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近期治堵措施频频,继在核心片区严厉查处违章、中心四个片区试行路边停车收费等措施之后,对小汽车征收“停车调节费”的方案也正向市民征求意见,而针对中心城区拥堵,实施“四横六纵”拥堵带治理的相关举措,也于上周向社会公布。仔细梳理有关部门近期推出的一个个治堵举措,不管是严格管理也好、提高收费也好、加强重点区域监管也好,面向核心城区、大幅提高用车成本,藉此达至拥堵缓解成为深圳展示出的主要治堵思路。
在对以上思路发表看法之前,笔者首先想说一下深圳卫视《一时间》栏目近日爆出的两个新闻:一是上周末南澳西涌再发堵车状况,有小车七八小时仅行进数百米;另一消息是,盐田有保安在停车场车满为患的情况下,借公共道路敛财,将主干道变为停车场,收取路边停靠货柜车的费用。
应该来说,摆脱行政的过度干预,依靠经济手段调节,走出一条自己的治堵之路,想法确实是好的。但好的想法要行得通,要在实践中收到实效,还需根据城市规划、区域发展实际和市民心态细细研判,只有在广泛倾听各方意见、仔细权衡的前提下,才能走出过去出现的一厢情愿、闭门造车带来的尴尬。
一方面深圳是一个区域面积狭小的区域,对车辆容纳度相当有限。另一方面,深圳现在正处于“汽车进家庭”的持续高潮期,提高用车成本、限制汽车使用等间接限制性措施,能在多大程度上消解家庭购车热情、消减私家车快速增长的势头?这种势头是否在城市治堵的容许之内?都值得进行更加多、更加细的调研。
十分令人担心的是,如果仅把住使用关,是否会造成用车成本异乎寻常飞涨,但车的总体数量却没控制住的结果。由于停车场等基础设施的严重不足,会不会让除了严管区等“面子区域”之外的区域都沦为停车场,更值得观察。实际上,路边广泛区域乱停乱靠造成的安全隐患,造成的环境破坏,尤其是乱停靠成规模后、造成的以“历史遗留问题”为借口的问题固化,会成为城市未来管理的一块很大心病。上述盐田保安敛财的案例,已经敲响了一声警钟。
不容忽视的是,深圳与其他大城市中心高度集中不同的是,她是一个城市化程度高、十余个不同类别和特色的城市中心紧密相连、人口规模大且分布较为广泛的城市,而居住人口向关外迁移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另一方面,从目前多项治堵措施来看,全心全意为核心城区服务成为显而易见的取向。因此,过分强调核心城区的治堵方略,会不会造成核心城区、繁忙时间段拥堵情况得到抑制的同时,用车需求向其他各个中心汇集、向非繁忙时间段汇集,车辆用途由日常工作向其他功能汇集,最后形成“全城无处、无时不堵”的局面?上述大鹏半岛拥堵的新闻,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
与深圳情况相似的是新加坡和香港,而他们的治堵绝非仅仅依靠事后的经济杠杆、提高汽车后续使用成本。香港汽车上牌有着高昂的门槛,新加坡汽车上牌更是要有“拥车证”。深圳在机动车极其迅猛增长的情况下,不把住入口关,仅仅希望围绕中心城区、依靠单纯提高停车费用治堵,对整个城市来说、对于城市未来来说,都是相当不负责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