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起,南京将实行停车费新政:新街口等核心区干道停车费涨至20元/小时,停满一天最高收费达244元。在景区、医院等交通流量较大的地方,节假日、交通拥堵情况下,停车费还可能上浮15%-50%,这让不少市民惊呼“停不起”。不仅仅是南京,近年来北京等大城市的停车费都呈上涨趋势。“停不起”已经成为大城市用市场化手段治堵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这种治堵手段目前面临较大推行阻力。“停不起”是治堵的好办法吗?缓解交通拥堵还要做好哪些工作?停车收费调整怎能绕过民意关?本期“读者参议”对此热议,敬请关注。
——编者
停车收费调整不能绕过民意关
-堂吉伟德
“违停一次50块,贴单一次也才100块,沿街停一天就得200多块,这不是鼓励大家违章停车吗?”一项公共政策的出台,让民众产生了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心态,让民众有了不惜违法避费的冲动,暴露出这项政策的尴尬一面。不明白的是,停车收费涉及到广大民众的切身利益,涨停车费难道是政府说涨就涨的吗?必要的听证程序都没有,凭什么就要涨价?涨价的理由是什么?又是如何进行成本核算的?其程序上的严重缺陷,使之很难获得民意的“放行”。轻易上马的调整政策必然面临巨大的挑战。
停车收费调整不能绕过民意关,其因有三:
一是履行法定责任的需要。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设立和调整影响较大的行政收费必须履行相应的程序,在价格部门进行审查的基础上,通过召开座谈会、听证会等形式,广泛征求各方的意见,然后再报相关部门进行审批。若没有程序性的正义,就不会有结果上的公平。停车费价格调整,属于公共政策的范畴,应当遵循程序要求充分征求民意。
二是出于尊重民意的需要。停车费调整关乎特定群体的切身利益,其有表达自身合理诉求的权利,其声音需要得到倾听,意见需要获得重视。
三是基于公共决策正确性的需要。收费的提高对于缓解中心城市的拥堵,究竟有没有效果,还需要通过广泛的论证。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停车费的收取必须具有弹性的空间,在措施的实施上做到灵活多变,方可真正发挥杠杆的作用。停车费调整是一场利益的博弈,需要双方站在同一平台上对话,实现双向交流而非单方强加,否则,必然损及彼方的利益,导致决策走偏变味。
总而言之,一项公共政策的推执,面对的是全社会,一定要充分考虑和尊重社会各方的意见。路边停车收多少钱、怎么收钱,决不是拍脑袋就能解决的小问题。要有充分的调研、科学的论证,尤其要完善公众参与程序,让民众参与进来,聆听各方意见,集纳各方建议。这样,停车收费调整方案才能更加公平合理,才能得到更多人的理解和支持,才能被更好地遵守和执行。
治堵从“收费依赖症”到“涨价依赖症”
-吴杭民
开车,不是堵在路上,就是在兜圈找车位,这是很多有车族的感慨!如何破解汽车时代带给我们日益“添堵”的城市拥堵症?当务之急是对城市道路的“堵点”进行认真调研,并出实招对其进行改造,如修建过街天桥、地下通道等人行设施、拓宽道路等;要不断改善城市规划建设、加大投入发展便捷畅达的公共交通系统,方便公众出行,同时要大力裁减公车,严厉限制公车私用等等。
据环保部门数据显示,城市空气污染约79%来自汽车尾气的排放。由城市交通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严重困扰了城市的发展,也给市民的工作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因此,无论是治堵还是治污,都需要控制和减少机动车保有量,而通过提高停车费的方式进行调节,也是措施之一。但涨价标准应适度,如果出现“史上最贵”停车费,就不是“调节”,而是“打劫”。在民众的感受中,一些城市的管理者,原先脑子里念念不忘的“收费依赖症”,现在,看来已经“飞跃”到“涨价依赖症”了!收费,涨价,是很多城市管理者热衷的治堵“神招”,今天准备扩大差别化停车收费区域范围,明天则是酝酿要征收个拥堵费什么的。可是,实践证明,不断加大停车收费力度,并不是治堵的良方。
目前各地的停车费也是一笔笔不清不楚的账,就像那社会抚养费,审计不管,去向不明。城市里的很多停车泊位其实都属于公共资源,而大量的停车位是政府授权的路边占道停车,所以,车主缴纳的停车费用,除去相应的管理成本,理应上缴给地方财政,用于城市的交通建设,以缓解拥堵。可现在的问题是,这笔账本来就不明不白,现在你说涨就涨,何以令人信服?
不要总想着收费,要多在管理上下功夫。要从根本上解决城市交通困扰,需要从停车难等“堵点”入手,多多疏导,充分挖掘社会潜力,共同破解这一难题。在从“收费依赖症”到“涨价依赖症”的冲动下,如此“治堵”只是治标不治本,民众心里又更加添堵。
最近有报道说,宁夏银川市金凤区政府将机关事业单位的停车场、卫生间以及图书馆、体育场等公共设施向群众开放,其中停车场每天24小时免费开放,受到群众赞扬。群众每天为停车难犯愁,而机关事业单位的停车场却闲置,这是一种严重的资源浪费——政府大院成了百姓的免费停车场,这,何尝不是在城市综合管理上下功夫的一种服务思路呢?
缓解交通拥堵功夫在提高停车费之外
-张立美
近年来,一些城市不断提高停车费,理由无外乎三条。其一,提高停车费,增加市民开车出行成本,可以降低市民的开车出行频率,减少中心城区车流量,缓解道路交通拥堵状况,发挥价格杠杆功能,这是最主要、最直接的理由。其二,开车族在中国属于中高产人群,本来就占有更多的公共资源,而市区内的停车场属于稀缺的公共资源,停车费收费标准过低,实质上就是穷人补贴富人,是穷人为富人买单,这对穷人不公平。而且,从国外经验来看,市区的停车费收费标准都很高。其三,停车场的经营成本在不断提高,面临巨大的经营压力,只有提高停车费才能保障停车场正常运营。
不可否认,政府给出的这些提高停车费的理由确实不无道理,也是存在的事实。然而,对于很多市民而言,出行开私家车以及对停车场的需要属于刚性需求,不会因为停车费提高了,就不停车,乃至改变出行策略和方式,降低开车频率。
由此可见,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格局,不能一味迷信提高停车费这一条路,不能简单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有在道路通畅,公共交通完善,配套设施完备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解决停车难问题。首先,建设更多的城市公共停车场,增加停车位,让市民有更多的车位可以停车,满足刚性需求。目前城市乱停车现象比较严重,说到底是公共停车位太少,满足不了市民的刚性需求,逼得开车族不得不冒着罚款的风险乱停车。其次,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单位、社区、企业内的停车位向社会开放,缓解社会停车位不足问题。再者,向发达国家学习,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推广和普及自动化立体停车库,在有限的城市空间中增加更多的停车位,满足更多的停车需求。将所有停车场的地址、价格和停车容量等信息全部在网络上公开,并提供网上预订停车位业务,减少道路上寻找车位的车流量,畅通道路交通,也为市民开车出行提供参考。
“停不起”治堵不是好办法
-涂启智
依靠“停不起”治理城市拥堵病,短期内或许会有效果,但并非长远之策。大肆上涨停车费,确实可以极大减少车辆停放数量,然而并不代表道路车辆通行数量减少。要证实这一点,不妨先分析一下为何市民出行需要开车、需要有自己的代步工具。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公交线路不可谓不多,公交班次不可谓不密集,很多线路几乎是每隔五分钟左右就有一辆班车,但是人们仍然感到出行不易。节假日由于人们出行呈井喷状态,公交车辆车车爆满暂且不说,平常时间,非上下班时段,固然很多车辆不会满载甚至是乘客寥寥,可是一到上下班人员流动高峰期,又是车车爆满,不少人连等几班车就是挤不上去。此种环境,早出晚归上班族谁不希望买辆车开?
一旦“停不起”,有车一族就会把车塞进城市的边边角角,车辆总得找个地方停放。这种情况可能会使城市交通拥堵变本加厉。靠“停不起”治理城市拥堵,还会造成其他负面后果,一是有关部门任意提高停车费,导致一些地方借政府导向趁机乱收乱涨停车费;二是增加开车族人们的焦虑情绪,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安定。
治理城市拥堵的长远之计是保障市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无忧。一者,优化公交线路、完善交通网络。二者,加强地区间(城市与郊区、城市与城市)交通接驳协调,打造地区间无缝交通纽带,拓展城际交通连接广度,增加城际交通连接密度。三者,应对城市公交车辆班次做出科学安排、适时调度。根据上下班高峰期与其他时间段人流量不同,不必拘泥于每单位时间多少车辆机械安排,而应根据乘客市场做出合理调整,比如在上下班高峰期间多安排几个班次、增加班次,在其他时间段视具体情况,适当缩减班次。这样既能保证更好服务市民出行需要,又能兼顾公交公司利益。只要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畅通无阻而且方便快捷,必然会有更多人选择,若如此,还用担心城市拥堵不能缓解吗?
|