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仅两年前,中国科学院针对全国50个百万人口以上主要城市进行了“上班路上花费时间”调查。中山“光荣垫底”,上班时间平均仅18分钟,堵车时间为0。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名列三甲的北京、广州、上海,上班时间分别为52分钟、48分钟、47分钟,堵车时间分别是14分钟、12分钟、11分钟。该报告让中山人倍感自豪、幸福感“爆表”。
仅仅两年后,市规划设计院综合交通规划研究中心发布“交通年报”,指出中山城区堵车问题应予直视。这些年,中山车市的表现持续优于全国平均水平,每年新车上牌量均达两位数增长;截至2013年底,全市汽车保有量多达55.48万辆,道路承载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出了问题,就该想办法解决。笔者期望,城区治堵不应停留在建高架桥、建隧道、建新路之类“气势磅礴”的老调子。建好了,通畅几年;汽车保有量又上来了,桥隧车流量饱和,一切打回原形,这是许多城市“越治越堵”的老路。这些基建工程投资庞大,再加上城区其他建筑物已饱和,即使有钱,也未必有空间容得下新桥和新路。
城区治堵,唯有办法想多一些,想细一些。相关部门不妨进行全面调研,或对路口稍加拓宽,或增加车道数量,或按实际需要分配左转、直行、右转车道的比例,甚至取消特定路段的转弯、双行功能,以便让每个路口的通行能力都达到最大化。做好每一项“小手术”,效果叠加,就能达到“大手术”的效果。今年,治理城市交通拥堵被列入市政府年度“十件民生实事”之一。近期城区已有3个路口进行优化,取得初步效果。
此外,曾有声音认为,人行天桥突兀而立,破坏城市高空景观。然而,当下人行天桥或大面积种植花草成为“空中花园”,或外观设计极富现代感,已非昨日的“丑小鸭”。城区不少路口,行人、车辆都对通行时间短、等候时间长而不满意。对于兴建人行天桥这种“小手术”,让路口各行其道、秩序井然,进而提升通行能力,建议相关部门考虑民意,重新规划,兴建与否也作出回应。
最后,城区治堵更离不开“公交先行”这个老办法。中山的家庭私家车拥有率在广东处于前列,这不能单纯归于市民钱包鼓鼓,更应检讨公交服务。“先行”不仅是每条马路都有公交车,更应详细掌握市民的出行规律。对于人流密集、出行方向各异的新住宅区、新商业区,中山不能满足于开设一条线路、15-20分钟才来一辆车的所谓“覆盖”,多开线路,多去几个地方,加密发车班次,利用“温柔手段”让车主少开车,多坐车,这显然也是“办法想多一些,想细一些”的治堵良方。
堵车,浪费了公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增加了我们的生产、生活成本,影响了生活质量。从两年前的“上班零堵车”到最新《交通年报》披露的“堵城”苗头,城区治堵乃至全市治堵,显然刻不容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