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停车费涨价令实施了近两个月,但是市民直观感觉拥堵并未好转,这让很多广州市政协委员心里憋了一肚子问号。趁着前天的知情问政会,三名委员韩志鹏、崔虹、曹志伟在市交委摊位前接力穷追猛打,追问现在价涨了,但是堵没治成该怎么办。市交委的回复依然是万能金句:“时间还短,治堵成效还没显现”。
停车费大幅度上涨至今,治堵效果如何,无论是相关数据还是市民直观感受,得出的结论都趋向于“失效”。当初,物价部门对停车费上涨给出的理论支撑是,“发挥价格杠杆作用,提高中心城区停车成本,引导市民在中心城区尽可能选择公共交通出行,优化交通出行结构,缓解中心城区交通拥堵状况”。试问物价部门,这两个月“引导”了多少市民放弃开车改用公共交通?你们有没有作过调查、评估?市交委总是声称“时间短看不出效果”,那么你们给出的观察时间又是多长?半年还是一年?
我的看法与交委完全不同,我认为时间越长,治堵效果反而越不明显。理由有二:一是,中心城区停车位一直供不应求,即使提高收费,供不应求的情况也不可能根本改观,这意味着价格杠杆的作用十分有限。况且还有一些商业停车场并不支持提价,甚至将平价当作赢取份额的竞争力;二是,随着城市机动车保有量的与日俱增,进出中心城区的刚性需求也呈上升趋势。记得在今年3月的听证会上,有人直言,“通过提高停车费,缓解交通拥堵,在国内外的大城市中,还没有一个成功的经验。”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果涨停车费治堵失败,怎么办?我估计,没有人会承认失败,哪怕事实如此。那好,我们换一种表述:接下来怎么办?其实,无论哪个国家,哪个城市,交通拥堵治理都是一道难度极大的综合题。在抑制车主出行的同时,还要增加必要的硬件和软件——道路、停车、管理等,以及有一套合理、可行的配套方案——快捷、便利、便宜的公交系统。而任何单兵突进式的努力,都不可能对整体效果有明显改观。
还有一点必须重申:治堵决策要有科学头脑,多问计于民,多做可行性研究,不能一拍脑袋就上马,到头来被打回原形可不好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