公园绿地新建、翻建契机,同步开发建设停车位。如夏禹公园、姚江北侧的外事学校地块,分别新增两个地下公共停车场。结合商业中心配建停车位,如南塘老街二期工程配备了500多个停车位。对地面停车场进行立体化改造。如今年10月开工建设的马园路停车场改造工程,在不改变用地性质前提下,引入停车立体化改造扩容,使原停车场地扩大近3倍,有效缓解妇儿医院周边停车难问题。
截至目前,主城区3年累计新增公共停车位超过7000个,缓解了市民的停车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